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年羹尧系雍正之父,主持篡位矫诏,谁在背后推波助澜?

词话今史


雍正篡位矫诏,最有决定权的于内为康熙近臣步军统领隆科多,于外为川督年羹尧。

公元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驾崩。当时只有胤禛和隆科多在场。隆科多走出向群臣宣告康熙遗嘱,胤禛继承皇位为雍正帝。康熙遗诏并非本人亲笔所写,而是在胤禛即位后拟就向外宣告的,遗诏共一式四份,汉、满文二种,满文对继承人描述部分缺失,且缺失部分为同一位置。多种情况都指向遗诏的公信力不足。

雍正执政期,隆科多及年羹饶都因功高震主或犯律被赐死。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争夺皇位兄弟相残相杀为数不少,但几无有弑父者。所以野史年羹尧系雍正之父缺乏可信度。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康熙帝薨于龙座,未有遗诏留世。康熙心中的遗诏随风飘落在台阶下,也许只有胤禛,隆科多,年羹饶知道其中的秘密。


在水一方88367096321


年羹尧是雍正帝之父?提问者这脑洞开得也太大了吧?对于年羹尧和雍正帝的出生年月,史籍记载是相当明确的:雍正帝生于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年羹尧生于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换言之,雍正帝比年羹尧还要年长一岁!反问提问者一句:“令尊比尊驾还要小一岁吗?”这脑洞开得,哥也是醉了……

雍正帝与年羹尧的交集

在康熙四十八年之前,雍正帝和年羹尧和整个年氏家族几乎没有太多交集。雍正帝当着自己的皇子、贝勒,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当着他的湖广巡抚、署理湖广总督。而年羹尧考中进士之后则一直在中央国家机关苦巴巴地熬资格……直至出任内阁学士,年羹尧几乎都是在“清流”圈子里打转转、一直担任着没有太多实权的职务。

康熙四十八年,潜邸时期的雍正帝受封雍亲王,年氏家族所隶属的镶白旗汉军牛录被划拨给了雍亲王作为旗份。自此,年羹尧与潜邸时期的雍正帝多了一层名义上的“主奴”关系。实际上,说年羹尧是“奴”并不准确,他是汉军、不是包衣,并不属于奴籍,用“主从”关系似乎更为妥当一些。有了这一层关系,年羹尧也搭上了仕途的“顺风车”被外放首个实权职务——四川巡抚。康熙五十年前后,由康熙帝做主,年羹尧的妹妹被指婚给了时为雍亲王的雍正帝为侧福晋(有正式名分的妾,没有名分的妾、如乾隆帝的生母钮祜禄氏叫“格格”)。自此,年羹尧和整个年氏家族被牢牢地绑在了雍正帝的战车之上!

年羹尧如何“矫诏”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驾崩。这时的年羹尧在干什么?远在千里之外!正担任着川陕总督之职。别说是清朝,就算是在现而今,从川陕总督驻地成都到北京,坐火车也得二三十个小时、坐飞机都得两个多小时!等年羹尧从成都赶到北京,黄花菜都凉得透透的了……更何况,雍正帝即位当日便给年羹尧发去了密旨,命他火速赶往青海大营、与刚刚接替大将军王允禵的延信共同主事,实际上就是让年羹尧架空延信、控制整个允禵所部!年羹尧在这个时候回北京,不正好给了允禵挥师北京“靖难清君侧”的机会?真不知道提问者是怎么想出来这个问题的……

谁最有可能“矫诏”

