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製造業正在轉向美國

臺灣製造業正在美國構建生產網:

臺灣的製造業企業在美國建立生產網的趨勢出現擴大。產業電腦和自動化機器廠商研華決定增強美國工廠,液晶面板和服務器等工廠的建設計劃也相繼出爐。臺灣企業一直在構建在大陸進行集中生產、然後向最大市場美國供貨的供應鏈。一些臺灣企業開始認為,由於中美貿易戰爭和人工費上漲,在大陸生產的優勢將消失,將啟動生產網的重組。

研華的聯合創始人,負責整體業務的執行董事何春盛日前接受了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記者的採訪,表示將加強美國生產基地,把銷售額中美國所佔的比率從目前的27%提高至最多40%。

臺灣製造業正在轉向美國

鴻海精密工業等臺灣企業通過代工和零部件供給,是世界IT(信息化技術)行業的“幕後英雄”。而研華則供應在工廠內實現機器人等生產設備聯網的網絡設備,進一步從背後支撐“幕後英雄”,熟悉臺灣製造業整體的動向。

研華將增強中西部伊利諾伊州渥太華的網絡設備工廠,以應對當地需求的增加。何春盛認為“企業製造逐漸離開中國”,表示將改變目前將生產的大部分集中於大陸和臺灣的此前體制。原因主要有2個。

其一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的保護主義政策。渥太華位於象徵美國製造業衰退的“鐵鏽地帶”。何春盛表示這是在選舉之前特朗普重視的地區。政府的支援將推動生產網的構建。

此外,何春盛表示,採用大陸生產的零部件產品今後或將成為懲罰性關稅的對象,希望通過在美國生產來分散風險。

另外一個原因是在大陸生產的成本優勢已經降低。何春盛認為,“美國自動化生產和在中國生產成本差距應該不大,原物料及半導體差距不大,唯一差距在人工,中國人工成本在上漲,美國雖然也在上漲,但是生產力比較高,用自動化生產可以克服一部分。我覺得iPhone在美國生產成本不會增加到10%,可能增加20~30美元,但是可以扣掉關稅及空中運輸成本、以及時間”。

臺灣製造業正在轉向美國

預測世界製造業的潮流並採取行動,是臺灣企業的強項。開端是1960年代。在南部的高雄等地建立出口加工特區,以廉價勞動力為武器,吸引美國電子廠商等的工廠,將品類從收音機、黑白電視擴大至個人電腦等,實現了被稱為“臺灣奇蹟”的經濟發展。

在面臨經濟增長導致的人工費上漲的1980年代,臺灣企業第一時間轉為在大陸生產。而日美歐全面進駐中國大陸,是在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後,但鴻海等搶在前頭,建立了能橫跨太平洋、以低成本代工美國蘋果智能手機等的體制。

此次臺灣企業似乎開始認為轉向美國的趨勢將加強。代工企業廣達電腦計劃在截至2020年前後的3年裡,將美國的服務器產能提高至3倍。該企業工廠的大部分建在大陸,但將應對主要客戶美國谷歌、美國Facebook難以採購中國造產品的事態。

鴻海計劃投入100億美元,在中西部威斯康辛州建設液晶面板和電視工廠。7月上旬,郭臺銘在美國硅谷發表演講,表示成立用於提高生產效率的人工智能(AI)的研發子公司。

在原材料領域,臺灣塑膠工業集團到2020年將在南部路易斯安那州投入約94億美元,動工建設乙烯工廠。據悉,將以當地開採的頁岩氣為原料,實現低成本生產。

據臺灣的經濟部統計顯示,2017年臺灣企業對美投資(按獲批數據計算)增至上年的2.6倍,達到8億美元以上。雖然絕對金額僅為對大陸投資的約10分之1,但不少觀點認為,如果貿易戰爭激化,生產將進一步加速向美國轉移(臺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邱達生)。 來源:日經中文網 臺北 伊原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