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一詩長江行之揚州

東閣梅花嶺上開 | 一城一詩長江行之揚州

❏揚州潤揚大橋夜景。Eddy-Mao攝

長江干流江蘇段,又稱揚子江,西起南京,流經鎮江、揚州、泰州、常州、無錫、蘇州和南通等8個設區市。全長432.5千米,流域面積3.87萬平方公里。江蘇因江而生,依江而興,在長江跳動的脈搏裡,沉澱著絕美的詩詞,流淌著靈動的故事,譜寫著今日的輝煌,讓我們依江而行,聆聽江蘇故事。今天,小編帶您走進位於江蘇省中部,長江北岸,長江與大運河的交匯處的揚州市,通過詩詞來感受這座文化之城的魅力。

01經典東閣梅一株

早春二月,梅花似雪。我們踏歌尋梅,一同尋味梅花詩歌中的揚州文化風流。梅花詩甚多,而揚州梅花堪為重鎮,謂其梅盛詩多,且有“東閣梅”的著名經典,故清人唐建中有“梅花譜牒祖揚州,東閣一株傳千秋”的詩句。


東閣梅花嶺上開 | 一城一詩長江行之揚州

東閣梅有一段故事。事起於唐代大詩人杜甫,他有首《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的詩:

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

此時對雪遙相憶,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愁。

江邊一樹垂垂髮,朝夕催人自白頭。

杜甫用了南朝詩人何遜詠梅的典故。何遜在揚州(即建業,今南京)任職,寫過《詠早梅》的詩:

兔園標物序,驚時最是梅。

銜霜當路發,映雪擬寒開。

枝橫卻月觀,花繞凌風臺。

朝灑長門泣,夕駐臨邛杯。

早知應飄落,故逐上春來!

詩先謂梅花最先感受春天的來臨,冒著春寒怒放;再用擬人手法使用女子典故,刻畫春梅明知早開早謝,還是勇當報春使者的形象。該詩描繪了一幅梅花鬥霜雪圖,將梅實現自我價值的人格精神與詩人奔放的才情有機融合,成為詠梅佳作。詩興發動則致敬前賢,自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凸顯了杜甫的詩學功力和審美品位。


東閣梅花嶺上開 | 一城一詩長江行之揚州

❏傲雪紅梅

北宋詩人晁補之在揚州為官多時,詠梅已曰“揚州應記,東閣逢時”,落實了東閣在揚州的文化記憶。宋人周紫芝在《次韻鄭使君白菊》詩中說鄭使君偏愛菊花,“苦愛白玉姿,臨風嗅芳鮮”,卻冷落了梅花,慨嘆“揚州東閣梅,自此復誰憐”。元代薩都剌《送僉事王君實之淮東》詩云:“使君臘月揚州去,東閣梅開雪壓枝”,明代史鑑吟雲“何遜能詩最有聲,思梅還復到蕪城”,蕪城即揚州也。清代戲劇家孔尚任在揚州多年,遍詠郡城古蹟,其《東閣》詩“官梅月照處,何遜正催科”,還認真註明:“何遜詠梅處,今在府志”。後來,還有人真在揚州官署內建一東閣,閣外植梅,以應詩景。


東閣梅花嶺上開 | 一城一詩長江行之揚州

❏揚州壺園

東閣源於杜甫之詩,東閣梅本當為杜甫東閣、蜀州東閣,卻演變為揚州東閣、何遜東閣。後人將何遜這首詩題標為《揚州法曹梅花盛開》,有意無意地模糊了南朝揚州與盛唐以來揚州的空間差異,將東閣、梅花與何遜、揚州融通一體,宋元以來,東閣梅就成為揚州典故。想來杜甫不會計較,只要大家喜歡、流傳就好。揚州雙東街區的今存晚清壺園,主人姓何,裡面就有“東閣觀梅揚州風月,南塘野草何氏山林”的對聯,大家可以前去觀賞。

東閣梅花嶺上開 | 一城一詩長江行之揚州

❏揚州瓊花觀

道光年間的《紅樓夢灘簧》第三十出《坐月》中,黛玉死而復活,一大段曲辭寫盡黛玉心中的鄉愁:“觸起桃花小塢看紅雨,也曾在楊柳長堤賞綠煙;也曾在觀中著意把瓊花品,也曾在閣東乘興把早梅看;也曾在文選樓斂衽參前哲,也曾在玉鉤斜灑淚吊嬋娟;一時間說不盡家鄉景,到如今把三月煙花一例刪……”。黛玉雖是蘇州原籍,但5歲來到揚州,10來歲到京城賈府,蘇州無甚印象,記憶中盡是揚州諸景:桃花塢、長堤柳、瓊花觀、文選樓、玉鉤斜、東閣梅。

02放眼揚州梅滿園


揚州人沒有辜負何遜、杜甫,雖尊瓊花、芍藥俏領風騷,也很喜愛梅花。宋人曾幾在高郵辦事,遍尋梅花不得,求揚州官員鄧某運送梅花,鄧某於是寄梅,滿足其賞梅心願。元代朱奐彰“乃在淮左竹西最佳處”,“純種寒芳託幽趣”。明末鄭元勳的影園,置“梅澗”一景,澗旁皆大石,“石隙種五色梅,繞閣三面”。清康乾年間,士紳程夢星築筱園,“種梅百本,構亭其中”,並取前賢詩句“幾生修得到梅花”意,命名為“修到亭”。


