太平天国的李秀成为何不自立门户?

ruboliang


既然连我们都会产生这个疑问,洪秀全自然会防着这手。让我们看看李秀成在太平天国后期的遭遇,试着找出其中的缘由。

拒绝石达开召唤,留守洪秀全阵营

太平天国早期,权利的游戏是由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玩家在玩的。此时李秀成还没有入局,就不必赘述了。

李秀成开始入局,是在1857年石达开出走后开始的。

当时,石达开试图拉陈玉成和李秀成一起走。

虽然李秀成心底敬佩石达开,依然拒绝了石达开的召唤,留在了洪秀全阵营。

备受尊敬的石达开出走后的表现,让李秀成对“出走”之类的自立门户保持谨慎态度。

初受重用,就犯忌讳

由于石达开离开,“朝中无佐政之人”,洪秀全开始启用陈玉成、李秀成。陈玉成是正掌率、李秀成是副掌帅。

不过,一入局的李秀成就“触犯龙颜”,他上书洪秀全,要洪秀全召回石达开,夺去洪家兄弟洪仁打、洪仁发的权利。洪秀全大怒,幸亏情势紧急,外加众人求情,才作罢。不过,这件事也给彼此心里埋下了结,也让他得罪了洪家兄弟,李秀成后来说洪秀全“为谗言所惑”、“君臣相疑”,或许此时就已经埋下伏笔。


李秀成一早就得罪了洪家兄弟,埋下了被严加猜忌、防备的伏笔。

刚有地盘,就被忌惮

在1857-1859年间,李秀成和陈玉成协同作战,支撑局面。不过,用李秀成的话说“那时英王名显,我名未成”,当时主要的地盘都是陈玉成掌握,李秀成只有桐城附近的地盘。

三河镇大捷后,李秀成逐渐在浦口一带有了自己的地盘。

不过,在这段时间,在韦俊、李昭寿叛变过程中,李秀成部和陈玉成部都发生了一些冲突。李秀成是希望争取韦俊和李昭寿,而陈玉成则采取相对强硬的态度。李秀成对叛变者的友好态度,很难让洪秀全没有戒心。

果然,此后,李昭寿劝降李秀成的信件被天京官兵截获。洪秀全开始明显防备李秀成,他扣留李秀成的母亲和家属做人质,并不许李秀成渡河返回。

幸亏李秀成在内无军饷,外无援军,近乎被孤立的情况下数战有功,才打消了洪秀全的疑虑,洪秀全加封李秀成为忠王,“万古忠义”。可是,李秀成却“悬印月余”,上奏洪秀全,表示需要加赏配合他作战的若干捻军将领才能受封。洪秀全应允。

李秀成作为一方大将,极力搞好关系,安抚各部人心自然是份内之事,这使他在军内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可是,对于本就猜忌他的洪秀全来说,或许就有不同的看法了。

进取苏浙,势力大涨

随后,在进取苏州等地后,李秀成逐渐开始势力大涨。

由于苏浙地区富庶,李秀成瞬间成了超级土豪。后来,李秀成返回天京时,发现有许多难民,而天朝府库却没有足有钱粮安置,李秀成自掏腰包,安抚了这些难民!

可见,此时的李秀成,是真正的富可敌国了。

而李秀成这段时间,表现除了杰出的治理才能。他采取“古制”,妥善安抚百姓,发展经济,使得当地局面得到了稳定。苏州甚至有百姓为他立碑。

李秀成深得民心。对手想办法抹黑他,急切杀他,是有理由的。

此时,李秀成初步具备了“自立门户”的条件。

救援安庆,李秀成被质疑,君臣互疑

由于上游安庆吃紧,天京连续发出救援上游的命令。

在救援安庆之战中,李秀成的表现使得他背上了“不顾大局”的骂名,也使得李秀成和洪秀全“君臣互疑”。

但是,我认为李秀成有自己的打算,甚至险些起到了“解救安庆”的作用。

第一个算盘:李秀成没有在接到命令就立刻回援安庆。当时李秀成有自己的打算。当时,太平军已经攻取苏常,李秀成的计划是,攻取上海后,截取关税,再高价从洋人处购买轮船,再回头上游,解上游之围。

这个想法当时是有道理的,当时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尚未签订,李秀成有理由认为他以高价是可以买到洋人的轮船的。


