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水平如何,主要看辨證能力

20世紀70年代,廣西中醫學院會診一病例。患者是一老幹部,發熱40多天不退。用過各種抗生素,服過不少中藥,體溫始終不降。於是請全院名醫會診。就在大家聚精會神討論病情的時候,林沛湘老中醫注意重到一個細節:病人從暖瓶中倒了一杯水,馬上就喝下去了。當時天氣很熱,喝些水是正常的。林老悄悄用手觸摸了一下杯子,發現還在燙手。熱天喝這樣燙的水,說明體內大寒,僅此一點,病情就明白了。於是,林老力排眾議,以少陰病陰寒內盛,格陽於外論治,處以四逆湯加味,藥用附子、乾薑、肉桂等藥,一劑而體溫大降,幾劑後體溫恢復正常。

看病水平如何,主要看辨證能力

一、細節決定成敗

西醫看病,靠的是化驗、影像學等檢察手段,重視的是客觀依據,往往忽略醫生的主觀能動作用;中醫看病,靠的是望、聞、問、切四診合參,重視的是醫家的積極考察。孫思邈曰:"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這裡,"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三句話,提出了醫家診察疾病的標準,即用心——至意深心;全面——詳察形候;仔細——纖毫勿失。上案林老中醫正是注意到病人雖然發燒卻"喜飲熱水"這一細節,才斷定此案乃是"陰寒內盛,格陽於外"引起,看到真寒假熱的本質,用四逆湯本屬的對之方,故而應手取效。林老的高明之處,靠的就是細心,細節決定成敗。

二、在認證識病方面動腦筋

一般而論,行醫之難不在於治病,而在於認證識病。病證認對,病機找準,用藥一般都不致於出格。名醫能治好常醫治不好的病,不見得用藥有多獨特,主要還是在識證認病方面能動腦筋,肯下工夫。這個工夫,無非就是孫思邈所提倡的用心、全面、細緻而已。著名醫家張孝騫院士說過:"診斷疾病的工作,就是偵探破案工作,哪怕一點小線索也不能丟失。"看來即使西醫也強調精細診察的原則。

看病水平如何,主要看辨證能力

·楊泉指出:"貫幽達微,不失細小,如此乃謂良醫。"(《物理論·醫論》)"使果能洞能濁,知幾知微,此而曰醫。"(張景嶽語)都是說診病察證要注重細節。南京名醫幹祖望老先生說:看病要"吹毛求疵,儘量找一些不受人們注意的小小變異之處,加以特別重視。那些細碎瑣事,平時不加註意的那些不起眼的變化,順藤摸瓜,會發現出很大的事來。誠如佛家所謂的須彌小事。"

誠然,若要"貫幽達微","知幾知微",則必須博學精思,注重細節,所謂"學不博無以通其變,思不精無以燭其微"是也。下面列舉一個案例,看看精細辨證的理念,被醫家們發揮得何等出色。

看病水平如何,主要看辨證能力

缸蓋信石知病因

範文甫診病處處留心,常能從細枝末節中察出病源。有一病家全家人均患皮疹,他醫用硫黃等治之更加嚴重。範氏至其家,見其水缸蓋上放有許多曬制信石,因問:"閤家吃此水乎?"答曰:"不差。"由此認定系信石之毒所致。唯有防風可解,令從皮膚外達。遂以單味防風煎服,果然得愈。

按:範氏能治好他醫未能治癒之病,用方並不稀奇,關鍵在於用心體察癥結,找出被忽略的細節,所謂"能洞能濁,知幾知微",樹立了大醫風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