如果雍正帝是非正常即位,谁最有可能“矫诏”?纵观彼时的北京城,恐怕也只有掌握北京内城九门防务的隆科多了!这也是野史中流传最广的说法,说是隆科多篡改了康熙帝的遗诏,也就是所谓的“十改于”。隆科多是康熙帝的表弟兼小舅子,他倒是真的有机会和雍正帝的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发生点儿什么……但在时间上依然是不太对得上号!隆科多于康熙二十七年正式出仕,担任头等侍卫。按照常规,彼时隆科多的年龄不会太大,就算彼时隆科多二十岁(这个年纪显然已经有些偏大了),康熙十七年雍正帝出生时他多大岁数?十岁!这一点和一些史料记载康熙帝比隆科多大十几岁也基本能够吻合。一个年仅九岁的孩子,跟表嫂发生关系还生下了一个孩子,您信吗?更何况,清朝后宫女子与皇帝滚床单都是有明确记载的,而且即便是隆科多这样的首席外戚子弟也不可能和后宫女子单独相处!因此,雍正帝的生世不可能存在任何疑问。

综上所述,所谓年羹尧是雍正帝之父纯属子虚乌有!根本站不住脚。而年羹尧“矫诏”就更加无稽了,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的人,如何篡改康熙帝的遗诏?除非他会“瞬间转移”,不是吗?最有可能篡改康熙帝遗诏的只有隆科多,但隆科多从年龄上看,也不可能是雍正帝之父。而且,作为首席外戚子弟的隆科多身边从来就不缺女人,就算年龄对得上,他恐怕也不可能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去勾搭表哥康熙帝的女人!因此,提问者所说的这一切简直就是异想天开,脑洞大得吓人嘞……至于雍正帝到底是不是合法即位,之前本人已经写过几篇东西,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个人认为,雍正帝合法即位的可能性远大于篡改遗诏!


农民工歪说历史


《清朝野史大观》中记载“窃诏改篡之策,年羹尧实主持之。盖世宗之母,先私于羹尧,入宫八月,而生世宗。”这话一出真是让人惊出一身汗,野史说“偷窃诏书、篡改诏书是年羹尧搞得,雍正帝的母亲德妃乌雅氏在还未进宫的时候就和年羹尧好上了,入宫八个月剩下了雍正帝”。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史料是否正确。

《步步惊心》雍正剧照

雍正比年羹尧大一岁

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康熙十七年)出生于永和宫,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病逝于畅春园,胤禛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雍正。年羹尧(1679年—1726年),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出身,清朝名将,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平定西藏乱事,平息青海,战功赫赫,后功高震主,越矩被雍正帝赐自尽。

光是从史料记载的出生年月来看,雍正帝比年羹尧大一岁,雍正帝出生的时候还没有他年羹尧呢!又何来德妃乌雅氏入宫前与年羹尧在一起之说呢?可见是荒谬也。那么德妃乌雅氏在入宫前有没有可能有孕在身呢?《甄嬛传》中,德妃与隆科多关系密切。那么隆科多何人也?

《步步惊心》年羹尧与隆科多剧照

德妃宫女出身聪慧得宠

隆科多是贵妃佟佳氏的亲弟弟,清朝早年不允许妃子抚养自己的孩子,雍正出生以后就由贵妃佟佳氏抚养,隆科多与雍正关系密切。他不是雍正的亲舅舅,而雍正却一直称他为“舅舅”。明眼人一看,也能想到雍正不过是拉拢他支持自己,毕竟自己的母亲出身卑微。

德妃乌雅氏(1660年4月28—1723年6月25日),包衣护军参领(雍正年间才为正五品)威武之女,康熙十二年经内务府选拔入宫,时为宫女。康熙十七年,生皇四子胤禛。康熙十八年,单独册封为德嫔。康熙十九年,生皇六子胤祚。康熙二十年,册封德妃。之后又生了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皇十四子胤禵)。由此可见,德妃很受皇帝宠爱。德妃出身包衣之家,地位卑微,从宫女到入住永和宫,生六个孩子,个个招皇帝喜爱,可见德妃一定有过人之处。

