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对名著不感兴趣,艾德勒和邹韬奋告诉你,家长要这样引导娃阅读

有质量的阅读,亦即对那些真正的书籍发乎至情真意的阅读,是一项高贵的练习,它需要耗费巨大的气力,远甚于被时流所认可的其他练习,因为它所需要的是运动员所经受的那种训练——对认定的目标拿毕生之力予以永不改易的关注。——摘选自梭罗《瓦尔登湖》

娃对名著不感兴趣,艾德勒和邹韬奋告诉你,家长要这样引导娃阅读

引子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一个学习上潜在的差生。”

没有人能否认阅读的重要性,有教育专家说,阅读力就是学习力。

我一直认为学习的过程,阅读占了八成以上,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在这个几乎每个家长焦虑的时代,阅读可以说是解决孩子成长问题的最有效的教育工具之一。

但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感受到孩子阅读的所带来的成长欣喜。曾经在一次闲聊中,一位妈妈告诉我说,“我给孩子买了很多书,好像没有看到什么成果啊?”我看了他们书架上的书,发现书籍良萎不齐,一些内容低劣的书籍充斥其中,这样的书籍不仅没有任何的营养,还要让孩子“中毒”。

可见,家长给孩子选怎么样的书很重要。对孩子们来说,阅读品位有上中下品之分,孩子至少要达到中品以上的阅读层次才算合格,符合中品阅读的书目自然少不了世界名著的身影。像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就很出名;国外的经典名著也不少,比如《傲慢与偏见》《简爱》《飘》《复活》《红与黑》《茶花女》《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等,这些中外名著早已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孩子成长中的经典回忆。

因此,可以确定无误的是,阅读是一条正确的路,是要走一辈子的路,而读世界名著,更是跨入阅读之门的必经之路。要让孩子在阅读领域登堂入室,读世界名著是少不了的。

古今中外有太多的经典名著值得大家诵读和品味,有很多名著甚至纳入了中小学生必读书目,让孩子们在上学时期就开始接触名著,探寻名著背后的魅力。

娃对名著不感兴趣,艾德勒和邹韬奋告诉你,家长要这样引导娃阅读

但让年龄尚小的孩子读懂世界名著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需要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才能让孩子真正从阅读名著中受益,一方面获得前人的思想精粹,一方面提高自身的修养。

01 艾德勒的“阅读的四个层次”概念和邹韬奋的“分层次阅读法”

一些经典的世界名著可以作为孩子常备的阅读书籍。教孩子阅读名著的阅读方法,必然要涉及到阅读层次的概念,我们就先从阅读的层次说起。

美国学者、教育家艾德勒曾经提出了著名的“阅读的四个层次”的概念,即:1、基础阅读法;2、检视阅读法;3、分析阅读法;4、主题阅读法。

艾德勒有一个“读书四问”很不错,是一种通用的阅读方法。这“四问”是:一是这本书究竟讲了什么?二是作者通过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三是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四是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无论是在检视阅读、分析阅读还是在主题阅读过程中,都应该提出并予以回答。而解答的过程,就构成了阅读的全部经过。

对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能够掌握前三种阅读方法就够了,其中第三种“分析阅读”法即使拿来对付大部头的世界名著也是绰绰有余了。

但对不少家长和孩子来说,对艾德勒的“阅读四层次方法”未免有些陌生。其实,关于阅读的层次,我们还有一种更为普遍的定义,即泛读、略读、精读。此处的“泛读”和“略读”大致可对应艾德勒的“检视阅读”,“精读”对应“分析阅读”。首创者是学者邹韬奋先生,他的这种阅读方法被归纳为“分层次阅读法”。

娃对名著不感兴趣,艾德勒和邹韬奋告诉你,家长要这样引导娃阅读

● 第一个层次是泛读,即浏览。

浏览时通常是先看看书的序言、后记、目录、内容简介等等,然后将正文翻看几页,了解大致内容。泛读时通常不会深入了解书中的观点,也不注重细节。泛读的目的是为了确认此书是否值得进一步阅读。

