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有哪些歷史名人?

鄧州信訪


 鄧州市地靈人傑,歷代名人輩出。古代有東漢"二十八宿"中的賈復、杜茂、劉隆,名傳千秋的漢代"醫聖"張仲景,南北朝時的政治家宗懍,唐代名將張巡,南宋名將王堅,明代賢相李賢、名臣李永茂,清代雲南左布政使彭而述,清雍正帝師彭師摶,臺灣知府高叔祥等。近現代人才濟濟。有民族英雄馬殿甲,同盟會員、革命烈士王庚先,女發明家丁育三,著名作家姚雪垠,著名語言學家丁聲澍,教育家、兒童文學作家韓作黎,當代軍旅作家周大新等。唐宋時期的韓愈、寇準、范仲淹都曾先後在鄧州任職,後人稱之為"三賢"。 

  李賢(1408年—1467年1月22日),字原德,諡文達,鄧(今河南鄧州市)人。一生從政三十餘年,為官清廉正直,政績卓著,為一代治世良臣。官至少保、吏部尚書、大學士,廉潔奉公,政績卓著。曾奉敕編《大明一統志》,並著有著《鑑古錄》、《體驗錄》、《看書錄》、《天順日錄》、《古穰文集》等書。  初入仕途  李賢,考中鄉試第一名,宣德八年(1433),成為進士。成化三年(1467年)冬天李賢去世,終年五十九歲。皇上十分哀悼,贈太師,諡文達。  
  賈復(9年-55年),字君文,漢族,南陽冠軍(今河南省鄧縣西北)人,東漢名將,雲臺二十八將第三位。  賈復儒生出身,新朝末年聚眾加入綠林軍。歸順劉秀後,隨其擊信都、攻邯鄣、戰真定、破鄴城、平定郾城、召陵、新息等地,戰功赫赫。  建武三年(27年),賈復出任左將軍。建武十三年(37年),定封膠東侯,食邑六縣。  賈復雖然出身文士,但是臨陣果敢、身先士卒,在東漢中興功臣中以勇武見稱。 賈復不僅戰功累累,而且忠勇剛烈,東漢以來倍受邑民敬重和愛戴,因之為其建廟,修墓祭祀。有關賈復的傳奇故事,在寶豐群眾中廣為流傳。以賈復和賈復事蹟有關的地名遍佈寶豐城鄉。

范仲淹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由他寫成的記景抒情的名作《岳陽樓記》是一篇流傳千古的經典作品,其"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名言,千百年來一直為世人廣為傳誦。其實只要是讀過這篇作品的人都知道該文描述的岳陽樓是在湖南嶽陽。但鮮為人知的是這篇作品卻不是在岳陽寫的,而是在鄧州寫的。   

據說范仲淹到鄧州任知州後,勤於民事,常實施憂國憂民之舉.他經常深入民間,出入在老百姓的田間地頭,有時還親自耕種,深得百姓歡迎。他重安撫、輕懲罰、廢苛雜,在他的《答提行張太傳嘗新耘》一詩中,他曾這樣寫,"長使下情達,窮民溪不伸","但願天下東,一若樽前身,長戴堯舜主,盡做羲黃民,耕田與掘井,熙熙千萬春"。這充分表達了他憂國憂民的胸懷和對勞動人民生活的極大關注。他希望廣大勞動人民生活在堯舜盛世,過著無憂無慮的閒適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開飲,耕田而食,安居樂業,享受太平盛世帶來的歡樂。 為了辦教育,范仲淹在上任的第二年,便主持修建了位於鄧州東南隅的"百花洲"以及"春風堂"和"藍秀亭"等建築,逐步使這裡成為環境幽雅、風景宜人的讀書學習場所。後來他又創辦了"花洲書院",成為當時鄧州的最高學府。閒暇之時,他還常到書院給眾學子講學。范仲淹在他的《獻百花洲圖上陳州晏相公》一詩中曾這樣描繪花洲書院:"穰下勝遊少,此洲聊入詩,百花爭窈窕,一水自漣漪,潔白令翹鷺,優戲美戲龜。"說明這花洲書院確實是一處景緻迷人、讀書學習的良好場所 。范仲淹的兒子、後官至觀文殿大學士的範純仁,以及官至崇文院校書的張載、曾任鄧州知州的翰維都是從這所書院走出來的學生。   也就是在范仲淹主辦"花洲書院"的同時,他的好朋友滕子京派人來見范仲淹,並送上書信一封。原來滕子京被貶為嶽州的地方官員後,經過一番努力,把當地治理成一個經濟繁榮、安居樂業的地方。於是,他便決定整修江南名樓--岳陽樓。像這樣的事情,該有人為此作記才好,那該讓誰來為此作記呢?他想到了自己的好友、文才出眾的范仲淹。於是滕子京先畫了一幅岳陽樓的草圖並附書信一封,派人送至千里之外的鄧州。   面對老朋友的千里求文,范仲淹甚為感動,當晚便熱情招待了使者,安排信使休息後,范仲淹乘著酒興,在花洲書院秉燭執筆,參照岳陽樓的草圖,他仔細構思起來。當時正值農曆九月中旬,秋高氣爽,菊香飄溢,拿起筆來他頓時思緒萬千。他想到自己的坎坷經歷,想到了自己在鄧州為民做出的一切。他覺得僅僅治理好一個地方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整個國家都富裕了,才能使老百姓真正安居樂業。作為老百姓的父母官,都應該以天下為公,要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貴品質。想到此,他便奮筆疾書,很快寫成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其實,這篇名作就是范仲淹一生為人的真實寫照,這篇作品後來被歷代仁人志士奉為經典,直到今天仍然閃爍著催人奮進的先進思想光輝。

