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攻下大半欧亚大陆为何独不取印度?

城中村爱情故事


成吉思汗根本没有打到欧洲,倒是成吉思汗的徒子徒孙征战过欧洲。

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大致到过黑海以东,威海以西,锡尔河以南的地区,包括了现今的伊朗、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伊拉克、以色列等。

花剌子模王子扎兰丁逃往印度避难,成吉思汗决定发动对印度的挑战,要消灭札兰丁,灭了印度。

当时宰相耶律楚材捏造了一个让成吉思汗东归的神话:他说印度河水像煮沸了一样,河里冒出一个巨大的怪物,弓箭都射不穿它,它还发出人声“汝主早还” 。这个怪物叫甪端,是上天派来警告咱们保全性命早早回家,于是成吉思汗便顺应天意回草原了,印度逃过了被亡国灭种的危险。1227年征伐西夏,途中去世。

第二次西征由拔都(成吉思汗之孙)和(窝阔台大汗的长子)贵由统领,针对欧洲,打得非常顺利,一直打欧洲的多瑙河,欧洲人无力抵抗。只是赶上蒙哥进攻大宋时突然身亡,便紧急撤军回家“抢班夺权”,让欧洲逃过一劫。

第三次西征针对西亚,由大汗蒙哥的弟弟旭烈兀指挥,打得也很顺利,整个西亚都不是蒙古人的对手。当旭烈兀准备把兵锋指向非洲埃及的时候,正是蒙哥在南宋战场身亡。旭烈兀为回国竞争大汗之位,也紧急撤军。当旭烈兀还在返程中时,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争夺汗位打了起来。旭烈兀感到自己争夺汗位无望,便停止回撤,。从此蒙古再也没有西征了。

至于为什么不敢攻打印度问题,说得也不够准确。实际上有一支蒙古部队为了追逐逃往印度的花剌子模王子扎兰丁,打过印度。蒙古人怕水,怕热,而印度夏天气温平均40度以上,蒙古铁骑酷暑难熬,汗流不止气喘吁吁,加上瘟疫流行无药可医,曾经打遍天下的蒙古铁骑却打不过骑大象打仗的印度军队,败了。加上正值竟争汗位之时,谁还愿意呆在热得要死的印度呢?于是干脆打道回府,印度人也就逃过一劫。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除相关部分)


天宁阁


根据《元史.律楚材传》记载:“太祖十九年甲申,帝至东印度国,甪端见,班师”。“甲申,帝至东印度,驻铁门关。有一角兽,形如鹿而马尾,其色绿,作人言,谓侍卫者曰:汝主宜早还。帝以问楚材,对曰:此瑞兽也,其名甪端,能言四方语,好生恶杀。此天降符,以告陛下。陛下天之元子,天下之人,皆陛下之子。愿承天心,以全民命。帝即日班师”。

正史记载太过于神话色彩,但事实是不是这个样子的,我们还是要细细分析一下子。

  • 元太祖十九年,蒙古大军连续作战四年了。花剌子模,俄罗斯这些地方的血战也让啊蒙古大军心力交瘁,蒙古大军此时也是强弩之末,加上印度的象骑兵蒙古人没见过,遇见也是有些怵。

  • 印度湿热,对于马背上的民族来说太恐怖了。湿热的环境,遍地的蚊虫,蒙古人吃牛羊肉做粮草,战场上的血腥和厨房里的血腥味,更加招蚊虫。在卫生条件简陋的古代,这无疑是致命的。蚊虫带来的传染病,蚊虫叮咬带来的过敏,让蒙古人吃尽了苦头。

  • 成吉思汗远征印度的愿望其实并不强。成吉思汗远征印度就是为了抓住花拉子模的末代皇帝扎兰丁,并不是为了占领印度。见识了印度的象骑兵,受过印度的气候,成吉思汗应该也明白前面的三四万追兵无功而返很正常了。

借着耶律楚材的说法,就坡下驴而已,并不是真的信了什么神兽。毕竟蒙古人信奉的长生天没说话,说话的是儒家的神兽,蒙古人又不信奉儒家,没必要听的。

经武历史讲堂


说起来有点搞笑,因为印度太热了,而蒙古马自小生长于蒙古高原这种苦寒地带,去了印度根本受不了。

成吉思汗的志向是让蓝天笼罩下的大地,全部变成蒙古人的牧场。蒙古大军越过葱岭后,发现南边还有一片广阔的印度大陆,自然不肯放过。但是蒙古人在印度遇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神兽——大象。

