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燈》與歷史的那點事兒,作者簡直就是行走的“百科全書”

《尋龍訣》本是一部自帶話題的電影,它的話題性就在於改編成電影之前就已經是一部廣為人知的網絡小說,暢銷文學作品一旦被傳出改編電影的消息,反響肯定熱烈,

加上《鬼吹燈》是一部銷量過千萬的網絡小說,幾乎成為“盜墓類”小說的代表作,與《鬼吹燈》一樣有名的還有《盜墓筆記》等。


《鬼吹燈》與歷史的那點事兒,作者簡直就是行走的“百科全書”


“盜墓類”小說書迷遍佈全國,作者天下霸唱以其420萬的版稅榮登第五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第十名,天下霸唱最大的能耐就是將驚悚元素與民俗元素相結合,配上遠古的文明、失落的寶藏、神秘莫測的古墓等設計,虛構出精彩絕倫的故事。

同時作者善於吧虛構的故事和真實的歷史融在一起,比如秦始皇冬巡和派人求仙都是正史裡的真事!但作者在此基礎上又虛構了一段野史,讓整個故事更加詭異,也更能激發讀者的想象力。這樣虛實結合,再加上曲折驚悚的情節故事,以及那高超的渲染技巧,虛虛實實之間,給人真假不明的感覺,就這樣輕易地把讀者帶進他所營造的靈異故事氛圍中!


《鬼吹燈》與歷史的那點事兒,作者簡直就是行走的“百科全書”


電影《鬼吹燈之尋龍訣》是根據原著《鬼吹燈》改編,電影本身就攜帶著大量的歷史元素,但似乎過於豐富,而顯得有些複雜,觀眾一會看到三國以來的摸金校尉,一會又是“文革”時期的上山下鄉,又或者是侵華日軍修建的地下工事,在奇蹟般地獄契丹奧古公主之墓是鄰居……

電影出現了不同的歷史時段,都是用容易辨別的元素來告訴觀眾這個是什麼時期,比如:破解重重機關的摸金校尉、還魂的日本兵、拿著紅寶書的知青、處心積慮的當代日本開發商等等,就這樣影片還不斷的穿插閃回的畫面。


《鬼吹燈》與歷史的那點事兒,作者簡直就是行走的“百科全書”


雖然歷史元素不斷的更換,但觀眾並不會感到迷茫,問題不在於歷史複雜,而是在於這些歷史事件並不構成同一個故事,沒有什麼說服力,就像是一段雜亂的素材拼接在一部電影中。

但是這樣的電影並不會讓觀眾吐槽,反而看的津津有味。


《鬼吹燈》與歷史的那點事兒,作者簡直就是行走的“百科全書”


《鬼吹燈》之所以吸引讀者,也是因為作者會利用盜墓者與墓主人之間不同的歷史和故事穿插,形成複線的敘述效果,不僅增加了故事層次,也讓情節變得跌宕起伏。

《鬼吹燈》誕生的意義

這類小說一是滿足了現代人的獵奇心,就像是書中描繪的一樣,這個世界上究竟有沒有鬼,誰也說不清楚,但是有關鬼故事的版本卻是層出不窮,我國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各種描寫鬼怪的書,比如《歸藏》、《黃帝說》、《汲家瑣語》、《山海經》等。

到了東晉時期,就有了紀錄民間志怪小說《搜神記》。


《鬼吹燈》與歷史的那點事兒,作者簡直就是行走的“百科全書”


近年來,由於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在加上很多人生活過的太安逸,所以就想尋求心理上的刺激,那些有關於鬼怪的小說和影視作品異常的受歡迎。

人們似乎已經不在意他們是否存在。

另一方面,這類小說還普及了傳統文化知識,作為傳統的宗教,道教自華夏文明開始就一直延伸到現代,雖然在很多時候並不能看到所謂的道士,但是在一些文學作品甚至是電影電視劇中都有出現這樣一個形象——茅山道士。