● 第二个层次是略读,即将泛读时选出来的书,粗略地读一遍,也被人称之为通读。

略读时需要集中注意力,先审视书名,看看全书的章节结构,然后看看开头和结尾,再按照书的章节和结构层次的顺序进行阅读,从整体上去把握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通过略读可以发现有必要反复研读的书或部分章节,从而进行更深入的精读层次的阅读。

● 第三个层次是精读,即认真、仔细、精确地阅读。

这是一种充分理解读物的阅读方式,是一种严谨的阅读方式。精读时要按照书的章节结构顺序,从头到尾,逐段、逐句,甚至是逐字地阅读,不仅要弄清字、句、段、篇、章的含义,还要深入思考,理解文中的每一个概念,抓住中心思想,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当然,精读并不是说一定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抠每个字眼,这在现实中很难实现,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邹韬奋的分层次阅读和艾德勒的“阅读四个层次”的概念一样,都是采用是由浅入深、逐层深入的阅读方式,对不同的书有所取舍,对一般的书付出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对精华的书,如自认为有价值的名著等文学作品则需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

02 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阅读世界名著

不同于成年人,家长所面对的是毕竟是孩子这个群体对象,需要更加灵活的引导方式。比如,在引导他们阅读世界名著时,就可以采用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灵活方式。这是基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等现实情况的考量。

找准阅读方法之后,接下来就是进入阅读世界名著的环节。与绘本、漫画和低幼童话书籍等相比,原版名著的文字大都更加深奥(相对孩子而言),篇章更加宏大,内容也离孩子的生活更远,文字也相对更长。这是摆在每个孩子面前的一道不可小觑的阅读障碍。

对孩子来说,阅读名著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才能应对。其实,更难的还在于孩子的阅读名著兴趣的培养问题,而培养孩子阅读名著的兴趣,则要先去解决如何帮孩子挑选适合阅读的名著的问题。

娃对名著不感兴趣,艾德勒和邹韬奋告诉你,家长要这样引导娃阅读

如何挑选名著并不难,有很多专家都推出了一些书单。家长一方面要根据孩子的兴趣,一方面家长要有目的性的引导。不要过于当心孩子看不懂名著,当我们决定了要让孩子阅读的名著书目的时候,就要着手想办法让孩子跨进阅读名著的“大门”。

这里以名著《三国演义》为例,为家长简单介绍如何引导孩子阅读名著的方法。

《三国演义》是一本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世界名著了,它有多种版本,从白话文版到文言文版都有,还有各家的不同改编版本,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孩子挑选合适的版本,最初阶段要以孩子入门为主。

当孩子确定了要阅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我们可按照孩子的年龄层次,先从浅显的白话文版本入手,如各种绘本、拼音版、少儿版等“桥梁书”,这些书作为入门过渡,并结合听名家名师有关《三国演义》的音频,逐步引发孩子对这本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等到孩子萌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之后,再引导孩子慢慢发展到去阅读原版《三国演义》,等到孩子更大了的时候,甚至可以引导孩子去阅读文言文版的《三国志》。

在培养孩子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家长不要太急于求成,要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引导孩子走进阅读名著的世界。家长可建议孩子先看那些名著中特别感兴趣的章节,这样就能激发孩子的阅读信心和进一步的阅读欲望。比如,我在引导女儿阅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她就专门挑选了几个特别喜欢的章节和故事:“桃园三结义”、”千里走单骑“、“赤壁之战”等等;在家长的有意渲染下,她开始对英俊帅气、武艺高强的赵云和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等人物产生极大的兴趣,只要有机会就去书中寻找有关这两个人物的故事去阅读,在这个环节中几乎都不需要大人的引导,完全是孩子下意识的行为。

