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农民强彩霞的土豆情缘

她是定西市安定区石泉乡吕坪村一位地地道道的农家妇女,却与马铃薯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年来致力于发展土豆产业,带领乡亲们走上了致富路,成为村民口中的“强女人”。

她成立定西市安定区石泉乡吕坪农产品购销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吕坪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购置了多台旋耕机、联合收割机和动力机械,并建起了千万吨级的马铃薯储藏库。

她的吕坪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机械服务和人工服务”,创造了深山区农业生产“合作社加家庭农场连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形成了“各尽所能、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破解了“人到哪里去、地由谁来种、钱从哪里来”的农村发展难题,创新了深山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新模式,2016年荣获“省级示范农机专业合作社”。

她带领村民们采用黑膜覆盖技术栽培马铃薯,实现了马铃薯的科学高产,使吕坪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由以前的一两百元增加到如今的一两万元。

她先后荣获“农村巾帼创业带头人”“安定区巾帼创业明星”“全省双学双比女能手”“甘肃省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安定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曾两次做客央视畅谈土豆情缘。她就是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带头人强彩霞。

绝处逢生百元创业

在那吃不饱穿不暖的贫穷岁月,马铃薯是定西人的救命薯。

今年48岁的定西市吕坪农产品购销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强彩霞一提起过去的苦,这位“强女人”就满眼泪花,“难过得说不成”。

1975年,母亲去世时强彩霞才5岁,读到二年级的她不得不辍学,过早承担起家庭重担。父亲不会做饭,只能通过煮土豆填饱一家人饥肠辘辘的肚子。“我和妹妹每天只有3个土豆吃,土豆当时就是全家人的‘救命薯’。”强彩霞说,从那时起,她就对土豆有了念想,从此与土豆结下了不解之缘。

18岁那年,婚后的强彩霞生活依然贫困,每日三餐还是离不开土豆。就连公公留下的100元欠账,每月1元的利息,强彩霞都无法还清。更难肠的是丈夫在敦煌打工的两年时间内,还被工友骗去了所有积蓄。

然而,在困难面前,强彩霞选择了坚强,她用自己柔弱的双肩艰难地挑起了家庭重担。那年她将家里的豆子和鸡蛋拿到集市上,卖了20多元,从此走上了经商之路。此后强彩霞还卖过扁豆,进城卖过糖葫芦,用赚来的小钱贴补家用。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儿子的突然生病,打乱了强彩霞平静的日子。由于穷,她无法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眼看儿子病情一天天恶化,强彩霞心如刀绞。万般无奈之下,她怀抱孩子沿街乞讨,声泪俱下跪倒在大街旁请求路人帮助。过往的好心人无不为之动容,纷纷慷慨解囊。最终,儿子及时得救并恢复了健康,但强彩霞也因此负债累累。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可以说是强彩霞的人生写照。1998年,她用仅有的100元钱做订金,软磨硬泡将村里一家正在转让的小商店赊盘了下来。后来,强彩霞又贷款8500元最终盘下了小卖部。

“8500元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贫困家庭来说,简直就是一笔天文数字。”强彩霞说。

谁能想到,这个小门店竟成了强彩霞“土豆事业”的起点,此后她的纪年方法也变成了“我开小卖部后第几年”。

由于强彩霞诚信经营、薄利多销,两年就还清了所有的债务。手头稍微宽裕后,强彩霞又大胆购买了一辆二手农用三轮车,白天守店,晚上批发蔬菜、瓜果来卖。那些年里,她购销过粮食,销售过砖瓦、水泥、沙子、化肥等。就在强彩霞不懈地与贫穷抗争中,命运也开始眷顾她,她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

强彩霞巧念土豆经

“土豆救过我们的命,不敢忘。”吃土豆长大的强彩霞凭着多年积累的经商经验,敏锐地意识到定西农民要想致富还得靠土豆。

“当时农民都不知道土豆可以拿去卖钱,所以我想是不是可以把土豆拉到城里去卖,这样农民就有了钱,城里人也可以吃上土豆。”谈及当初的想法,强彩霞这样说。

开小卖部第七年,强彩霞开始骑着农用三轮车走村串户收土豆,然后将收购来的土豆运到定西城里的蔬菜市场去卖。“当时从乡里收土豆每斤1毛5分钱,拉到城里每斤能卖2毛5分钱,每天卖1000多斤土豆就能挣100多元,这对当时的我来说实在是太多了。”

但厚道的强彩霞没有一个人发闷财,而是本着有钱大家赚的想法让利百分之三十给种植户。一传十、十传百,人们都知道了土豆在强彩霞那里能卖到好价钱,大家就纷纷把土豆送到她那里。于是强彩霞的商店成了临时土豆收购点,她的生意也越做越红火。

随着生意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经验缺乏、贮藏能力有限等问题也日益突出。由于害怕土豆积压烂掉,2008年强彩霞将价值100多万元的土豆赊给了无良商贩,最终商贩逃跑了,强彩霞欠下了30多万元的债。面对天天踏破门槛要债的人,她再次身临绝境。但她没有低头,坚定地对债主们说:“请大家相信我,请大家给我时间,我一定把钱还给大家!”