張仲景 ,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郡涅陽縣(今河南南陽鄧州市穰東鎮)人,為古代偉大的醫學家。他的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對於推動後世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張仲景生活的東漢末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動盪的時代。統治階級內部出現了外戚與宦官相互爭鬥殘殺的“黨錮之禍”。軍閥、豪強也為爭霸中原而大動干戈。農民起義的烽火更是此起彼伏。一時裡戰亂頻仍。百姓為避戰亂而相繼逃亡,流離失所者不下數百萬。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 年),董卓挾漢獻帝及洛陽地區百萬居民西遷長安,洛陽所有宮殿、民房都被焚燬,方圓二百里內盡為焦土,百姓死於流離途中者不可勝數。
據史書記載,東漢桓帝時大疫三次,靈帝時大疫五次,獻帝建安年間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萬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難。其中尤以東漢靈帝(公元168 一188 年)時的公元171 年、173 年、179 年、182年、185 年等幾次的疾病流行規模最大。南陽地區當時也接連發生瘟疫大流行,許多人因此喪生。張仲景的家族本來是個大族,人口多達二百餘人。自從建安初年以來,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於傷寒者竟佔十分之七。面對瘟疫的肆虐,張仲景內心十分悲憤。他痛恨統治者的腐敗,將百姓推入水深火熱之中。對此,張仲景痛下決心,潛心研究傷寒病的診治,一定要制服傷寒症這個瘟神。
建安年間,他行醫遊歷各地,親眼目睹了各種疫病流行對百姓造成的嚴重後果,也藉此將自己多年對傷寒症的研究付諸實踐,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經驗,充實和提高了理性認識。經過數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終於寫成了一部名為《傷寒雜病論》的不朽之作。這是繼《黃帝內經》之後,又一部最有影響的光輝醫學典籍。
《傷寒雜病論》是集秦漢以來醫藥理論之大成,並廣泛應用於醫療實踐的專書,是我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古典醫著之一,也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方面的鉅著。
《傷寒雜病論》奠定了張仲景在中醫史上的重要地位,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專著的科學價值越來越顯露出來,成為後世從醫者人人必讀的重要醫籍……張仲景也因對醫學的傑出貢獻被後人稱為“醫聖”。清代醫家張志聰說過:“不明四書者不可以為儒,不明本論(《傷寒論》)者不可以為醫。”後該書流傳海外,亦頗受國外醫學界推崇,成為研讀的重要典籍。據不完全統計,由晉代至今,整理、註釋、研究《傷寒雜病論》的中外學者記逾千家。鄰國日本自康平年間(相當於我國宋朝)以來,研究《傷寒論》的學者也有近二百家。此外,朝鮮、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國的醫學發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響及推動。目前,《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仍是我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
張仲景的著述除《傷寒雜病論》外,還有《辨傷寒》十卷,《評病藥方》一卷,《療婦人方》二卷,《五藏論》一卷,《口齒論》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僅此一部《傷寒雜病論》的傑出貢獻,也足以使張仲景成為海內外景仰的世界醫學偉人。
他是我國曆史上最最傑出的醫學家之一。他為我國的醫學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也促進了我國醫學的發展。他創作的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也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

我與您同行


鄧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

經北京大學文博院在鄧州的考古發現,早在距今七千一一八千年前,在現今鄧州湍河南岸的八里崗,已有古人類聚居而建造的古村落(或為古城市的雛形)。

鄧州,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歷史上文風昌盛,名人輩出。

東漢時“二十八宿”中的賈復、杜茂、劉隆。東漢名醫,有醫聖之稱,著述《傷寒雜病論》、《金匱要方》等著名醫書,醫術遠傳日本、朝鮮、東南亞諸國的張仲景。東漢歷任議郎,尚書,尚書令等職位的左雄等。