相反,对于某些孩子不感兴趣的章节,可以让孩子采用泛读的方式,大概浏览一下或者先跳过一些章节不读,并不见得非要让孩子按部就班,按照页码顺序一字不落的阅读,这样能够减少孩子出现“读了几页就读不下去,或读了不到一半就放弃”的情况发生,等到孩子的兴趣上来了之后,家长就很容易引导孩子用正常的精读方式去阅读名著了。

03 这四个阅读名著小技巧,家长可教给孩子

阅读小技巧可以更快地把孩子引入阅读大门,下面有四个阅读名著的小技巧,家长可以教给孩子:

1、知彼知己,才能打开阅读名著的大门

阅读世界名著作品,一定要让孩子对自己、对要阅读的名著有个基本了解。这其中包括孩子在阅读前要进入到作者笔下所描述的那个时代和世界,而序言是进入阅读场景的一条捷径。

在序言里,一般会有作者的生平、创作年代和创作背景介绍,这些内容文字虽不多,却可以帮助孩子在阅读之前,先对书形成一个基本的认知。

娃对名著不感兴趣,艾德勒和邹韬奋告诉你,家长要这样引导娃阅读

此外,在读之前,还可以让孩子查阅名著的相关历史背景、文学地位、影响力和价值等资料,为接下来的阅读做一个很好的铺垫和导读。

2、鼓励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

简单来说,就是在孩子阅读之前,家长围绕名著内容给孩子提几个小问题,鼓励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

比如,我围绕《三国演义》内容,给孩子提出一个问题: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物?当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的时候,他的专注力和兴趣点都会被点燃。

同时,家长也要鼓励孩子对书中的内容提出问题,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查阅相关工具书或咨询父母或老师。

3、鼓励孩子对书中精华部分进行反复阅读甚至背诵

在名著中一般都会有大量的脍炙人口的经典句子或片段,建议孩子在遇到这些精彩的地方可以反复阅读甚至背诵。

4、小学高年级以上孩子在读完名著之后最好做一个归纳、总结和思考

在孩子读完名著之后,家长最好和孩子一起讨论书中值得回味和思考的地方,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孩子可以拿起笔写下自己的感悟,对本次阅读做一个归纳、总结和思考,这样孩子才能从阅读中取得更多的收获。

04 对名著精华部分要反复阅读

苏轼有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里强调的就是对经典书籍要反复阅读。

许多经典著作内容丰富又有料,值得精读,更值得反复阅读。反复阅读又叫重复阅读,并不是机械地从头到尾地重来一遍,也不是漫无目的的重复,它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可以说,反复阅读是精读一本书最重要、最常用的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重复阅读也有助于孩子加深对名著精华部分的理解。

娃对名著不感兴趣,艾德勒和邹韬奋告诉你,家长要这样引导娃阅读

至于要如何引导孩子精读,家长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

首先,最基本的也是最直接的要求就是要“识文解义”。识文是指知道书中说的是什么意思;解义是指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观点。

其次,因为名著的篇幅一般都比较大,因此,在精读过程中,要对每一个章节乃至全书的架构上下功夫,进行层层剖析,深入理解,只有懂得了全书的架构,才能更好地把握书中的主题,系统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05 阅读名著能否采用速读方式?答案出乎意料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阅读名著到底可不可以采用速读的方式呢?

在《梁书》中有记载简文帝“读书十行俱下”。

能做到一目十行,这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速读高手啊!其实,对普通人来说,只要进行适当的练习,也能成为这样的速读高手。但能不能用在名著的阅读上呢?这需要我们对速读这个概念如何进行定义,

所谓速读,顾名思义就是一目十行,体现了较快的阅读速度,但仅有阅读速度,对阅读名著来说是不适宜的,还需要加上一定的阅读效果才行。

无独有偶,在《晋书》中记载:“符融下笔成章,耳闻则育,过目不忘。”

在我看来,真正的速读,或者说是专属于名著的“速读”,应该是“一目十行”加“过目不忘”,换句话说,就是简文帝和符融两人“合体”才行。

阅读当然不是单纯地越快越好,贪图快速而不顾品味文字的内涵,这样的阅读是没有任何益处的,我们宁可放慢阅读速度,也要保证阅读效果。但在获取同样信息的前提下,自然是阅读速度越快越好。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娃对名著不感兴趣,艾德勒和邹韬奋告诉你,家长要这样引导娃阅读

