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不想知道“三皇五帝”是谁,而是缺乏文字记载,众说纷纭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彷佛是中华文化的萌芽期,这段时间由于缺少文字的记载,令这段历史不但显得无比的遥远漫长,而且充满着神秘。中华民族往往自称“炎黄子孙”,这个称号就是从“三皇五帝”时期流传下来的。

不是我不想知道“三皇五帝”是谁,而是缺乏文字记载,众说纷纭

上古之时,中原大地尚处在原始社会,其中有两个势力相互敌对,以姜姓首领号炎帝的部落与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族部落长期冲突。在长期的对抗中,炎帝逐渐被蚩尤击退,此时一位姓姬,号轩辕的人异军突起,此人就是黄帝,他率领同伴联合炎帝将蚩尤于阪泉击败。随着时间的流逝,黄帝部族与炎帝部族不断融合,形成更强大的部落。到了春秋时期,炎黄后裔又与居住在东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和苗族中的一部分相互融合,形成“华族”。《左传·定公十年疏》记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不是我不想知道“三皇五帝”是谁,而是缺乏文字记载,众说纷纭

以上是我们民族“名字”的来源,那么黄帝作为“三皇五帝”之一,一直活跃在各种传说之上,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是,在不同的传说当中,“三皇五帝”的归属貌似一直在变化,这是为何?

其实,这个原因很简单。因为在“三皇五帝”时期,文字并不是最重要的信息载体,许多的事迹之所以流传下来,全靠人与人之间的口口相传。但是口耳相传最大的缺点就是,事情原本的真相容易在传播的过程中走样,越是流传时间越久,事件失真的越多,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记载下来的“三皇五帝”不仅被“神化”而且出现这个神话传说中的这件事是他做的,到了其他神话传说中就成了另一个人做的了。

不是我不想知道“三皇五帝”是谁,而是缺乏文字记载,众说纷纭

因此,要问你“三皇五帝”到底是谁,这个问题其实还是挺不好回答的。因为现在无论是“三皇”还是“五帝”都起码有6个版本的不同记载。

“三皇”的6个版本:

《尚书大传》、《春秋命历序》认为三皇是:伏羲,神农,燧人。

《春秋纬运斗枢》认为三皇是:伏羲,女娲,神农。

《礼号谥记》则认为三皇是:伏羲,祝融,神农。

《资治通鉴》中的三皇是:伏羲,神农,共工。

《古文尚书序》中的三皇是:伏羲,神农,黄帝。

《汉书·王莽传》三皇是:黄帝,少昊,颛顼。

不是我不想知道“三皇五帝”是谁,而是缺乏文字记载,众说纷纭

“五帝”的6种说法:

《史记·五帝本纪》、《吕氏春秋》、《大戴礼记·五帝德》认为的五帝分别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战国策》则认为五帝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

《吕氏春秋》中的五帝是:黄帝,炎帝,太皡,少昊,颛顼。

《世经》中的五帝是:少昊,颛顼,帝喾,尧,翼。

《汉书·王莽传》中的五帝是:帝喾,尧,舜,禹,汤。

《资治通鉴》记载的五帝是: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

不是我不想知道“三皇五帝”是谁,而是缺乏文字记载,众说纷纭

这众多版本的“三皇五帝”令三皇五帝的帝王图谱众说纷纭,也从侧面反映了文字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的功劳之大,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可谓居功至伟。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秦始皇和李斯,他们的“焚书坑儒”,烧掉的不仅是书籍,更是诸子百家以及先秦文化的成果结晶啊!

资料参考:《“三皇”和“五帝”_华夏谱系之由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