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突破思维局限,实现认知升级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思考认知与行为方式的关系,在《思考,快与慢》中,心理学家丹尼尔曾提出了人类大脑分析的两种机制。

机制1就是我们大脑中常见的,无意识,直觉式的一种机制,机制2则是一种有意识地分析和推理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而一个人的认知实质上就是我们上述提到的两种机制。两种机制互相促进,共同决定着我们在日常或者重要事情当中所作出的行为。

而这本《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则是由美国非常著名的两位认知科学家和一位故事作家共同写出的一本关于记忆和学习以及工作方式的作品。作品从多个角度,以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将学习技能的提升方法表述地清清楚楚。

今天要写的这篇文章,则从另外一种方式去解读这本作品,在认知和思维方面,从如何去认识自己,改变记忆方式,提高技能的角度去辩证的认知看待。


《认知天性》:突破思维局限,实现认知升级

一、记忆方式的缺陷和认知偏见

在我们的认知思维中,总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类似记忆扭曲,失实叙事的认知偏见。

对于模棱两可和随机事件,我们的思维方式很容易出现不适,而这种不适会对让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出现偏差,对要做的事情依据主观经验做出判断而出现一些严重的后果。

  • 天性懒惰的认知规律

在我们常见的学习行为当中,反复阅读应该算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行为,初中,高中,大学,这种学习习惯一直贯彻其中,可我们从未停下反思: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却还是记不住。

在我们的潜在认知里,天性懒惰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规律,而反复阅读正是顺从了这种规律,而这正好让给了我们一个借口,“我已经很努力了,做不好真的不是我的错”。

大家应该都知道现在一些文章经常提到的“你的努力是无效的”,“别假装你很努力”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标题,背后正是蕴含了某些认知规律。

说明一点的是,在你反复阅读的同时,其实你并未真正的耗费太多的精力。而学习任何一件事情或者技能,无耗费心血的努力都是浅层次的,效果更是短暂。

  • 频繁“专注”某一件事的平面思维

你是否经常会这样觉得,做好一件事情,就要认真专注地去努力,在某一个阶段,认认真真地去练习。

可结果显示,当你很努力的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发现集中练习的效果并不好,你甚至会为此头疼,为什么别人可以轻而易举的记住很多东西,而自己却怎么也记不住,或者是记忆时间极为短暂。

思维的片面化,局限性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们的认知。也许很多人会提到“刻意练习”这个名词,这本身是没有错的,错的在于对刻意练习的误解。

刻意练习不是让你像一个机器,无意识的去做这件事。“刻意”这个词包含的内容很多:主动,有目的性,有方法。而不是脑中所误解出的那种意思。

  • “良性干扰”的再认识

专注等于“无干扰”么,当然不是。在我们学习过程中,干扰无法避免,比如突然爸妈叫你,课程混乱的结构,甚至是无法识别的内容。

在我们以往的思维里,总会觉得,好的课本,好的环境,状态好的自己才能有一个好的学习效果,但是果真如此么。

为什么有些贫穷人家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子,在学习方面,仍会有差距,或者富人家的孩子一定会优于穷人家的孩子。

必须要认识到的一点是,在某些干扰中,孩子的学习效果往往会更好。而这些干扰便是“良性干扰”。

之所以会提高学习效果,是因为它满足了一些记忆规律,比如大纲比较混乱,所以你需要耗费心血才能识别出正确的一个逻辑。

字体模糊,你需要理解琢磨其背后的含义才能识别出正确的内容。而爸妈无意识的喊你出来吃饭则间接满足了间隔练习的基本学习规律。

二、认清学习本质,绕过认知误区

在教育当中,认知科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虽然它隶属于心理学。但把认知心理学应用到教育实践上,用验证过的高效学习原则去实践,则会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有效的多。

挑战天性,打造自己的知识链

反复阅读是认知天性潜意识的表现,而摆脱这种无效的禁锢模式,则需要一些有效的方法。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很多人并不喜欢考试,因为怕考的差。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在每一次考试过后,虽然你可能会出现难过的一些情绪,但其实你的大脑却比你平时更为清醒。而这种清醒,正是这种考试带来的。

而这种方式在认知学中叫做“自测”。

而自测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就是耗费心血。你需要不断的回忆所学知识,不断地进行思考,理解甚至创造。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理解心理活动方式的基础科学,除了心理学家,还有很多领域的学者去研究这种学习方式。

而自测则是经过研究人员验证并且有效的一种方式。而在学习过程中,一个人如果能不断的进行自测,而不是无意识的去学习,效果会出奇地好很多。

自测的过程就是为自己的知识链打上记忆结的过程,在1885年,心理学家就已经开始研究“遗忘曲线”。

而在我们读过的东西中,70%会在极短的时间遗忘,剩下的30%会逐渐遗忘。这也是正是自测这一有效方式的理论依据。

突破平面局限,打造复合式立体化思维

单一化的知识很容易变得枯燥,甚至在个人的行为当中,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任何一种有效的决策和行为方式,背后都有一套复合立体化思维的支撑。

而这种立体化思维,在我们的学习技能的过程中,更是非常有效。它类似一种“滚雪球”效应,掌握的已知越多,构建的思维越立体,学习能力就越强。

当然知识多不代表学习能力强,复合化思维才是关键。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妨尝试一下,当这门学科学累了之后,把它放下,看些其它学科的知识,相反,你会觉得大脑会放松许多。

大脑总充满着好奇而又“懒惰”。

这种学习方式叫做间隔练习,而这整个过程也可称作多样化练习,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思维方式。单一的知识是平面的,复合型的才是立体的。

反过来换一种说法,立体思维无非就是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比如你在设计某种东西的时候,你想到的绝不是单一化的知识,而是各种各样的学科交叉。

社会需要复合式知识人才,而思维也需要,甚至是任何一种学科都应秉持着构建这样一种思维模型的态度,去学习这门学科。

三、打造心智模型,实现认知升级

一个人的心智模型越复杂,那他学习的能力就越强,处理事情的能力也就更有效。

任何一件事情的处理都是由感知和行为组成。

在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名词“元认知”,其实就是对自身思维的审视。而一旦你的心智模型变得很复杂,那些元认知就会自然而然的成为一个记忆背景。

心智模型的复杂取决于元认知的层级。

比如对于物理学家,在他的心智模型里,那些重要的物理定律早就成为了他元认知中的一部分,也就是最底层的基础。而对于学生来讲,他们的认知还停留在表面上。

我们可以看到,当一个人的心智模型建立之后,越复杂他处理事务的能力就很强。

而怎么建立自己的心智模型呢。

上述所提到的“元认知”就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不断提高自己元认知的层次和复杂性,就是对心智模型的不断升级。

而主动有目的性的去学习那些自身薄弱的领域,将会极大地提高自身的能力结构。

主动有目的性的学习,是每个人都应该需要做到的。因为即便你掌握了任何的学习技巧,如果没有学习执行力,那一切都只是无意义的空谈而已。

努力学习会改变大脑,每个人的智力都并非天生而定,很多程度上取决于自己。你为什么要主动而有目的性的学习,是因为学习本身会改变你的知识结构,提高你的能力。

自律,勇气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是突破认知局限的关键品质。很喜欢一句话:你做的事情越多,你能做的事情也就越多。

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和积极成长的心态,你一定会终身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