蒙古人的马匹对体形巨大的印度象,有着天生的恐惧感,不敢上前交战。宰相耶律楚材趁机向成吉思汗进谏,大象乃上天赐下的祥瑞,杀之不利。成吉思汗也正觉得印度酷热难当,不利蒙古人作战,便下令回师,继续攻打西方,从而放过了印度。

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用战象参战古已有之,亚历山大征服印度,和诸葛亮征南蛮时,都碰到过战象。纪律稍差的部队在这刀枪不入的庞然大物面前,很容易崩溃。亚历山大是用骑兵和弓箭手硬怼,诸葛亮则靠火攻,破了敌方的大象阵。由此可见,这种神兽也不是不可战胜。

真正让蒙古人放弃印度,恐怕还是炎热的天气和潮湿的雨林。蒙古人和蒙古马生长在苦寒的蒙古高原,最怕的就是酷热。在印度,夏天四、五十度高温热死人的新闻是常见的。一进入热带地区,蒙古人的武力值就直线落到底,连安南等小国也打不下来。祥瑞大象用来当借口正合适。

蒙古人不惧怕任何人类敌手,可是在酷热这些神级别的对手面前,也只有乖乖地夹着尾巴溜了,这原因,现在想想,还是有点搞笑。


海佑讲史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喜欢的话可以关注我。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不是成吉思汗不想打印度,也不是印度不好打,只是印度的运气太好了。

1219年,成吉思汗亲率二十万大军征讨花拉子模,在三年的时间里,就把这个中亚大国打得一蹶不振,末代花拉子模的国王叫扎兰丁,她妈是个印度人,国家灭亡后,扎兰丁就跑到了印度,于是斩草除根,成吉思汗马鞭一挥,蒙古大军就直扑印度而去。

眼看就要玩完了,印度的狗屎运缺来了,史书里是这么记载的:

甲申,帝至东印度,驻铁门关,有一角兽,形如鹿而马尾,其色绿,作人言,谓侍卫者曰:“汝主宜早还。”帝以问楚材,对曰:“此瑞兽也,其名角端,能言四方语,好生恶杀,此天降符以告陛下。陛下天之元子,天下之人,皆陛下之子,愿承天心,以全民命。”帝即日班师。

翻译过来就是,成吉思汗在印度碰上了只独角兽,独角兽说你赶紧回去吧。成吉思汗就问耶律楚材是什么意思,这个耶律楚材虽然是契丹人,但却是成吉思汗的心腹,成吉思汗对他是言听计从,他对成吉思汗说,这玩意儿是祥瑞,不喜欢杀戮,这是老天派来警告你不要攻打印度的,你是天子,你得顺应人心呀,于是成吉思汗就班师回朝,印度也侥幸逃过了一劫。

然而天降祥瑞的说法自古以来都不可信,我觉得真实的情况是成吉思汗想要撤军,可已经夸下海口要征服印度,贸然撤退,对自己的威信有很大影响,所以就让耶律楚材编出了天降祥瑞的瞎话,借此撤军。

那一向勇往无前的蒙古铁蹄为什么会撤军呢?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从1219年出征花拉子模开始,蒙古大军在外征战四年,远离家乡,士兵的思乡之情日盛,继续作战,容易军心有变。

第二,气候不适应,蒙古高原气候干燥寒冷,印度次大陆则是热带气候,闷热潮湿,瘴气严重,水土不服的蒙古军队非战斗减员严重。

第三,征讨花拉子模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印度不是主要目标,另外在中原南宋、西夏这些国家依然是蒙古的心腹大患。

所以综合这些原因,抵达印度时的蒙古军队其实已经是强弩之末,继续征服印度是得不偿失。

不过虽然成吉思汗没能亲手征服印度,1526年,他的子孙巴布尔率军征服了印度,建立莫卧儿帝国,算是实现了祖先的愿望。


杨过的大仙


成吉思汗追杀花剌子模王子扎兰丁时,曾经追到印度河畔。

花剌子模被蒙古灭亡后,扎兰丁仍然集结了10 万军队,在八鲁湾川,打败失吉忽秃忽3万蒙古军。成吉思汗亲率大军讨伐扎兰丁,大败扎兰丁。

成吉思汗看到扎兰丁孤身骑马从悬崖上跳入印度河,奇迹般地游到对岸,逃到了印度,不禁大为感慨:

“天下英雄谁敌手?花夏(花剌子模、西夏)。生子当如扎兰丁。哦,耶律爱卿,中国哪位叫啥来?”“陛下,是孙仲谋。”“哦。”