《步步惊心》德妃剧照

隆科多年龄分析

从德妃一入宫只是个宫女,五年后才生下的雍正来看,德妃带孕入宫是不太可能了。那么德妃与隆科多是否有私情呢?隆科多出生年月不详,康熙二十七年,授一等侍卫。据清朝侍卫选拔来看,侍卫不需要考取,只从满洲、蒙古王公子弟、宗室子弟等选拔,清朝人以给皇帝当奴才为荣,当侍卫是一种荣誉,汉人则不以为然,想进入也没资格。

这些宗室子弟等年龄大抵不超过二十五岁(超过这个年龄还没混上侍卫,这辈子也就碌碌无为了)。这样倒推过去,乌雅氏进宫时隆科多不超过十岁,这样看来两人有私情着实说不过去。进宫之后,宫墙高筑,宗亲进入皇宫没那么容易,就算入后宫隆科多最多能见到的是自己的亲姐姐佟佳氏。于情于理,隆科多都和德妃乌雅氏都攀不上。

《步步惊心》四爷与十三爷剧照

野史并非捕风捉影

再来看偷窃诏书、篡改诏书,更是谣言。古代汉字是繁体字,“於”和“十”很明显无法篡改;另外清朝诏书是满文和汉文同时存在的啊,请问满文咋篡改呢?

那么《清朝野史大观》的记载又是怎么得来的呢?那么野史也不是凭空杜撰出来了,大部分野史来源于民间舆论。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康熙又有众多儿子,尤其是太子二度被废之后,太子之位悬空。当时有没有秘密立储之说,康熙一众儿子都三四十的年纪了,能不惦记吗!

《步步惊心》八爷党剧照

天子脚下,升斗小民好歹也有些见识,民间就不好奇吗!皇室总有放出宫的太监宫女吧,各王公大臣家里家眷一大堆吧,总不能不上街吧,所以哪朝哪代还传不出点消息来。但是消息有真有假,有无恶意的,也有故意为之的,这很常见吧。想诋毁一个人,雇点水军来左右舆论,在古代就有了。

二废太子之后暗波涌动

那么又是什么人想要放出这些消息去诋毁雍正帝呢?猜都猜得到,雍正的死敌们。太子二度被废后,争的最厉害的就是四爷党和八爷党。雍正的亲弟弟老十四是八爷党的,康熙晚年器重十四子,让其挂帅出征,支持八爷党的大臣都看得出来啥意思;康熙晚年在政事上多让四子参与,支持四爷的大臣也不是傻子。德妃两个儿子很是威风,而德妃也偏心十四爷。康熙还在位,大臣先站队,但是两队站哪边谁也不敢保证一定赢。

《步步惊心》太子剧照

四爷党与八爷党之争

八爷以八贤王出名,大臣多自然暗地里支持八爷;四爷身边就是只有十三爷相伴,且十三被囚禁于养蜂夹道以后,四爷越发低调,常常参禅悟道,实则转为暗处观察。那么四爷孤身一人至继承大统,这中间要说没手段是个人也不信吧(要不为啥雍正拉拢隆科多呢),最不信的当属八爷党无疑,一群人都没斗过一个雍正,服气才怪。年羹尧为雍正心腹,手握兵权,谣言要传他是首当其冲。

《步步惊心》八贤王剧照

雍正即位之后,立马召回十三爷,待他异于常人,甚至允许其不用改名字,可见十三爷被幽禁离不开八爷党的残害,雍正当然知道这些都是冲他去的。即位之后肯定要清理八爷党,那么希望天下大乱舆论翻转的当然是八爷党了,天下越乱他们才有机会翻身。所以这些负面的小道消息来源于八爷党也不为过吧,当然,古人已成灰,是再无对证了。

雍正政绩

我们再从政绩方面来谈谈,雍正在位期间,勤于政事,政治吏治,加强西南少数民族统治,整改财政等等,确实是一位好皇帝,这是后话。放在今天来说,雍正的兄弟们那也不是省油的灯,雍正不严厉整治,没点狠手段,乾隆又如何坐得稳位子呢?

