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為何沒有出現思想文化的解放?

淺芳幽笛人


我認為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思想文化最解放的時候。只是對於世家大族 名門貴胄而言是一個禮崩樂壞 慘不忍睹的至暗時刻。 從唐末浩浩蕩蕩的鹽梟黃巢大起義以來消滅了唐朝世家大族皇親國戚盡被殲滅。這是一個屌絲逆襲的時代。門閥制度崩潰。草蜢英雄崛起與民間 將相寧有種乎。弒君尤如宰雞牛。什麼忠君愛國禮義廉恥通通灰飛煙滅。槍桿裡面出政權。黃巢的部將朱溫崛起最終滅了三百年國祚的大唐王朝。建立朱梁王朝。誰能想到朱溫是個地主家保姆的兒子。低賤不能在低賤了。接著突厥別種沙陀人李克用父子崛起于山西最終滅了後梁。沙陀人在中原竟然建立了三個王朝。後唐後晉後漢。最後一個五代王朝後周的建立者郭威是個快遞員出身。如果五代時期的思想文化還不夠解放。請問什麼時代的思想文化才解放。白馬驛事件。李振和朱溫把唐朝幾十名宰相名臣名門望族扔進黃河。李振說 這些人平時自稱清流。這回變成濁流吧。馮到也是輔佐了十幾位皇帝包括耶律德光。全無忠臣不事二主的忠君思想。河南尹張全義全家女眷被朱溫操了個遍。只能忍氣吞聲。但他治理洛陽周邊。百姓安居樂業。這個思想還不夠開放嗎。胡人可以在中原建立三個王朝。石敬瑭可以管比自己小11歲的耶律德光叫爸爸。


北京大鵬侃大山


亂世誕生百家爭鳴的思想有條件?

  1. 時間:春秋戰國這個亂世長達500年。之後的亂世太短了,三國幾十年,五胡亂華雖然長,但百主體已經不是華夏文明。五代十國也只有五十多年。民國也就幾十年。

  2. 相對穩定:春秋戰國的亂世是種亂中有度穩的亂。周天子還是名義共同的主人,大家明面上還是為周天子統治下。五代十國徹底的亂了,各自為帝。(照片來源網絡)
  3. 主導思想影響:最關鍵的一點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文明知沒有主導的思想,大家腦子裡面沒有束縛,沒有蓋子。而漢武帝獨尊儒術道後,五代十國的亂世文人的腦子裡面都版已經有蓋子了,所以造成了發展大於創新。這是最關鍵的。(照片來源網絡)

總結

任何亂世都會出現相對的思想解放,只是燦爛程度無法和春秋戰國比罷了,因為亂世表明社會存在嚴重的問題,會對國民三觀進行衝擊,加上相對寬鬆的環境,各種思想就會不斷的實踐,當這種思想適應當時社會環境,必然會脫穎而出,而且清末到民國的思想也是高度活躍的,對如何富強中國,湧現了太多有識之士,從改良派的“戊戌變法”;到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再到中國“共產主義”誕生。在這個動亂的年代,大批青年投身到富強國家的偉大實踐探索中去。


副史


出現思想文化解放,需要寬鬆適宜的環境,需要生產力支持;而五代(907—960)8姓14君,十國(902——979)皇帝國王更多,這樣朝不保夕、不斷內訌,能保持科舉、維持政權都己經阿彌陀佛了,哪有閒心解放思想……

1、思想解放需要生產力支持+寬鬆適宜的環境——古典時期的思想解放。

譬如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Axial Age),指公元前500年前後一場世界文明的共振。中國的百家爭鳴、印度的佛教、西方的民主源頭幾乎同時出現,這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時代,沒有之一。

(偉大的軸心時代)

軸心時代出現的根本原因,是農業技術重大的飛躍(如使用鐵犁),是貿易的發達。人們吃飽喝足後,開始學麼、思考一些額外重要的東西——比如哲學、宗教。

另外環境上,春秋、古希臘以及迦毗羅衛國,提供了一種激盪思想、但又包容的環境;這種難得第一產業重大進展+寬鬆適宜環境(既不搞文字獄,也不享樂),自然誕生了人類歷史上幾乎所有重要的宗教和哲學——中國的儒法道墨、印度的佛教、西方的民主思想。

這是千年難遇的思想盛宴、文明盛舉;百花齊放,輝煌偉大。

2、回到五代十國,說說當時中國的環境與生產力水平,說說五代十國的歷史地位。

一般認為,五代十國政治黑暗,民生困苦,不過還是有一點貢獻的。

因為戰亂連連,講求脫離苦難、頓悟、容易入門的禪宗成了首選的精神寄託。所謂“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五代十國佛教大大發展。禪宗蘊含追求哲理、邏輯的思想,間接促進了北宋儒學的產生(北宋五子出現,開始儒學缺少的強調“理”,與“數”),沒有五代十國的戰亂,禪宗斷不會如此昌盛、兩宋理學斷不會快速產生。

(五代十國的特殊環境讓禪宗發展,而禪宗又間接導致了宋明理學的產生)

五代十國是詞發展的關鍵時期,承唐啟宋。尤其江浙、川蜀一代。南唐後主、中主的詞不用說;前蜀、後蜀的花間集不用說;唐宋八大家宋代的宋代六家,也全都出現在南唐、兩蜀統治的地區。

(千古詞帝——李煜)

即是說,五代十國南方的思想與文化,是重要的發展期。

五代以馮道為表,用當時最先進的技術——雕版印刷《九經》,保存了許多儒學經典。這相當於今天用人工智能、5g推崇儒學,這很重要,但很難做到。

那更深一步有沒有了?不僅中國沒有,當時世界也沒有,這可是生產力決定的。一個很重要的現象,當時阿拉伯帝國、東羅馬也陷入軍閥割據的怪圈,這是不是非常離奇的巧合?

(一個朝三暮四的宰相,卻在亂世中,用當時先進的雕版印刷傳承儒學)

五代十國的藩鎮割據,對比阿拉伯的軍事封土製、東羅馬的軍區制要輕很多;對中國文化的傳承,五代十國亦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沒有全球範圍的思想解放,是當時“生產力+軍閥激烈割據”,對全球文化的普遍枷鎖。

3、中世紀(公元5世紀——公元15世紀)思想的出口在哪裡?

放眼全球,古典時期有軸心時代,中世紀有中國的隋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近現代有西方的崛起。

但這個近代出口,著實來的有點晚,有點意外。

(公元10世紀後,全球主要文明都在黑暗中尋找光明)

可以這麼理解,公元10世紀後,即五代十國所在時間,全球文明都在尋找一種出口;而這種出口非常之難,直到400年後,蒙古帝國崛起,徹底掃平歐亞軍閥、建立真正意義的世界史,才帶來了最終契機。

蒙古帝國是短暫的,卻帶來真正意義的世界觀;他們對西亞、東歐的征服,不僅僅帶來了先進的火藥、造紙術,也讓大批難民逃亡西歐,帶來了損失三分之一人口的“黑死病”。真切死亡讓歐洲人反思人本,不再迷信教會,出現了強調人文主義的文藝復興、出現了宗教改革、出現了地理大發現……在徹底反思、努力、拼命後,歐洲終於崛起。

扯得有點遠。總之,公元10世紀的五代十國,完成自己的使命,沒讓中華“儒道釋”傳統斷絕。要想再進一步,是生產力與環境都不允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