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滑縣:蓋世英雄雙槍將

滑縣,古稱滑州,歷來為四戰之地。五代十國時期,滑縣為後唐與後梁爭奪的焦點戰場之一,後唐皇帝李存勖正是奪取了滑縣—濮陽一帶,從而將戰線推至黃河岸邊,直接威脅到後梁都城東都(今開封)。為了應對後唐鐵騎,後梁曾在這裡屯駐重兵猛將,雙方“大小百餘戰”。

在那個依靠武力和殘暴說話的年代,一些歷史人物先後登場,寫下了他們輝煌而無奈的亂世人生。

1964年12月,毛主席在讀《五代史》時,想起自己早年讀過的一首詩《三垂岡》,晚年的毛主席經常讀這首詩。

河南滑縣:蓋世英雄雙槍將

《三垂岡》

《三垂岡》描述的是晚唐五代時期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的事。沙陀(唐少數民族)出身的李氏父子提兵南下,“隻手扶唐”,縱橫河北,連當世梟雄朱溫也感慨“生子當如李亞子(李存勖小名)!至如吾兒,豚犬耳!”(《資治通鑑》)

雖然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兩世英雄,但對朱溫後梁帝國的“跋扈”仍無可奈何。“朱梁跋扈”不僅僅因為朱溫是一代梟雄,更因為朱梁帝國猛將如雲,而在雲集將星之中,首推我們此文的主人公——鐵槍將王彥章。

河南滑縣:蓋世英雄雙槍將

王彥章

出滑縣縣城向東北行25公里,就是大劉營村,村東100米處有一高丘。晚唐前,高丘上有一座寺院,叫明月寺,五代之後,這座寺院更名為鐵槍寺。

根據舊《滑縣誌》的記載:明月寺建於何時已不可考,五代時期,因王彥章在滑州迎戰李存勖,“屯兵於此,故名鐵槍寺”。

河南滑縣:蓋世英雄雙槍將

鐵槍寺

宋代鐵槍寺佔地一百多畝,原是一座普通的寺院,滑縣百姓為了紀念王彥章,將主殿原先供奉的觀音、玉皇等換成了王彥章的畫像和他用過的鐵槍。

鐵槍寺清末被毀,如今的鐵槍寺是上世紀80年代在原址上重建的,主殿一間,左右廂房及後殿一間,裡面供奉的是玉皇大帝等民間俗信神。門口的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劉營遺址”石碑提醒著人們,這裡曾經歷過一段紛繁的歷史。

河南滑縣:蓋世英雄雙槍將

大劉營遺址石碑

鐵槍寺正殿門口,還有兩通石碑,一通是清乾隆年間立的重修《鐵槍寺王太師畫像記碑》,上面的字已模糊不清,另一通是1987年當地政府立的重修《鐵槍寺王太師畫像記碑》,碑文中提到的王太師,就是王彥章。

河南滑縣:蓋世英雄雙槍將

王太師畫像碑記

王彥章或許生來就是為了在戰場上出人頭地,據《五代史補》記載:朱溫招募士兵時,王彥章來投軍,當時還有幾百人一起應徵。王彥章自告奮勇要求當隊長。人們一下子炸了鍋,嚷道:“彥章何人,一旦自草野中出,便欲居我輩之上,是不自量之甚也!”

王彥章一聽,走到眾人面前說:“我天生的一身英雄氣概,覺得你們確實比不上我,所以才自告奮勇做你們的領導,好帶你們殺敵立功,沒想到你們還不領情。哥兒們今天讓諸位開開眼。”說完,王彥章脫掉鞋子,光著腳在一堆蒺藜上來回走了三五趟。“眾初以為戲,既而彥章果然,眾皆失色,無敢效之者。”

朱溫聽說了這個事,對這個光腳丫子的山東大漢另眼相看,“遽擢用之”。

曾經繁華如錦繡般的大唐帝國,在戰亂中逐漸化為飛煙。曾經是黃巢部下的朱溫背叛黃巢,投靠唐朝廷,被封為汴州(今開封)刺史、宣武軍節度使,圍剿黃巢。

黃巢敗亡後,朱溫先後與李克用、秦宗權為爭奪領地大打出手。王彥章隨朱溫轉戰各地,屢立戰功,職務也隨之不斷升遷,並被任命為率領侍衛親軍的長官。

王彥章作戰非常驍勇。王彥章使用的兵器是兩條鐵槍,各有一百斤重,作戰時,一條掛在馬鞍上,一條握在手裡,“騎而馳突,奮疾如飛,而他人莫能舉也,軍中號王鐵槍”。

由於戰功卓著,梁末帝朱友貞繼位後,王彥章先後被封為濮州(今山東鄄城北)刺史、澶州(今河南濮陽)刺史,還被封為開國伯。

公元915年,後梁魏博(今河北大名一帶)節度使楊師厚病死,朱友貞想玩一招“削藩”,解除藩鎮勢力對朝廷的威脅,就將魏博一分為二,但隨後魏博發生兵變。此時,李存勖為了奪取魏博,派出奇兵,趁夜奪取了澶州,王彥章家人全部成為俘虜。

英雄相惜,李存勖非常看重王彥章,很優待王彥章家人,並派人秘密去見王彥章,勸其歸降。

在那個叛主如同換衣服一樣平常的年代,不僅藩鎮將領“朝秦暮楚”,就連後梁的開國皇帝朱溫也是降唐又叛唐,但王彥章保持了一代名將應有的氣節,留下了一句傳世名言:“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大丈夫怎肯負人恩德?”以表明對後梁帝國的忠誠,並將使者殺死,以絕李存勖招降的念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