。北方,英法与大清大打出手,上海,英法却协助清军防守,堪称战争史上的奇观。

第二个算盘:围魏救赵。安庆保卫战中,有两个“围魏救赵”。一次是陈玉成和李秀成一起进军湖北,试图攻武昌解安庆之围,失败。

另外一次,就是在第一次“围魏救赵”失败后,李秀成对杭州的进攻。当时,清朝屡次下诏要曾国藩解救杭州。


曾国藩不为所动,“但求立脚之稳定,不论逆氛之增长”,坚决不撤安庆之围,使得李秀成虽然攻取杭州,但调动湘军的目的未达到。

这段时间,洪秀全和李秀成的“君臣互疑”达到了新的高度。

由于君臣猜忌,李秀成集团内部也出现了严重的分裂。

在李秀成进军湖北期间,陈坤书把苏州搞得乌烟瘴气、破败不堪。陈坤书避李秀成去了常州。可是,陈坤书离开后,却没有收到任何处罚,后来还通过贿赂封了王。

一支军队要保持有效的统一指挥,一定要赏罚分明,团结一致。可是,由于君臣互疑,李秀成已经无法有效对自己的军队严明赏罚,军队逐渐失去了凝聚力。

足见,此时,由于君臣互疑,李秀成手下大将开始出现了分裂。

“强干弱枝”,李秀成指挥困难

1862年,洪秀全开始滥封王。陈玉成、李秀成手下大将都封王。

此后,李秀成开始出现了指挥困难的局面。

不得已,李秀成发出了“如欲奋一战而胜万战,必须联万心而作一心”的口号号召三军。显然,此时空洞的口号实在效果有限了。

“愚忠”天王的天京保卫战

对于天京保卫战的组织,李秀成的分析是:湘军有水师之利,以逸待劳,补给不断,想要急切之间击败敌人很难。应把苏浙的钱粮运入天京,做好长期坚持的准备。大军先稳定东线战场,等到湘军师老兵疲之后,再一举解围。

当初,太平天国初定天京时,杨秀清就对身边的江南、江北大营采取守势,足足等了3年,到1856年才一举击破江南、江北大营。

洪秀全对李秀成建议的否决,恐怕还在于骨子里对李秀成的不信任!


可是,洪秀全并不打算像当初容忍杨秀清一样放李秀成稳定自己的根据地。他严诏拒绝,“再不奉诏,国法难容”!李秀成只得带兵回救。

为了打消天王的猜忌,李秀成又把家属送入天京,并把苏浙等地城池都交给了部下大将。

随后,不论在天京和苏州,天王与李秀成都猜忌不断,李秀成天京之围没能解除,苏浙根据地也不断丧失。

这段时间,洪秀全正式封李秀成“真忠军师”,各王都归他调遣。可是,太平天国已经覆灭在即,人心各散,这样的任命还有何意义呢?

此时,连李世贤都意识到不应该再“愚忠”,而应该“自立门户”了。在苏州失手后,李世贤曾力劝李秀成不要回天京,要另求打算。李秀成拒绝,甚至,由于害怕李世贤强硬挽留,“逃走”,回天京。

力保幼主,被俘遇害

由于洪秀全拒绝“让成别走”,天京逐渐不支。

天京城破时,李秀成力保幼天王,把自己的战马给了幼天王,而自己只乘劣马。

终于,被俘遇害。

从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李秀成之所以不会“自立门户”,有主客观的原因。

从李秀成的表现看,尤其最后把好马给幼天王,导致自己遇难。可见,至少在当时,李秀成确实是忠于天王父子的。



只是,“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他本人究竟有无“自立门户”之心,会不会在条件允许事时“自立门户”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主观上,李秀成对于自立一定是极端谨慎的。

主观上:

石达开的出走,就是一部鲜活的教材。石达开,李秀成最佩服的人物之一。李秀成与石达开有几分相似之处:都擅长军事指挥;擅长地方治理,能够不被宗教等限制,采取务实的治理手段;擅长安抚人心;有很高的威望!

可是,振臂一呼,云集者众的石达开在出走后,表现惨不忍睹,一直混得不好。那些当初追随石达开的将领都纷纷回来!李秀成是聪明人,也是务实的人,他当然会引以为戒。

客观上:

洪秀全长期对李秀成的压制、制衡,使得李秀成并不具备“自立门户”的条件。

在经略苏浙后,表面上李秀成有钱有枪有地盘。可是洪秀全的猜忌使得连陈坤书这样的老部下都能不服调遣,何况那些刚从石达开部回来的部将们呢?

而“滥封王”,甚至使得各王不论大小,纷纷拥兵自重,李秀成连统一指挥都难以做到,又如何“拥兵自重”呢?

