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不好寫,但研究了半天發現楷書大家們原來都是這樣整的

楷書不好整,有人終其一生無有成就。楷書自唐代之後就江河日下,近幾十年有成就者更是屈指可數。(配圖與正文無關)

楷書結構也有陰陽變化,只有懂了陰陽變化才能達到結構的統一,要不就是一盤散沙。而唐楷過於規整!很難觀察出來,當然也包括後來的楷書。從唐入晉,結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楷書不好寫,但研究了半天發現楷書大家們原來都是這樣整的

晉代書法,結構陰陽變化很大,比較容易明白結構的陰陽變化。比如《孝女曹娥碑》,把左收右放發揮到了極致。筆畫是工具,結構是利用工具的地方。楷書也應該寫的很快,太慢就是畫字。“透過刀鋒看筆鋒嘛!碑文和原筆是有很大區別的,參看趙孟頫的墨跡楷書就知道了。


其實,唐楷速度比一般人寫行書還快,可是看碑文很慢。這就是一般人很難擺脫”畫字“的原因。即使畫的非常漂亮,也沒有達到”寫字“的境界!這就是現在很多人寫的跟仿宋體似的緣故,轉折頓筆、勾挑等,都是以調整筆鋒為目的,而不是寫的像為目的。由於調整筆鋒習慣不同,因此風格也就不同。”用筆千古不易“,而習慣各有不同,所以風格不同。

楷書不好寫,但研究了半天發現楷書大家們原來都是這樣整的

比如轉折,有的用”聳肩“調整,有的用”暗掠“調整,有的用”外拓“調整。寫楷書的高手,根本很難看出回鋒的動作,因為他在完成上一筆的時候,在寫下一筆的同時已經完成了上下回鋒的動作,所以看起來跟寫鋼筆字似的簡單,也就是古人說的”寫楷如寫草“的緣故。高手寫楷書,功力淺的根本不明白為什麼禿筆都那麼好使,其實是因為高手已經把轉折等動作”化於無形“。當然!這些必須有過硬的基本功才可以掌握。


儒家講究中庸,用筆太方太園都不是上乘書法。方筆為陰,過於粗壯則黑氣,故以細筆調合;圓筆為陽,太細則白弱,故以粗壯輔之。只有方圓兼備,才可以在粗細中任意馳騁。”活“是楷書的生命,過活則油滑,應以頓挫輔助,粗細搭配可以增加變化,過於極端則造作。

楷書不好寫,但研究了半天發現楷書大家們原來都是這樣整的

還有,一寸以上的楷書,必須學會懸肘,因為要想使楷書活起來,不會懸肘幾乎做不到。畢竟懸腕,甚至枕腕,有一定的空間侷限性。楷書行筆比草書行筆並不慢多少,因為楷書筆畫沒有簡略,筆畫繁多,所以看起來慢一些。寫楷書和寫草書一樣,在寫上一筆的同時,已經知道下一筆怎麼寫,這就是王羲之所說”意在筆前“的原因。要使字達到自然輕鬆,必須做到用筆自然輕鬆,心無掛礙。

楷書中的虛實,有的是行筆為虛,調整為實;有的是調整為虛,行筆為實。所謂虛者,需“提氣”處之。所謂實則以“沉氣”處之,如“外拓”為虛,“內㩎”為實。“實”多則凝重內斂,“虛”多則清秀、蕭散。過實則笨拙,過虛則散漫。

臨帖更應該知道什麼是刀法,什麼是磨礪。很多書法碑刻由於年久磨礪,所以有很多地方和原來有很大不同。比如由於年事久遠!很多碑刻拓片出現斷肩、脫節等現象,儘量不要模仿,否則就是“爛石書”。王寵的小楷應該屬於此類,還有“墨豬”、“疙瘩”書,都屬於造作範疇。很多書法大家的“疙瘩”是頓挫明顯造成。很多人不明所以,故意用“疙瘩”處之,結果成為“造作”,寫顏體的居多出現此類毛病。


楷書不好寫,但研究了半天發現楷書大家們原來都是這樣整的

關於顏真卿的“屋漏痕”,是顏真卿和懷素對話時候所說“何如屋漏痕?“很多人根據此種說法故意弄出很多形似”屋漏痕“的筆畫。尤其在行草很多地方出現,尤其是長豎比較多見,比如故意斷斷續續,飛白夾雜其中,其實是對”屋漏痕“的誤解。因為顏真卿有一個那樣的筆畫嗎?顏真卿所說的”屋漏痕“是形容用筆有一種流動的感覺,是一種抽象的比喻,而很多人以為是”屋漏痕“的形象比喻,南轅北轍!


楷書有、描字、做字、畫字、寫字等境界,寫字才是最高境界;描字屬於勾勾抹抹最低層次;做字屬於對古人理論的誤解,筆畫不正規,用筆不自然,故意弄出某種形象的層次;畫字屬於對古人筆畫的刻意安排,極力追求像某某古人留下的後遺症。


當然剛開始學書法,必須通過畫字這一關,但是如果幾十年臨帖下來還留在這個層次,就不應該了;寫字是明白古人寫字用意,基本功紮實,不失法,而形成自己風格的境界。當然基本功不紮實過早進入寫字境界,就是亂畫了。

楷書不好寫,但研究了半天發現楷書大家們原來都是這樣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