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谈谈刘禹锡的《乌衣巷》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春日之虎


请谈谈刘禹锡的《乌衣巷》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诗豪刘禹锡

中唐诗人刘禹锡,年轻时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入御史台,又在同一年因为王叔文的“永贞革新”,酿成“八司马事件”,同时被贬谪出京。十年后返京,写了一首桃花诗:

玄都观桃花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因为讽喻当朝权贵,得罪宰相武元衡,再次被踢出京城。

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从初次被贬到此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然后他跑到十三年前的玄都观,又写了一首桃花诗: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可以想见他在二十三年后的得意心情,终于熬死了那些对付他的人。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典型的政治不成熟,但是他就是这么个性情中人,才高、全然不在乎功名利禄,却又一直在官场打滚,抽空还发掘了竹枝词,成为一代“诗豪”。

从刘禹锡的作品中我们很难看到低沉、丧气的句子,就算是白居易在叹息他的年华浪费在贬谪官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他也只是笑笑,痛饮并留下千古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是一个即使境遇再惨也不悲伤哀怨,充满乐观的,但又绝不向权贵低头的臭文人。

《乌衣巷》

为什么在说《乌衣巷》之前要说这么多呢?

因为这首诗正是刘禹锡二十三年后返京途中路过南京的时候写的《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我们可以想见他站在乌衣巷口的心情。虽然沧海桑田,不堕青云之志,虽然苦尽甘来,不忘风雨来路。

刘禹锡的诗歌创作在中唐是走出了自己的路子的。盛唐以降,古体诗也好,格律诗也好,各种格式和花样已经被李白、杜甫这些人写到了尽头。中唐诗人无论再如何努力,都无法企及大李杜的高度,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唐诗人要如何闯出自己的路子,才不会被前人掩盖呢?

中唐诗人选择了题材上面的专精,在前辈诗人没有达到的某一个层面上拓宽深挖。比如李益就选择了用七绝写边塞诗,白居易选择了新乐府,李贺则选择了神鬼之语,而刘禹锡,选择了用七绝来怀古。

《乌衣巷》正是他最擅长的怀古七绝。

唐人写怀古,大都是追忆六朝繁华。其实中唐诗人怀念的是盛唐,但是总不能直接说今不如昔吧,所以怀念旧朝风华就成了大家的借口。像白居易一开口就是“汉皇”,实际上都知道说的是唐明皇。

刘禹锡写的这首怀古,就是怀念六朝。这也因为金陵正是六朝古都。

而诗中提到的“朱雀桥”、“乌衣巷”都是六朝高门大户,大将贵族聚居的地方。魏晋六朝,一直都是门阀政治,而六朝最尊贵的门阀就是王导、谢安两家,冠盖如云,才子辈出。他们的居住地方相当于咱们现在的军区大院,或者是政府家属区。

可诗人看到的是什么情形?“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这些曾经繁华热闹的去处,如今却是野草横生,笼罩在落寞夕阳之下,显示出无比凄凉的黄昏景象。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些六朝时期高门大户,权宦之家的燕子啊,现在也飞进普通老百姓家了。

门堂里弄的飞燕,写出了几百年的沧桑历史感。燕子自然不是当年的燕子,门第也早就不再是当年的门第,很显然,这朱雀桥边,乌衣巷口早就变作平民聚集区了。

他寥寥几笔,就像拍电影的长镜头一样,随着燕子在空中起舞,将乌衣巷口的背景在时空中精妙切换,我们从燕子的视角,飞入寻常百姓家,却发现这是多年前的名门大户,如今已经破落不堪,只余夕阳残照,心中回忆起当年重楼挂彩,雕梁画栋,心中怅然若失,一口气也终于叹了出来。

世间万物,须臾风云变幻。我们透过《乌衣巷》中的燕子,可以看到刘禹锡隐藏在随遇而安、万事无所谓的态度之下的小小遗憾。

二十三年,人生有多少个二十三年呢?

你以为他真的不在乎这三分之一人生的虚度?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刘禹锡的巜乌衣巷》表达的是沧海桑田,生活变迁,荣华富贵如浮云的一种人生情怀。为的是引导人们坐看云起云落,修炼云淡风清的心境。

巜乌衣巷》通过对野草、夕阳的描写,以燕子作为盛衰兴亡的见证,巧妙地将历史和现实推到我们面前,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其实,这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只不过许多人不去注意和思考而已。记得我以前工作的单位办公楼和市政府的行政办公楼紧靠在一起,那时每天大院里都是人来人往,车来车往,热闹非凡。后来市政府大楼搬到了新区,我单位所在的大楼院子里一下就清静了,显得空旷而寂寞。虽然不是野草丛生,斜阳残照,却也是无人问津,冷落至极,就连靠着的原市政府的那幢大楼也因无人观照,好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这种变化,其实是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包含着深刻的寓义。

面对这样的情景,无需怀念以前的车水马龙,繁华鼎盛,也不必叹息现在的空旷沉寂,生活简单。因为什么都在变化,社会在变化中求发展,人在变化中求完美。变化是一种必然趋势,我们也只有顺应了这种变化,对什么事都能淡然面对,才能活得轻松自如,宁静祥和。


如鱼得水水


  • 《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原文:“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鈄荒凉的景象,已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表达了诗人对曾经充满了历史沧桑感的文化,这种情感是对时间流逝、流年暗换的无奈与感慨!