可以说,洪秀全是成功的,他的制衡之术避免了李秀成“自立门户”,可是,代价是:太平天国失去了统一指挥,最终灭亡。

李秀成最后说,太平天国的破灭,“实由洪姓自取”,洪秀全绝非成大业之主,李秀成应该早就感到了。可是,他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竭尽全力地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辅佐洪秀全,保护幼主```



在被俘后,他依然在想办法制止湘军对旧部的屠杀,希望能放广西老兄弟回家```可是,这却成了“投降乞怜”的“罪证”。

做实事、说实话,很容易被猜忌、误解;可是,社会竞争环境又是如此现实,如果不能务实、踏实地做事实、说实话,齐心奋斗,又怎么可能不断取胜呢?

幸亏我们大多数人都有选择,都比他幸运。我们完全可以:远离那些价值观扭曲的家伙。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这得从太平军内讧之后说起,太平军中无人可用,急需提拔头领,给了他机遇。没有内讧,按常规递升,他不可能这么快成为主将。

内讧以后,洪秀全对异姓非常疑忌,李秀成这主将便十分难当。他犯颜直谏,要求革去洪仁发、洪仁达王爵,请回石达开,造成了与洪氏兄弟不可弥合的鸿沟。

封他为忠王,赐“万古忠义”手书,不过是洪秀全一种安抚,是一种低级权术,意在用“忠”字锁住他的灵魂。

那么忠王李秀成为何不自立?我只能说他后来向清朝投降了,不过还是被砍头了。从这点看他是有可能自立的,只不过手里的筹码还没到自立的时候就死了。


昕昕冉冉的阳光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擎天柱石之一,1856年发生的天京变乱,导致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和燕王秦日纲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天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人才危机,洪秀全只好在挫子中拔将军,提拔亲信蒙得恩为正掌率,又提拔年轻将领陈玉成为又正掌率,李秀成为副掌率,由于有了陈玉成、李秀成二人加入领导层,太平天国总算有了些起色。

李秀成和陈玉成都是广西藤县客家老乡,但和陈玉成不同的是,他的升迁之路要艰难许多。李秀成在太平军进兵永安之时加入,在春官丞相胡以晃手下当了一名圣兵。定都南京之后升任右四军帅,把守太平门外亲营。随后又追随石达开北上安徽,驻守桐城,并升任指挥。1857年石达开率部出走,李秀成没有追随,仍然固守桐城,洪秀全封他为地官副丞相。李秀成行军打仗不如陈玉成,但政治水平很高,招降了被清军追剿的捻首李昭寿,又派李昭寿为特使,招降了皖北捻军张乐行、龚德树等部十余万人,为此李秀成在其自述中自夸“安省得隐,实我之力也。”
李秀成派人联络陈玉成部,合攻桐城,杀败清军围城将领秦定三、郑魁士部,随后破舒城,得六安,取得桐城大捷,太平军在安徽的势力得到极大巩固。洪秀全大喜之下封李秀成为合天侯(封陈玉成为成天豫)不久又任命为副掌率。刚刚进入太平天国领导层的李秀成上奏进谏洪秀全“恳我主择才而用,定制恤民,申严法令,肃正朝纲,明正赏罚,仍重用翼王,不用安福王。”洪秀全正为石达开率十万精锐出走而愤怒不已,李秀成劝谏不成反被革除一切爵位,后来迫天无人可用,朝中大臣又力谏之下,洪秀全才赏还了李秀成的爵位。1858年9月26日,李秀成与陈玉成在乌衣会师,大败清将德兴阿部,再次攻破江北大营。11月与陈玉成联合捻军在三河全歼湘军悍将李续宾部,取得三河大捷。随后太平天国实施“围魏救赵”计划,李秀成先挥师浙江,攻陷杭州,吸引包围天京的清军援助浙江,后迅速回军,联合陈玉成、李世贤、杨辅清等太平军将领于1860年5月5日二破江南大营,杀败清军悍将张国梁,清军统帅和春兵败自杀。自此,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不复存在,太平天国取得回光返照般的空前大胜。洪秀全进封李秀成为忠王,并亲书“万古忠义”匾额予以褒奖。
1860年秋,太平军发动第二次西征,李秀成与陈玉成兵分两路沿长江而上,谁知阴差阳错之下竟然没有攻占几乎唾手可得的军事重镇武昌,李秀成转而挥师从江西攻入浙江,攻占杭州、无锡、苏州等地,建立苏福省,为太平天国开辟了新的重要基地。李秀成还派兵攻占上海,但遭到英法军队和华尔组织的洋枪队抵抗,始终未能攻破上海。与此同时,天京的重要屏障安庆被湘军围困,英王陈玉成率部救援安庆失败,安庆于1861年9月5日被湘军攻陷,太平天国的末日即将来临。安庆失陷后不久,英王陈玉成被叛徒苗沛霖出卖,被俘而死,太平天国只剩下李秀成独撑危局。1862年5月底,湘军水陆并进,包围天京,洪秀全下诏给在上海前线的李秀成,命他回援天京。李秀成率领大军回援,与湘军曾国荃部在雨花台激战46日,始终无法取胜。李秀成大军号称六十万,实际也有三、四十万之众,与曾国荃的三万多湘军交战月余却无法取胜,完全是将骄兵疲,惜命爱财,所以才在雨花台大战中失利。之后李秀成又故伎重施,率大军渡江杀向安徽,以吸引清军回援。
不料皖省清军实行各城坚持深沟高垒政策,避战不出,加上连日大雨,太平军士气低落,疾疫频生,缺粮断草,李秀成“围魏救赵”的计划宣告失败,只好返回天京,不久又赶赴苏州,指挥江浙战事。1863年12月4日,太平军在苏州以康王汪安钧为首的数王与清将程学启和常胜军首领戈登密谋后叛变,杀掉慕王谭绍光,占领苏州。苏州一失,天京危在旦夕,人在丹阳的李秀成轻骑返回天京,劝洪秀全“让城别走”,以图东山再起。在天京呆了十多年,过惯了好日子的洪天王懒鬼迷心窍,根本不接受李秀成的力谏,诞妄大言:“朕铁桶江山,尔不扶,有人扶。尔说无兵,朕之天兵多过于水!”洪秀全耍懒不走,李秀成无计可施,只好打起精神,与天京共存亡。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李秀成说是服毒自杀),朝臣们拥立洪天贵福为幼天王。7月19日,湘军炸开太平门城墙,蜂拥而入。李秀成趁夜率千余将士保护幼天王冒死突出重围,并将战马让给幼天王,并在战乱中与之失散。李秀成在南京城外被一伙贪财的农民捉拿并扭送到清军营地,在写下七万多字的《李秀成自述》后被湘军统帅曾国藩斩首处死,时年42岁。关于李秀成在劝谏洪秀全放弃南京失败之后为何不自立门户,在他的自述中有记载“损国失邦,我受过其恩,不得不忠天王这点骨血,是尽我愚忠。”李秀成自知受恩深重,在国破城危之际,不忍心抛弃天国,以表忠心。况且情势如此,即使自立门户,让城别走不过只是苟延残喘而已,于是决心坚持到底,与国共存。