南北朝時期的政治家宗懍。著名三高士,宗炳、宗愨、宗測等。

唐代名將張巡、唐玄宗殿中侍御史趙曄、唐憲宗宰相趙宗儒等。

宋代狀元,作監丞,通判襄州,遷為著作佐郎,直集賢院,遷左正言,判三司開拆司的賈黯。南宋名將、抗擊蒙古軍,堅守四川釣魚城,斬殺橫掃歐洲有“上帝之鞭”之稱的蒙古大汗蒙哥的王堅等。

明代少保、吏部尚書、大學士輔佐四朝五皇的賢相李賢。元代色目人後裔,明洪武年間,由國子生授禮科給事中的山東布政使、兵部尚書鐵鉉等。

清初官吏、學者、曾官至衡州兵備道副使、貴州按察使、廣西右布政使等職的彭而述。以及任雍正皇帝帝師的彭人一臺摶等。

以上這些鄧州歷史名人,僅為繁若燦星中的一二,還有許多鄧州歷史名人就不在此一一列舉了。


唯我獨尊53723407



鄧州市最出名的要數張仲景,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也就是今天的鄧州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他創建的辯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還有當代的名人:丁樹聲,河南鄧州市人,中國傑出的語言學家,詞典編撰專家,我們上學用的~現代漢語詞典,就是他編寫的,很厲害!


鄧州歷史上還有很多名人,比如東漢的賈復、杜茂、劉隆等,南北朝時的政治家宗懍,唐代名將張巡,唐朝宰相趙宗儒、彭而述,清雍正帝師彭始摶,臺灣知府高叔祥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唐宋時期的韓愈、寇準、范仲淹先後到鄧州任職,後人稱之為~三賢,范仲淹還在鄧州市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

以上是我的回答,歡迎點贊評論,謝謝!


流氓兔子快快跑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一起來讀鄧州那些事兒。(約500字,閱讀需時2分)

擁有數千年曆史,號稱世界上鄧姓發源的河南鄧州,在歷史上名人輩出。

一、張仲景

東漢人張仲景是南陽郡涅陽縣人,就是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苦學醫術,懸壺濟世。留下《傷寒雜病論》等中醫史上名著。還是冬至吃餃子習俗的發源人。

二、賈復

賈復是東漢初年南陽冠軍人,就是今天的鄧州西北。是東漢開國名將,在雲臺二十八將中列第三。跟隨劉秀,平定天下,創立東漢王朝,戰功卓越。

三、鐵鉉

元末明初時鄧人,老家就是今鄧州市。鐵鉉是一個讓明成祖朱棣又敬又怕的鐵漢子。鐵鉉在朱棣南下時,固守濟南,先是用計刺殺朱棣,差點成功。後又將朱元璋像掛於城頭,智迫朱棣停止發炮攻城。最終朱棣奪下南京後北返強攻濟南,城破,鐵鉉被凌遲處死。後人為紀念其忠勇,特修鐵公祠。

三、賈黯

北宋河南鄧州穰縣人。北宋名臣,以忠言直諫而聞名宋廷,慧眼推薦了韓琦、富弼、范仲淹等名臣。

四、李賢

明朝首輔李賢,也是河南鄧州人。明正統年間,從政三十多年,為官清正廉潔,政績顯著,號稱一代治世良臣。

五、姚雪垠

姚雪垠出生於河南鄧縣,是比二月河出名還早的一個大作家,曾經很受毛主席器重,寫下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獲首屆矛盾文學獎。

六、武文斌

08年汶川抗震救災犧牲自己的好戰士武文斌,老家就是鄧州張村的,08年感動中國人物。高中時候還班級集體看了關於他的記錄片,感人事蹟鄧州人都知道。

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舉,更多鄧州名人,歡迎留言補充。


更多河南文史類原創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關於鄧州的名人,太遙遠的有很多,可以說,每個地方,都有幾個了不起的人物,名字我也說不上幾個,原因是我沒有去網上搜索。我還是憑我的記憶說說近一百年來我所知道的鄧州名人吧。

我的高中在鄧州讀的,我對鄧州有一點了解。記得讀高中時,每到高考前的一段時間,學校把全校師生召集起來做高考總動員,還要由鄧州籍的北大、清華學生回來給學生做勵志演講。在演講裡,演講者在錄音機裡播放姚雪垠致信家鄉學子的的原聲錄音,那時我才知道,原來寫《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是鄧州的,還從演講者口中得知,《新華詞典》的主編是鄧州籍的大教育家韓作黎先生,大家聽了都瞠目結舌。我讀高三的時候,學校請來了著名校友二月河先生,原來二月河在花洲書院上過學,真的是校友啊。從主持人口中。得知著名作家周大新也是咱鄧州人。

你說,我說的這幾個名人知名度如何。這幾個我是親見或者聽到他們的聲音,其他的名人我沒有去搜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