扎兰丁的母亲是印度公主。当时印度的主要国家是德里苏丹国,与成吉思汗几乎同时建国,实力强大,有蒙古未曾见过的象军。

史书记载,“有一角兽,形如鹿而马尾,其色绿,作人言,谓侍卫者曰:’汝主宜早还。’帝以问楚材,对曰:’此瑞兽也,其名甪端,能言四方语,好生恶杀,此天降符以告陛下。陛下天之元子,天下之人,皆陛下之子,愿承天心,以全民命。’帝即日班师。”

大概蒙古人在印度河边看到了一只造型奇特的独角印度大犀牛,刚从绿藻泥塘爬出来,在呦呦叫着。蒙古人都没见到犀牛,成吉思汗就问耶律楚材这是啥玩意。

耶律楚材看到:蒙古虽然到了印度,此时印度是凉季(11月),平均气温在16度,正好厮杀。但是印度是个大国,德里苏丹国有三十万大军,象马车步四个兵种齐全。印度处于热带,河流纵横,蒙古军无法速战速决,一旦战争持续到雨季,气温高达40度,就会变成一个大泥潭,把成吉思汗陷进去。

耶律楚材眉头一皱,计上心头:“大汗,这是神奇的瑞兽啊,长生天降神下来,是告诉陛下,上天有好生之德。咱们还是回老家,好好祭拜一下长生天,西夏和金国还在背后捣蛋呢,木华黎都快累死了。”

成吉思汗也没把握能在短短的三个月内灭了印度,一旦到了夏季只能撤回阿富汗,印度就会和花剌子模残部反扑。所以成吉思汗借坡下驴,打道回府。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其实,这都是历史资料缺失所造成的结果。实际上,蒙古从未停止过对印度的进攻,只是他们未取得尺寸之功。

成吉思汗西征的时候,德里苏丹国才成立(1206年,竟和大蒙古国成立于同一年)不久。成吉思汗灭花剌子模后,其王子扎兰丁逃到了德里苏丹国(花剌子模和德里苏丹都属于突厥系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且当时两国有姻亲),于是引发了蒙古和德里苏丹的战争。

成吉思汗

1221年,成吉思汗命大将八剌率20000蒙古军首次出现在了德里苏丹西北边境。

1223年,蒙古军攻入印度西北部,掳掠信德和旁遮普地区.由于苏丹伊杜米思的抵抗,加之蒙古军水土不服、气候炎热等原因,蒙古军在成吉思汗的命令下撤军。

1246年起,蒙古第二次西征后,和德里苏丹接壤的蒙古察合台汗国不断侵扰印度河流域,但最终被苏丹巴尔班击败。

1290—1296年,察合台汗国大汗都哇(八剌之子)率军三次侵略德里苏丹,进入旁遮普和信德,均败于苏丹贾拉尔丁。

1297年,蒙古军再次洗劫旁遮普,但被击败。

蒙古征印度

1299—1300年,忽都鲁·火者率领蒙古军洗劫德里苏丹边境。

1303年,12万蒙古军企图直扑德里,但两个月仍未攻下该城,最后由于损失惨重而撤退。1304年,几万蒙古军队再次入侵德里苏丹边境,在阿姆罗赫与德里苏丹将领图格鲁克展开会战,图格鲁克大获全胜。战后,9000—10000名蒙古俘虏被战象踩死。

1305年,怯别入侵木尔坦地区,被图格鲁克彻底击溃。

直到察合台汗国的一位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尔出现,他推翻了西察合台汗国,建立了帖木儿帝国。

帖木尔帝国

帖木尔的后裔巴布尔才终于在1526年将德里苏丹灭亡,并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莫卧儿帝国。


蜀山笔侠


首先,印度并非没有被蒙古征服,成吉思汗在世的时候就曾经征伐过印度北部地区,只不过后来撤兵。其后代子孙更是在印度建立了莫卧尔王朝,这已经可以算是蒙古帝国的一个分支。

其次,对于成吉思汗铁木真来说,没有不敢打的土地和民族,只是想不想打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他在世时没有完成这个任务呢?毕竟成吉思汗可不是一个信佛的人,手上的血债可是以千万计。小编认为主要的原因还是以下几个方面:

蒙古大军无法适应当地气候

古代打仗不像现在,那时候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天气对于行军打仗来说影响很大。不说冷兵器的古代,拿破仑、希特勒为什么都在俄罗斯折戟沉沙,俄罗斯当地严酷的寒冬绝对是致命的一个因素。