冷雨似箭


《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抚今吊古的诗篇,是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此诗凭吊昔日东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时,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原文: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译文:朱雀桥边长满丛丛野草,点点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从前在王谢大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再来飞进平常百姓人家。

词句解释:乌衣巷,金陵城内街名,位于秦淮河之南,与朱雀桥相近。三国时期吴国曾设军营于此,为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内江黄大姐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其中诗意:野花在朱雀桥边遍地盛开著,乌衣巷口夕阳正在西落,映照著失望与凄凉,昔日的辉煌与显赫早已不复存在。过去的燕子停留在王导、谢安等豪华宅第人家,而如今却已飞到了普通的百姓家中。
  • 作者选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经不是旧时的主人这一平常现象,使人们认识到富贵荣华难以常保,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如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的陈迹。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即“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的悲悯情怀,也道出了诗人对辉煌过去的怀念之情,是一种怀旧的情怀。

海龟889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刘禹锡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诗人通过对夕阳斜照、桥边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巨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

诗歌开头两句中的“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秦淮河南岸,是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居住之地。“朱雀桥”在乌衣巷附近,是当时的交通要道。想当年,这里一片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盛况,而今桥边却只有“野草花”,一个“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败荒凉。“夕阳斜”照之中的“乌衣巷”,更有力地渲染出昔日豪门望族之地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

三、四两句中,诗人写燕子冬去春来,从前总是在王、谢等豪门世族宽敞的宅子里筑巢。如今旧世族的楼台亭阁早已荡然无存,这里居住的主人都变成普通的百姓,燕子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旧时”两字,巧妙地赋予燕子以历史证人的身份。“寻常”两字,则更是强调今昔居民截然不同,从而有力地表达了沧海桑田的巨变。晋代豪门世族的覆灭,暗示当代的新贵也必将重蹈覆辙。

刘禹锡《乌衣巷》这首诗通篇写景,虽无一字议论,却从侧面落笔,采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时代变迁的欢呼。语言含蓄,寓意深远,耐人寻味。


三峡硬汉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译文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

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注释

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 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横跨秦淮河。

寻常:平常。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旧时:晋代。

💐💐💐

  《乌衣巷》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诗人当时还没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

  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而今这些飞入普通老百姓家筑巢的燕子,以往却是栖息在王导、谢安两家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老百姓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此诗为刘禹锡著名的咏史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

  公元826年(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从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径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写了这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总名《金陵五题》,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817篇诗文





溪桥烟柳诗词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由和州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经金陵写了这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总名《金陵五题》,其中第二首即《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作者选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已经不是旧时的主人,这一平常现象,让人们认识到富贵荣华难以长久,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如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的陈迹。

乌衣巷在破败荒芜的朱雀桥映衬下,且在一抹斜阳的残照中,已然“夕阳”哪堪更“斜”,一派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昔日高楼大院,雕梁画栋,衣冠往来 门庭若市,今日被一抹斜阳的笼罩下,千般寂寥,万般惨淡。

不走传统怀古诗的套路,即写景,抒情,议论中带着感慨。使人从细微处入手,以小见大:几许花草,一抹斜阳,出来进去的燕子,就一写尽今昔巨变,一腔感慨,无限苍凉,藏而不露地蕴藉其中,令人回味无穷。


紫竹语嫣9501


磐石没有必要去大谈刘禹锡的生平事迹,因为他早是位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也无需去钩沉他的历史地位,因为他是位“成败盖棺已论定,诗文一任后人评”的著名诗人,小编在这里要说的,就是刘禹锡的《乌衣巷》与南京秦淮河的历史纠葛。

公元八百二十六年,五十四岁的刘禹锡,从安徽和州刺史任上途次金陵回洛阳,在风光旖旎的秦淮河边,在名闻遐迩的朱雀桥畔,他看到的却是一条衰败破落的乌衣巷,目睹的是梁间燕子在呢喃筑巢,那王导谢安的羿棋画面,那淝水之战的运筹帷幄,都已湮灭在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河里。

眼前的野草丛生,四周的荒凉残破,历史的沧海桑田,人世的幻化变迁。让诗人生出了无限的感慨与惆怅。自己的过去未来,命运的坎坷蹉跎,人生的潮起潮落,仕途的兴悲沉浮,让作者一时间文思泉涌,诗兴大发,随欣然命笔,一挥而就。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人借物喻人,取燕子巢穴已物是人非这一自然现象,让人们意识到,荣华富贵不过是昙花一现,煊赫一时也无非是过眼烟云,诗中没有一句议论或溢美之词,而是直白的通过野草、夕阳、燕子、雀桥、小巷作为兴盛衰亡的见证,巧妙地把历史人物和现实社会契合在了一起,从而引导人们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其含意之深刻,其寓意之渊邃,其诗意之酣畅,其魅力之无限,让人反复品咂,滋味无穷。


磐石砺成的砥柱


乌衣巷是晋代王家和谢家两家豪门的宅第,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因此得名。

那个时期的乌衣巷门庭若市,冠盖云集,走出了王羲之、王献之,及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等文化巨匠。

乌衣巷见证了王谢的艺术成就,与两大家族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历史紧密相连。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朱鹊桥”“乌衣巷”这两个门庭若市的地方,如今已荒凉到长满野草,沧海桑田,变化是如此之大。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多变的感慨,昔日的贵族,今日的平民,还有什么不能接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