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朱棣,逼我靖难?细数,朱允炆,执政之初的政策问题

笔者,最近很是喜欢热播剧《大明风华》,剧中,对朱棣形象的塑造,弱化了残忍,加强温情,这样的朱棣,很讨人喜欢。

剧中,朱棣的对手,建文帝,朱允炆,一直是作为一个笑料出现的,例如,片头,慌不择路的逃跑镜头。但是,用这样的形象,来反衬出胜利者的正义凌然,是否是恰当呢?

《大明风华》朱棣,逼我靖难?细数,朱允炆,执政之初的政策问题

如果,朱允炆,真的是这样的“搞笑者”,怎么可能“难为”了朱棣四年多呢?

朱棣的靖难之举,真的是,无可奈何的自卫吗?

《大明风华》朱棣,逼我靖难?细数,朱允炆,执政之初的政策问题

本文,笔者,将以朱允炆的视角,来分析一下,细数,朱允炆,执政之初的政策问题

客观说来,朱允炆的削藩思想本身并无不妥,即使是朱棣胜利后,也是不断持续打压藩王势力;但是由于政治经验的不足,建文帝过快地更改各方面政策,使得各种不良影响相互作用,导致其最终失败。

《大明风华》朱棣,逼我靖难?细数,朱允炆,执政之初的政策问题

在削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削藩既无计划(一月之内连削三王),又缺乏妥善的善后处理;加之建文帝本人刚刚登基,削藩速度过快,导致人心浮动。

2. 捕风捉影,导致地方有人告变邀功(如仅以十岁小儿之言即削周王;湘王被人诬告谋反,无以自明,遂自焚)。

3. 过于急躁,削废并进,激化矛盾。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均非因削藩本身引起变乱,而是中央的削藩政策引发既得利益者抗争;即使是七国之乱后,汉武帝,也不是直接废藩,而是颁布《推恩令》来逐步削减。建文为迅速削弱藩王实力,将五位亲王全部直接废除爵位,并加以迫害(流放或软禁):废藩行为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彻底激化,使其他藩王为了自保而与中央对立,在战争爆发后袖手旁观,甚至暗中援助燕王。

4. 掩耳盗铃,放还燕藩三子。朱棣的三个儿子当时(建文元年五月)都在南京,本可作为人质,黄子澄却说不如放回北平,以麻痹朱棣;但实际上当时已经削去四位藩王,可谓掩耳盗铃。

此外,在内政方略中亦存在严重缺陷,直接或间接导致其后来的军事失利:

《大明风华》朱棣,逼我靖难?细数,朱允炆,执政之初的政策问题

1. 重用文官,并行改制。朱元璋晚年大杀灭元功臣,加上建文帝重文抑武,导致其倚重者均为文官儒生。削藩的同时,建文帝进行改制,大幅提升文官地位;这使得建文帝在对内施政中难以获得全面支持,对外作战时还要顾虑武将的忠诚,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

2. 轻视武将,罔顾军事。建文帝本人毫无作战经验,又倚重文官决定军事政策(如至关重要的统帅任命),使武将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朱元璋的国策即为亲王守边,防止蒙古南侵,在没有合适的替代者时,贸然地削藩并非治国良策,武将担心这会重返宋朝重文抑武的国策,导致国家积弱。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方孝孺等大臣确无保家卫国之作战能力。

3. 无视宦官,变生肘腋。由于太祖的影响,建文帝对宦官十分严厉,导致宫人怨声载道,甚至投奔敌方,泄露关键情报给燕王。

《大明风华》朱棣,逼我靖难?细数,朱允炆,执政之初的政策问题

​建文帝的种种政策,无一不是激化矛盾之举,以这种视角来看,朱棣的靖难之役,也可以当成某种程度的无可奈何之举,毕竟,只有,活着的胜者才可以书写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