蒙古军队常年生活于大陆北方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气温比较低,南下灭宋时都有些不适应,更别提印度这种地方。我们都知道印度位于湿热地带,这种潮湿闷热的环境下别说人了,就是蒙古马都难以接受。而蒙古大军征服欧亚靠的正是恐怖的骑兵,如此情况下成吉思汗自然就打消了进一步征服印度的念头。

蒙古人对于印度军队知之甚少

成吉思汗起兵之时,主要的进攻对象就是当时的北方大国金国,对于同样都是游牧民族出身的金国,其兵种和战法蒙古人很熟悉。即便是南宋或者花剌子模,因为常年接触,对于他们的生活习惯和行军方式蒙古军队也都有所了解。

但是印度毕竟远离东亚,对于这个国家,成吉思汗只停留在想象中,刚一接触还是吃到了一些苦头。尤其是他们的象兵,很多蒙古人都没有见过,他们将大象视为了恐怖的怪兽,战马更是不敢靠前,在这种情况下不得已只能先行退兵。

避免腹背受敌

成吉思汗的军队此时的战略目标是西征花剌子模,经过三年的战争已经基本灭亡其国,他也是在追剿残存势力时无意中接触到了印度军队。成吉思汗本也只是试探的想法,根本无意正式南下进攻印度,尤其是在对印度不了解的情况下。

更为重要的是蒙古军队身后的心腹之患金国此时还没有灭亡,西夏和南宋也都随时可能出来捣乱,成吉思汗真正的重心乃是中原地区,此时进攻印度无异于会导致腹背受敌。一旦北方的豺狼反应过来,很可能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或许蒙古军队有实力灭亡印度,但对于此时的成吉思汗来说完全没有必要。


综上种种,使印度能够幸运躲过一难,不过面对强大的蒙古铁骑,整个世界都颤栗了,印度也只不过多存活了几年,最终还是被成吉思汗的子孙所灭。

应该说,在当时的世界,蒙古军队绝对是一个噩梦,完全无解的存在。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蒙古人的残忍和愚昧也最终让上天摒弃了他,可谓是天道轮回,报应不爽。


我是木子君,一个喜欢历史和文学的逗逼青年,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我,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谢谢!


木子君读史


有攻打印度,只因为印度天气太湿热了,不适合蒙古骑兵的快速机动作战,因为印度糟糕的天气让蒙古士兵受不了,再加上蒙古士兵连连征战远离故乡,一时半会儿又无法占领印度全境,蒙古士兵思乡情绪越来越高涨,再加上蒙古的巫师萨满教,再请问长生天的时候,抽到的签不是上上签,再加上印度佛教迷信浓厚,蒙古人有信仰藏传佛教的人,可能信仰存在相同也反对征服印度,因为那样做会造成佛教文化被战争破坏,让这群信仰藏传佛教的蒙古人感到神秘莫测,望而却步不敢太造次,在神与天气的相互作用下,蒙古人又请问长生天得到的答案又是否定的,使蒙古人丧失了继续征服印度的想法,再加上印度的大象阵,让从北方远道而来的蒙古人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奇怪的动物,以为是神赐给印度人的保护神,对印度的大象产生的恐惧感,一时半会儿都没有破解的办法,使蒙古全军陷入长期煎熬当中,虽然蒙古人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是要征服整个印度不是那么简单的问题,因为印度了雨季太长热浪让蒙古士兵实在受不了,所以征伐印度半途而废。

`

铁木真165163663


近代以前的世界文明史,几乎就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征战史,通过战争,亚欧大陆的许多地方都被游牧民族征服了,同时由于游牧民族的被同化,农耕世界反而扩大了。

游牧民族的巅峰是蒙古人,这个没有疑义,蒙古人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版图最为辽阔的帝国,但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蒙古人同样有其短板。

整个亚欧大草原以阿尔泰山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蒙古人最初占据了东方的蒙古大草原,对于蒙古人来说,草原才是蒙古人最想得到的地方,这也是蒙古人持续西征的原因所在。