看到一个女人在关键时刻临危不乱,加之对她长期积累的信任,乡亲们选择了信任她。就是这样的信任,让强彩霞再次绝处逢生,同时也种下了她对乡亲们深厚的感激之情。

2009年,强彩霞东山再起,在农行贷款30万元后又开始做起了土豆生意。老天不负有心人,遭遇挫折的强彩霞吸取教训,生意做得稳当多了,她很快就还清了所有债务。强彩霞的诚信,让人们更加信服于她。

新大坪品质优良,消费者反映也很好,但由于产量少没有形成产业。如何才能让土豆产生更大的效益,成为强彩霞日思夜想的难题。

2010年,强彩霞带动村民们成立了安定区石泉乡吕坪农产品购销农民专业合作社。说到成立合作社的初衷,她说:“我开小卖部的时候从电视上看到南方人成立合作社为农民办些实事,为什么我们不能建立合作社带领父老乡亲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呢?”

靠着开小卖部积攒的人气和看电视学来的政策,强彩霞一呼百应。2010年,强彩霞成功“游说”104户村民加入她的合作社。

建社初期,资金缺口大,定西市安定区妇联及时援助,先后为她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贴息贷款55万元。可是这一年土豆价格从收获时的每斤0.85元涨到1.05元,很快就急转直下跌到了0.75元,这让强彩霞的土豆事业遭遇“滑铁卢”,她赔了16万元。

“强女人”也是犟女人,认准的事决不轻易罢手。2011年,强彩霞流转了200亩土地,种上了土豆、小麦和亚麻,当年就收入10万元。“地里面真的有黄金。”她尝到了甜头。

这一年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合作社建成了一座千万吨级的马铃薯储藏库,购买了拖拉机、旋耕机、土豆收挖机、铺膜机等。合作社规模越来越大,每年可收购3000多吨土豆,并注册了“吕坪”牌新大坪商标,以口感好、无公害的产品优势,走精品包装高端销售渠道,每年售出新大坪800吨,建立了陇南市场直销点。到2012年以后,合作社会员超过300多人,注册资金已达300万。

土豆事业蒸蒸日上,但强彩霞的眼睛又盯上了那些撂荒的耕地。“偏远的乡村越来越多的人打工进了城,地荒着太可惜。”2012年,强彩霞流转了2800亩地种土豆,但因“雇不到人,土豆烂在地里。”说起失败,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出来。

痛定思痛,强彩霞总结出了两条经验,一是发展种植大户;二是农村缺乏劳动力,要发展农业机械化。

2014年,强彩霞在当地政府和妇联组织的帮助下参加了中组部、中农部组织的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班,她想出了“合作社带动种植大户,种植大户带动小户”这一模式,并与5户种植大户在10月成立了定西吕坪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购买了21台旋耕机等各类农业机械,每户种植大户承包200亩土地,发展大户种植。同时,由合作社牵头贷款给每户种植大户购买多台旋耕机、联合收割机和动力机械等农机具,组建了一支很有实力的农机服务队,在服务自己的同时也能服务别人,破解了“人到哪里去、地由谁来种、钱从哪里来”的农村发展难题,创新了深山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新模式。

近年来,在强彩霞的鼓励下,村里每户农民每年种植的土豆面积从3亩扩大到了6亩。有了货源、有了销路,强彩霞的土豆事业越做越大。2015年,强彩霞带领村民们采用黑膜覆盖技术栽培马铃薯,实现了马铃薯的科学高产。2016年,强彩霞的农机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农机专业合作社”。

为了把定西的优质马铃薯销售到全国各地,强彩霞发动全家人参与其中,甚至把嫁到武汉的大女儿也拉了进来,让她去跑武汉和广州的市场。大学刚毕业的儿子也回到村里帮助她发展土豆事业。

强彩霞成了村民眼中的“强女人”。如今,经过强彩霞多年的全力带动,目前吕坪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了一两万,马铃薯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蛋蛋”。

邵彦荣是2010年和强彩霞一起创立合作社的创始人之一,他坦承加入合作社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变化:“以前一年只有几千块钱收入。现在地膜种植马铃薯的技术很成功,我现在种植马铃薯的年收入达到了七八万,加上养殖业总共有十万块钱左右。”

2015年11月1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栏目以《三西扶贫纪事:强彩霞和她的定西土豆》为题播出了强彩霞百折不挠发展土豆事业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事迹;今年3月底,强彩霞应邀赴京,做客央视《我有传家宝》栏目,为观众现场讲述了自己与马铃薯的不解情缘和依托农机合作社带领乡亲们发展马铃薯产业,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故事,并把定西的土豆带到了演播厅,让“强女人”和定西土豆的故事传遍了全国。

日子过好了,产业做大了,但强彩霞并没有停下忙碌的脚步,她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在谈起未来发展的时候,强彩霞说,她要尽自己的力量,把中国薯都的土豆尽可能多地销往全国各地,让更多的乡亲实现致富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