历史茶坊


首先,李秀成在天京事变后,一跃而成为了太平天国军事上的中流砥柱。不过,也应当看到,中流砥柱不止他一根,除他外,还有陈玉成与杨辅清等军事将领。这些将领都有自己的地盘和武装,是同他相互合作又制衡的。而李在二破江南大营之前手中的兵力不到陈的三分之二。所以自立门户当然是不明智的选择。



其次,陈玉成死后,李的实力的确膨胀了。洪秀全自然十分着急,所以想了一个“众建诸王少其力”的馊主意,为了削弱李的力量,洪一口气封了上千个王子,这些王子互相分裂争斗,让李威信大失。李也无法自成一户了。



最后,洪对李的提拔和帮助也不可忽视。李能崛起有他自己的努力不假,可是洪的认可与加封也让李有了跻身于上层政治中枢的资本。李在骨子里是对洪有感恩之心的,这也是最后湘军围城,而李不愿抛弃洪独自离去的主要原因。忠王说到底还是“忠王”啊。


寒江阁一道人


这个问题真的不是问题,自立门户不是想这样做就能这样做的,古代有很多本可以取而代之的名臣,但是他们选择忠心自己的皇帝。

首先要看时机,太平天国后期涌现了两位优秀将领,一位是陈玉成另一位是李秀成,他们可以说是太平天国的中流砥柱,但是却不是他们两话事,秦日纲也拥有一定的实力,他们相互制约,而且东王杨秀清的事还历历在目,洪秀全不是省油的灯。

其次,李秀成很忠心,他真的不适合黄袍加身,他上书洪,说不要只重用自己兄弟,应该任命一些有能力的人,但是反遭贬官,后来一样用心用力的为洪排忧解难,大破清军,破坏清军江南大营。最后死守天京,对洪不离不弃,就算被俘,也不投降,最后被曾国藩下令处死杀,可以看出李的忠心。

综上两点,就知道李秀成是不会取而代之的忠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