《步步惊心》四爷剧照

再来看,康熙帝在位时便经常带雍正出巡并且让其处理政事,巡视永定河工地,验收黄河治理情况;康熙帝宠爱德妃,再怎么也离不了对其儿子的喜爱;康熙六十年大庆,雍正奉命祭告祖陵,试卷复查,以及南郊祭天(这是太子才应该干的事)。所以综合来看,雍正却有皇帝之才,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 ,自然知道什么人堪当皇帝大任,立皇四子没毛病啊。娇诏篡位之说,生父之谜之说,大概是政敌不满所传谣言吧,再也难考证了。

小伙伴们,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评论。

编者:词话今史


词话今史


各种野史和电视剧中,都有不少关于康熙年间“九子夺嫡”的故事,最终四阿哥胤禛篡改康熙的遗诏,将“传位十四阿哥”更改为了“传位于四阿哥”,将“十”字添了一横一勾。

雍正皇帝继位,野史传闻甚多。关于雍正的“罪恶”,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有三点最多:(1)矫诏篡位;(2)骨肉相残;(3)不得善终。

其中流传最广的便是雍正矫诏篡位,持这种观念的人认为,康熙晚年本想传位皇十四子胤褆,后来皇四子胤禛则勾结九门提督隆科多将遗诏上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有关雍正矫诏篡位,最早出现在《大义觉迷录》中。

康熙遗诏是用满、汉双语明确地写着:“雍亲王皇四子胤禎,人品宝贵,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很多人认为,雍正夺取了本属于皇十四子的皇位,将“传位十四子”中的“十”字改为“于”字,于是就变成了“传位于四子”。这种说法看似有点道理,实则漏洞百出。事实上,古代人一向都是用繁体字写书,要想将繁体字中的“十”改为“於”,那是不可能的。

即便汉文能修改,那么满文也是无法更改的。因而有人这样说,康熙逝世前已决议把皇位传给雍正。也有人说,假如雍正不是心中有鬼,为何他在康熙驾崩后,马上命人关闭了京城九门,长达六天之久。

雍正还下令,没有他的谕旨,任何人都不得私行皇宫,以至于皇子前来吊唁康熙都不没有进去。事实上,雍正这样做也是被逼无奈,他是为了避免与自己争斗多年的兄弟们趁此发起政变而被逼做出了一系列的防护而已。

无论矫诏的风闻是否是事实,雍正继位后的所作所为,除了大兴文字狱之外,也的确算得上是个称职的皇帝。


公元前


年羹尧(1679年—1726年1月13日),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皇帝临幸妃子,都会有值日的太监记录下来,如果临幸了侍卫的小妾,肯定会有相关官方资料留存。年羹尧之子的说法就更不值一驳了。年羹尧生于康熙十八年,比雍正还小一岁,他怎么能当雍正的爹。之所以有这说法,大概是民间都知道当年雍正一度与年羹尧关系十分亲近,所以野史编造者会有此一番捏造。


伤无雪


这种野史就跟现在很多的网络小说差不多,基本上都是乱编乱造。为什么雍正皇帝这么招人黑,无非是雍正确实是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但雍正帝也有铁腕一面,当初那么多人抢帝为,就位后稳固政权也杀了不少人。再加上雍正帝对贪腐的打汽车力度很大,这西人的亲人后人都恨透了雍正帝。他们联合一西无良书生大肆恶意中伤,所以历史上即便雍正是个好皇帝,却在野史中被各种黑


路漫脚长


雍正的新政把天下读书人得罪完了,让旗人种地,八旗本族得罪完了,士绅一体纳粮,摊丁入亩把地主壕绅得罪光了,火耗归公,手底下官员又得罪的差不多了。得了好处的都是贫民,那些有钱有势的能不狠狠的编排他吗?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雍正等于从整个上流圈子手里挖财富,被黑出翔也算正常


孑孓一世


无稽之谈,咱们来看,

雍正(1678.12.13—1735.10.08)

年羹尧(1679年-1726年)

有比儿子还小的父亲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