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為何安祿山軍隊15萬,唐軍卻只有8萬,李隆基又犯錯了

大唐盛世,應該是後人最想穿越的朝代之一,那裡歌舞昇平,一片祥和氣息,當時的國力在世界也處於領先水平。但是這樣的繁榮景象並沒有持續過長的時間,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唐朝開始逐漸走下坡路了。

安史之亂,為何安祿山軍隊15萬,唐軍卻只有8萬,李隆基又犯錯了

安史之亂爆發之際,當時的安祿山擁有精兵15萬,而大唐的正規中央軍只有不到8萬餘人,這種兵力的懸殊著實不應該,這其實與唐玄宗設立的一些政策錯誤有關係,他對於節度使和方鎮的錯誤改制引出了歷史上這場“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為何安祿山軍隊15萬,唐軍卻只有8萬,李隆基又犯錯了

大唐的軍事制度要從最初唐高宗李治開始說起,在高宗的時候,由於國力強盛,大唐不斷的向外開始擴張,致使邊疆地區的一些防禦變的無比艱難,大軍在每次征討邊境時候,消耗的物質是在是太多,這種背景下,為了使徵調部隊變得容易一些,武則天時期,唐朝就會在邊境專門劃分出一塊區域供軍隊屯守,被稱為屯戍軍。

安史之亂,為何安祿山軍隊15萬,唐軍卻只有8萬,李隆基又犯錯了

在一段長的時間內 ,唐朝的中央部隊只有 8萬餘人,而鎮守邊疆的藩鎮兵力能達到50萬左右 ,這是極其危險的,驍勇善戰的藩鎮邊軍應該是為大唐開拓疆土的時候 ,怎麼安祿山就選擇了造反呢?

安史之亂,為何安祿山軍隊15萬,唐軍卻只有8萬,李隆基又犯錯了

很大一部分 原因就是因為唐玄宗李隆基的軍隊政策出了問題,如果沒有安祿山也會有其他有實力的藩鎮選擇造反的,當時關東地區的三個藩鎮分別是河東、范陽、平盧,這些地方是由三個節度使進行掌管的,但這種局面顯然是沒有辦法和太子統領的西北三軍區向比的,後來唐玄宗李隆基不知是老糊塗了還是太喜歡安祿山了,把關東三大軍區劃分成一個整體,把最高指揮權交給了安祿山,這樣兩大軍區可以起到互相制衡的作用,但是後果卻非常嚴重。

安史之亂,為何安祿山軍隊15萬,唐軍卻只有8萬,李隆基又犯錯了

平盧節度使有接近4萬兵力,河東地區5.5萬,范陽也是安祿山的核心管轄,擁兵9.1萬餘人,實際上安祿山可以輕易指揮15萬精兵,這些士兵都可以算的上安祿山絕對的嫡系,即使是唐玄宗也不能直接命令他們。755年,安祿山起兵反唐,加上他能控制的夷狄兵力,已經達到了20萬,唐朝將領封常清只能在洛陽當地募兵,但是由於這些士兵沒有作戰經驗,洛陽淪陷。

安史之亂,為何安祿山軍隊15萬,唐軍卻只有8萬,李隆基又犯錯了

安史之亂爆發之後關中才急忙準備了8萬臨時軍隊,8萬臨時軍對抗15萬精兵,這一戰不用說大家也就知道結局了。歡迎留言評論、點贊並分享,感興趣的可以添加關注,謝謝大家。(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