“一目十行”体现了阅读的速度,而“过目不忘”体现了阅读的效果。简而言之,就是既快速又高效地阅读。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用”速读“方法来阅读名著是合理的。

有关统计表明,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人的阅读速度为200~400字/分钟。为了保证正常合理的阅读速度,家长要引导孩子在阅读名著中尽量采用视读的方式,不要采用声读的方式,也就是用眼睛用脑子读,而不是用嘴巴读出声音。其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正常语速要比视读速度慢;二是因为发出的声音会对阅读者本人造成干扰,影响阅读效果。

此外,在阅读时,要尽力控制自己的视线从左向右、自上而下地移动,最好逐句阅读,视线的焦点落在每一行的关键词语或短语上。

这里以《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的片段为例: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祭罢天地,复宰牛设酒,聚乡中勇士,得三百余人,就桃园中痛饮一醉。

来日收拾军器,但恨无马匹可乘。正思虑间,人报有两个客人,引一伙伴当,赶一群马,投庄上来。玄德曰:“此天佑我也!”三人出庄迎接。原来二客乃中山大商:一名张世平,一名苏双,每年往北贩马,近因寇发而回。玄德请二人到庄,置酒管待,诉说欲讨贼安民之意。二客大喜,愿将良马五十匹相送;又赠金银五百两,镔铁一千斤,以资器用。

如第一段第一行的“三人”词语应成为阅读视线的焦点,阅读者在看到之后,就会想这到底是哪三人,他们准备干什么;第二段中“马匹”和“两个客人”这两组相对应的关键词可成为本段的视线焦点,阅读者在看到之后,就会自然想从文字中了解马匹和两个客人之间有何关系,视线就会去追寻和这两组词语有关的文字。这是一个阅读基本功,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举一反三,在阅读中灵活运用这些阅读方法。

06 用”阅读思维导图“帮助孩子阅读名著

除了上述这些阅读方法,还有什么可以帮助我们的孩子阅读名著呢?答案就是“阅读思维导图”。

众所周知,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大脑中画“思维导图”的过程,当然,这是比较抽象的,需要一定的阅读沉淀和空间想象力才能形成,对孩子来说,尚存一定的困难,但我们孩子可以借助“纸和笔”,把脑海中的思维导图变成一幅真实的“思维导图”,边想边画肯定要比凭空想象来得更简单。

娃对名著不感兴趣,艾德勒和邹韬奋告诉你,家长要这样引导娃阅读

我们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尽量少用文字,善用符号、图形和颜色等。在思维导图上只需要写上简短精炼的关键词即可。重要的论点和依据可以用文字展示,逻辑关系通常无法用文字直观表述,需要用箭头之类的符号表示。

另外,画成的“阅读思维导图”也便于孩子在今后准备重温名著的时候,作为阅读导览图,温故而知新。

结语

阅读世界名著是孩子汲取精神养分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好的阅读方法有助于帮助孩子更快地接近名著。

但不管再好的阅读方法,都无法改变阅读的最重要前提——阅读兴趣培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父母只有培养孩子真正的阅读兴趣,才能帮助孩子在阅读领域上登堂入室。

读一本名著,如遇故人,三生有幸。每一本名著都是一粒希望的种子,种在每一个热爱阅读的孩子的灵魂深处,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增长他们的见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扩大他们的格局,增加他们的人生智慧,还能提高他们未来的生命质量。

希望一本本凝聚了中外先哲们无穷智慧的好书,都能化为孩子成长中的一盏盏明灯,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也帮父母们摆脱隐藏在心中的那份教育焦虑。

父母们如若悉心耕耘孩子的阅读,总会有收获的那一天。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把一本本散发着耀眼智慧光芒的经典名著和好的阅读方法推荐给孩子,这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成长礼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