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楊雅的女兒離家出走了,楊雅急得直哭,立刻全家總動員開始大搜尋。幸好當晚就收到女兒同學家長的電話,得知女兒一切安好。

楊雅這才鬆了一口氣, 她不明白,一次小小的爭吵怎麼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那天女兒拿著新買的小說看個不停,楊雅隨口問著:“功課都做完了嗎?”

“做完了”。女兒只顧低頭看小說,頭都不抬。

“都做完了?抄單詞、聽英語、背課文,都做了?星期天給你買的數學習題做了嗎?”

“呀,我忘做習題了。”女兒驚呼。

“我看你就是故意的。反正那不是老師佈置的,你就不愛做。光愛看小說,看小說能上大學嗎?也不見你語文多考一分……”看到女兒為了看小說而忘記做功課,楊雅生氣了。

女兒當唸叨著“煩死了,我就去做。”然後,一邊站起身來,一邊放下小說。不料放書的時候碰翻了茶几上的玻璃杯,水流的到處都是。

“你,你,你,我說你兩句還發脾氣,我說你是故意的吧!”楊雅以為女兒故意給自己臉色看,更氣了。

女兒覺得媽媽什麼事都怪在自己身上,不問青紅皂白就罵人,也覺得委屈了,哭了起來,邊哭邊嚷嚷。

楊雅偏偏認為女兒覺得委屈是不認錯的表現,想到自己忙裡忙外,女兒卻不理解自己的這片苦心,也傷心了,一邊哭訴一邊罵著還提高了聲音:“你哭什麼,我才該哭呢!養你這麼大,說你兩句就給臉色。我還不是為了你好……”

不料女兒衝出門去嚷嚷著“不要你養”,竟然一去不回。

小小爭吵變成這個樣子,楊雅實在沒想到,是哪裡出了問題呢?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情景分析

孩子犯錯需要教育,但是許多母親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因為聯想到自己養兒育女的辛苦和為孩子好而孩子不領情的心酸,將自己的情緒反應帶入了教育中,使得教育變了味道,成為一種感情懲罰。

這種感情懲罰裡,家長會用刻薄的語言挖苦羞辱孩子,或者故意冷落孩子,或者像楊雅一樣,利用自己的身份和付出對孩子施壓,將自己的情緒感受轉嫁到孩子身上。孩子脆弱的心靈不堪重負就會出現過激的表現。無論家長的出發點是好是壞,都不能取得教育效果。

雖然我們已經比較認可體罰的不恰當,但是這種感情懲罰卻被忽視。實際上,感情懲罰對孩子的傷害雖然不如體罰那樣顯而易見,但是影響卻更為深刻,不但傷害了孩子的自尊,還會使孩子背上感情的重壓,心靈遭到扭曲,無法正常成長。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在教育的過程中,對於孩子的犯錯,母親們在做出反應之前,先想想怎麼做才好,怎麼說孩子才會聽。因為在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的不是你的情緒反應,而是對他行為的一種理智回應。

1.引導孩子自己反省,承認錯誤

在責備孩子時,父母應冷靜而耐心地同孩子講清楚“你為什麼被叫到這裡來,知道嗎”或者“對於你所做的事,你有什麼感想”,以此來引導孩子自己反省,承認錯誤,這樣做比父母聲色俱厲的責備孩子效果要好的多。

2.以說明過失的後果代替責罵

如果孩子不慎抓破了小朋友的臉,有的父母開口便責罵孩子:“誰讓你去抓人家的?看我不打你的手。”這樣一來,反而強調了孩子的過失行為,孩子的注意力就會全部集中在與你的責備相對抗上,根本不會想到反思自己的行為,也就達不到教育的目的。遇到這種情況,父母可以用說明過失後果的方式來調動孩子的情緒體驗。比如,孩子抓破了別人的臉,父母可以對孩子說“你把別人的臉都抓破了,流了血,如果是你是不是會很疼呢”,從而喚起孩子的同情心,這樣他才能反思自己的過失行為,並逐漸改正。

3.責備之後一定要有鼓勵

“媽媽相信,只要你好好做,認真去做,一定能做的很好。”責備孩子後,父母可以這樣給孩子打氣。不管外人怎麼說他不行,但是隻要父母承認孩子的能力,相信孩子的能力,支持和鼓勵孩子,最後孩子就一定會努力拼搏,而不會沉淪下去。

4.可以用表揚他人的方式來責備孩子

對於一些不構成直接損害的行為,父母可以通過表揚他人的方式來引起孩子的注意,從而改正自己的缺點。這樣做可以很好的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比如,孩子不愛起床,家人可以說:“鄰居家的明明已經在洗臉了,他好能幹哦,早早起來,不遲到,也不會耽誤爸爸媽媽上班,這才是好孩子。”孩子都有被表揚、討人喜歡的慾望,這種向上的內驅力往往抵消了由於責備帶給孩子的自卑心理,對於年幼的孩子尤為有效。

5.不是嚴重錯誤不責備孩子

父母要儘量在孩子的錯誤非常嚴重時再責備他,否則動不動就責罵孩子,會讓孩子對父母的責罵產生無所謂的心理,而一旦孩子有表現不妥當的地方,首先,父母應該平靜而及時的指出,幫助孩子改正,而不要集中在一起,一次性爆發;其次,責備不要長篇大論,應力求精練;最後,再用激烈的、情緒化語言責罵之後,父母一定要用平靜的語氣客觀地加以解釋。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