《鬼吹燈》與歷史的那點事兒,作者簡直就是行走的“百科全書”


茅山術被他們用來幫人看風水、埋棺木等等,想來也是因為古代人不理解自然文化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風水就成了他們選房子、選墓地的手段,就算是現在還有很多人看風水,而在《鬼吹燈》這個故事當中,陰陽五行八卦才叫出彩。

這項技能不管從哪一個方面說,在人們研究古代的墓葬史以及墓葬的安放時都起到了很大作用,在小說中,作者利用五行八卦讓我們陷入一個個謎團中,隨著現代人走進古墓中去研究那些先人的歷史,我們也能從中學習到許多。


《鬼吹燈》與歷史的那點事兒,作者簡直就是行走的“百科全書”


不過看到有些人看了小說,想去盜墓的想法,確實讓人哭笑不得,大家千萬不要產生這樣的想法!

不過盜墓本就是打開歷史的一種方式,墓葬中所保留的器物,是揭開歷史真相的重要材料,因為真材實料,所以往往比文獻記載更可靠,中國現代考古界較早意識到這一點的是王國維,他早年便提出“二重證據法”,認為地下材料可作為書本材料的重要參考。


《鬼吹燈》與歷史的那點事兒,作者簡直就是行走的“百科全書”


《鬼吹燈之尋龍訣》名為盜墓故事,但導演似乎有些“清高”,對墓葬中的寶貝並不感興趣,而是更在意盜墓時的儀式感,似乎通過對墓葬的不斷挖掘,歷史也一幕幕的展現在眼前。

中國小說能以什麼區別於別國的小說,我想就是民俗文化,《尋龍訣》費盡心思的還原各個歷史時期的歷史元素,目的只是為了把歷史當做風景和奇觀展示給觀眾。


《鬼吹燈》與歷史的那點事兒,作者簡直就是行走的“百科全書”


所謂真真假假最難辨認,《鬼吹燈》以豐富的地理知識,多彩的民俗文化,縝密的邏輯推理讓很多讀者陷入“盜墓世界”無法自拔,大家讀完書,看完電影,對於那些令人打開眼界的盜墓知識、神秘莫測的門派都有了一定的瞭解。

一個冷知識

“倒鬥”這個詞傳遍大街小巷,但其實這個詞是天下霸唱自己虛構出來的,在《鬼吹燈》這部小說之前並沒有這個說法,而流傳在民間的真實黑話有:挖紅薯、翻肉粽、炸墳。


《鬼吹燈》與歷史的那點事兒,作者簡直就是行走的“百科全書”


鬼吹燈有自己的完整的世界觀,龐大的歷史文化民風民俗支撐,算起來這部小說已經走紅十幾年了,其影響力一直在增加,這幾年不算上盜版、電子版小說,光是正版書都賣了1300萬冊(數據一直在上升)。

天下霸唱一個人就開創了一個虛擬世界,這是何等的腦洞啊,說明他本身的知識儲備量就很足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武俠世界,是晚清、民國、港臺幾代大師筆下逐漸完善起來的,可以說天下霸唱一個人把盜墓世界的行業知識發明出來了。


《鬼吹燈》與歷史的那點事兒,作者簡直就是行走的“百科全書”


對於未來天下霸唱也頗有種時不我待的心情:

“感覺時間過得挺快,每一天都特別寶貴,尤其這十年社交網絡、微博、微信對時間的侵略都太厲害了,時間都變得碎片化了,讓人很難再有精力、靜下心來去讀一本書,寫一部小說。這十年,我浪費的時間太多了,現在覺得時間太寶貴了。如果能讓我重來一次,我一定不再玩微博、不再玩微信、不再玩遊戲,多創作幾本有意思小說,多寫幾個精彩的故事。我想讓讀者知道,我不只有《鬼吹燈》。”

不知道你們最喜歡他寫的那一本小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