回过头来说本问题,其实,成吉思汗的铁骑是打到了印度地区的,而且是他亲自率领。

公元1220年,成吉思汗攻破花剌子模首都撒马尔罕,国王摩诃末西逃波斯,王子扎兰丁南奔印度。

于是,蒙古大军兵分两路追击,一路由哲别率领进入波斯追击摩诃末,另一路由成吉思汗亲自率领追击扎兰丁。

然而,公元1221年,扎兰丁在八鲁湾击败了失吉忽都忽率领的三万骑兵,这是蒙古人西征以来第一次战败,究其原因是阿富汗的山地并不适合蒙古骑兵,当扎兰丁弃马以步兵设伏,而蒙古人仍然固执的使用骑兵之时,失败便不可避免了。

这是蒙古西征路上的第一个经验,之后蒙古人也会极力避免进入山地作战。

此战后,扎兰丁继续南下印度,但蒙古骑兵强大的机动能力使其在晚出发的情况下依然在印度河畔追上了扎兰丁。

扎兰丁策马跃入印度河中,在蒙古人乱箭齐射之下幸免于难,渡河之后逃往德里(印度原首都)。

铁木真并没有继续追赶,而是选择了退兵。这一举动,表明了南亚次大陆并非蒙古人的扩张方向。

这是蒙古征服之路上的第二个经验,印度湿热的环境并不适合来自北方苦寒之地的蒙古人。

于此同时,哲别并没有追上摩诃末,因为摩诃末逃入了里海。

这是蒙古人的第三个短板,海战并非蒙古人所长。

山地、热带、海洋,三者都不是蒙古人的强项,这决定了蒙古帝国的最终征服范围。

不过,对于成吉思汗来说,其之所以没有选择继续南下,第一是印度湿热的环境和草原的缺失,第二则是其宿敌金国尚未征服。

而对于后来的蒙古大军来说,一方面征服西亚和东欧草原显然更有吸引力;

另一方面,征服花剌子模已然与整个伊斯兰世界结仇,继续西征是必然的选择。

只是,印度终究还是没能逃过蒙古人的铁骑,300年后,公元1526年,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南下印度建立了莫卧儿帝国,这是印度历史上最后一个也是面积最大的一个帝国。


心向青山


首先,印度次大陆并不是成吉思汗西征时的预订目标,只是在1221年八鲁湾战役蒙古军意外惨败于花剌子模札兰丁王子纠合的康里、哈剌鲁及当地阿富汗部落的联军后,蒙古军将札兰丁列为主要打击对象,对其穷追不舍,终使得其流窜进印度北部区域。成吉思汗亲统大军追至印度河畔后,主力没有渡河,究其原因,一些典籍里出现过耶律楚材劝谏、河中显出怪兽云云,这些不过是后世文人牵强附会之说,未能客观反映此决策的内在缘由。

我以为主要原因有三:一,就是上文提到的,广袤的印度次大陆,对于成吉思汗及蒙古贵族阶层来说,是陌生、神秘的国度,他们没有在西征攻伐的计划中涉及于此,并无丝毫准备。参与西征的蒙古军队已分拆成数路,正在中亚、西亚及阿富汗地区扫荡反抗势力,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杰出的、久经战阵的军事统帅的成吉思汗是绝不会冒冒然孤军深入的。

二,当时对大蒙古国还存在威胁的一些敌对政权依然存在。大金国由于女真、汉族地主武装的兴起,使得成吉思汗委以重任的木华黎国王的五投下军在中原各战场上逐渐陷入僵局;阳奉阴违的西夏政权正窥测一侧。这些都亟待成吉思汗西征大军回师予以解决。更有当时花剌子模穆罕默德沙藏于何处尚未可知,哲别、速不台的先锋军还远征未归,这些因素都迫使成吉思汗无法投入大军进行另一场胜负未决的远征。

三,气候和地理因素,作为摸清敌情的需要,在蒙古大军回撤阿富汗南部的同时,成吉思汗派朵儿伯•朵黑申(Torbei Toqshin)率俩土绵蒙古军渡河追击札兰丁。该蒙古军没有找到已投奔德里王宫的札兰丁,于是洗劫了拉合尔和木尔坦一带,但几次围攻木尔坦城,都因天气炎热而失利,最终被渡印度河,在阿富汗伽色尼与成吉思汗班师大军汇合。

从以上所述三点外,当时的北印度已经由分裂割据趋于统一,德里苏丹国奴隶王朝的在位苏丹伊勒杜迷失是一位卓有建树的统治者,国力颇为不弱,其明智地拒绝了札兰丁企图以拉合尔地区为复国基地的建议,并派兵驱逐其出境,以不给蒙古人继续兴兵的口实。。。。在后来的岁月中,德里苏丹国的历任苏丹顶住了来自察合台汗国蒙古军的多次攻伐或突袭,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描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