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9日夜武汉的这一幕,千万IT人该如何参与及辅助现场救援?

9日夜,武汉发生这样一幕,当晚在将确诊未住院患者转运至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区院区的过程中,转运车辆满载,因为座位不足,有的老人只能站立,司机防护装备不够三级防护标准,密切接触确诊患者,可能被感染。武昌区由于工作滞后、衔接无序、组织混乱,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没有跟车服务,没有负责组织转运的工作人员前来协调,司机和病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长时间等待后,导致病人情绪失控。这件事,让

中央赴湖北指导组震怒!也刺痛了国人的心,众多网友直呼“不争气”。

反思:9日夜武汉的这一幕,千万IT人该如何参与及辅助现场救援?

​2月10日凌晨,掌握这一情况的中央赴湖北指导组下达指示,“此事必须彻查清楚!相关责任人必须严肃处理!”每个国人都在期盼着疫情好转,而应收尽收是武汉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明明一件收治病人的好事,硬生生的搞砸给办坏了。现在的武汉就是战时状态,这些人的行为十分恶劣。期待武汉相关人员,认清疫情严峻形势,切实履行职责,不负重托,不负全国人民众望。

反思:9日夜武汉的这一幕,千万IT人该如何参与及辅助现场救援?

不论什么原因,事情已然发生,怎么避免再次发生就显得关键。彷徨之余,再三反思疫情救援,当地政府已经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还是出现如此大纰漏,究竟是什么原因所致?沟通、协调问题?流程不清晰?人手不足?组织实施混乱?也许这些原因一个都没跑!那么,疫情之下,网友能否做点什么,以安抚我们焦躁的内心?

反思:9日夜武汉的这一幕,千万IT人该如何参与及辅助现场救援?

这是一个互联网时代,没有什么不可能。我有一个设想,但我个人能力有限,需要网友们完善与参与。我们可以组织IT技术开发人员,搭建一个在线应急响应平台,对接应急管理部门,号召互联网从业人员、及热心网友组建互联网应急反应公益队伍,远程辅助支援应急救援一线,谁说应急救援就只能一线实现的?通过互联网组群沟通、协调,甚至一对一服务,几千万的从业者,我觉得大部分人都会愿意付出的,总比电脑前傻傻的刷着网页,期待数据减少,来的现实,来得安心!至少,我是愿意参与的,你呢?

反思:9日夜武汉的这一幕,千万IT人该如何参与及辅助现场救援?

这样一个平台,在早期,并不需要太多复杂的功能,只需要做到这些:

一、用户管理

、任务管理

只需要实现,任务信息记录,关联人员信息等,还包括任务的发布,参与等,然后由组织者认领任务,组织人员参与执行任务,内部沟通及与一线相关人员的沟通可以使用现有的通讯软件,通过组件群组实现,通过电话及通讯软件实现一对一沟通。

三、系统对接

对接应急管理部门,由应急指挥部门发布任务,直接平台发布,公益队伍组织级别人员,开始接受任务,组织人手开展任务,相关任务记录及时平台公布,公开透明。

四、信息保密

部分隐私信息处理,任务涉及的人员姓名、联系信息,加密处理,任务组织者,无法查看,只有当一对一专属跟踪时,才有联系方式,电话沟通,存在对个别人员泄漏隐私的风险(如果有云电话企业提供支持,可能避开电话号码等联系方式的泄漏)。其实任务组内泄漏隐私的风险不会太高,可以继续想法屏蔽。


有了平台,有了互联网应急反应公益队伍,我们再来简单模拟重现9号夜的这一幕场景。

1、专业任务生成后,组长快速招募了150人,其中50人为后备队,组建内部沟通群,组建任务实施群,分配一对一服务人员,用电话一对一沟通病人家属,讲解转运注意事项、预计到达时间,提醒做好准备,并邀请入群,了解实时情况,加友好便于一对一全程跟踪服务

2、10分钟后全部入群,群里再次文字公布相关注意事项、时间、流程等信息,5分钟更新下位置,快到达时提醒相关人员准备下楼,并一对一电话沟通提醒,准确指引到达位置。实时位置由司机app共享位置提供。

3、现场人员,及时喇叭方式指引即可,按流程接完人员即可转运。

4、路上沟通,群以及一对一方式,详细讲解转运医院信息,病床及医护人员信息,目前确诊患者信息、出院信息等,以及一些必要的谣言消除,忧虑引导工作(可能需要更专业的人员)。

5、快到医院时,提醒医院方面的现场人员进行接收,尽量送到门口,安排人引导(app发送医院内规划地图),有序接收,群组同步沟通引导,一对一模式提供现场问题反馈及实时解决。

6、转运病人全部顺利接收完毕。

反思:9日夜武汉的这一幕,千万IT人该如何参与及辅助现场救援?

这样,最大的好处就是,不会迷茫,因为有专属人员跟踪及时服务,有问题能解答,有疑虑能消除,上通下达,一对一模式能很快获得病人及家属的认可,降低过程中出现摩擦的风险。通过技术手段,对位置信息实时跟踪,准确引导,快捷流畅。而志愿者付出的是一点时间,和专业知识,当然,还包括一些网费和电话费,我想,没人会在意这些,不是吗!

反思:9日夜武汉的这一幕,千万IT人该如何参与及辅助现场救援?

整个过程,因为有远程互联网应急反应公益队伍的支撑,运转会很顺畅,多次任务有经验加持后,会更加顺畅,甚至,依靠我们设计的这种伪高级人工智能,做到无现场人员的指引也是完全可能的,可以大幅减少现场人员,减少医疗物资消耗!引申到其他#应急救援#,这个逻辑也是有用武之地的,鉴于篇幅,暂时不做深入讨论。

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想法,如果你有更好的建议或补充,请留言谈论。如果有IT大神,觉得想法可行,期待您能站出来的,带领我们几千万的从业者切实的贡献点自己的力量,而不是每天在电脑前刷新灾情数据,而无法伸出援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