東閣梅花嶺上開 | 一城一詩長江行之揚州

❏瘦西湖

清代康熙年間大明寺東邊,劉海觀太守初植數十本梅花,後逐步增多,為十畝梅園;至乾隆南巡為極盛,所謂“一自翠華南幸後,環山添種萬株梅”,“堂後堂前渾似雪,暗香疎影散巖阿”,乾隆十分欣賞,命名“小香雪”。今日瘦西湖公園之萬花園有此景點,再現當年風光。

東閣梅花嶺上開 | 一城一詩長江行之揚州

人們喜梅,愛的是“雪裡清香、月下疏枝”,讚的是“冰雪為魂玉在側,了知不是夢梨花”。今日揚州各名園,都有梅花可賞,梅香可嗅。瘦西湖之俆園北側亦有一片臘梅,為冬日賞景必到之處。據說清初“三風太守”吳園茨,揚州家中有株臘梅,好友方文賦詩說“窮冬仍能傲霜雪”,“門徑不許俗人到,氣味自有賢妻同”;無獨有偶,孔尚任在城北傍花村尋梅,詩云:“野老數株梅,不放俗人嗅”。詩句有些雅傲,品位值得點贊,可謂冰心高潔,幽姿脫俗。在《傍花村尋梅記中》說得明白:

“主人愛梅紅,自綠蕚參差種之,花時與竹籬茅屋相映,梅之精神倍出,富貴家不知也。”賞花寫人,贊其志節清高也。


東閣梅花嶺上開 | 一城一詩長江行之揚州

❏瘦西湖梅花

乾隆時期的揚州詩壇上,有著名的韓江雅集。那年秋日,鹽商詩人馬曰琯、馬曰璐兄弟從南京購來名梅十三本,供在他家街南書屋的七峰草亭之陽,招同好共14人賞梅,以《金陵移梅歌》為題,各賦七言賦詩。其厲鶚詩末雲:

“預想他時雪滿眼,彷佛此際香橫苔。不須健步煩杜老,芳心更用狂吟催。”用到了杜甫的典故。陸鍾輝詩云:

月中疏影煙徘徊,瘦無俗骨寒無埃。

一枝待放小春暖,作詩正好催花開。

則是借歌頌梅花瘦寒不俗,詩催花開,表現詩人精神追求。諸人詩成,同人即令開刻印行,這在當時可算是詩壇豪舉。

東閣梅花嶺上開 | 一城一詩長江行之揚州

❏瘦西湖梅花

今天電腦輸進,點擊打印,紙質版問世了。古代刻印,刻工、油墨、紙張,全是銀子支撐。這全仗鹽商詩人二馬兄弟對文化活動的贊助。這14首詩全收在今存《韓江雅集》詩冊的開頭,參與者、學者全祖望序雲:“花之名貴者,皆自愛,故不得賢地主以為依歸,或憔悴而不榮;而不得學士大夫賞玩,亦無以振發其魂魄。今兼而有之,吾為梅慶所遭也。”此話讚譽梅花主人為賢地主、學士,不為溢美。套用全祖望的話,我為揚州慶也。


03遙看梅嶺一書院


揚州更有一座英雄的梅花嶺。明代浚河,在城外積土成丘,遍植梅樹,遂成梅花嶺。


東閣梅花嶺上開 | 一城一詩長江行之揚州

明末,抗清將領史可法孤忠報國,堅守揚州,決不投降,遺願葬於梅花嶺。殉國後,義子收拾史公衣冠於次年葬於梅花嶺畔。乾隆帝下令依墓建祠奉祀,並賦詩“千秋忠跡表維揚”。梅花嶺畔梅花香,梅花的幽香、寒豔、倔強,不正是史可法剛正清白人品,不畏強敵精神,堅貞為國忠魂的寫照嗎?


東閣梅花嶺上開 | 一城一詩長江行之揚州

❏史公祠

後人拜謁史公,揮毫作詩,多於此立意,“留得忠魂埋此土,嶺梅萬古亦馨香”,“嶺上梅花何處落,寒香終護相公墳”,“盡把心香酬閣部,忠魂常為護梅花”,“梅花香到骨”,“貞魂戀嶺梅”,句句境界不俗。梅魂忠魂梅花嶺,成為揚州人的精神豐碑。

梅花嶺雖已不存,史公祠規模俱在,衣冠冢保存完好。祠中有一座微型梅花嶺,山崇花盛。正如郭沫若先生的題詞:“騎鶴樓頭,難忘十日;梅花嶺畔,共仰千秋。”現代作家郁達夫作《史公祠有感》:“三百年來土一邱,史公遺愛滿揚州。二分明月千行淚,並作梅花嶺下秋。”


東閣梅花嶺上開 | 一城一詩長江行之揚州

❏史公祠內梅花嶺

史公遺愛滿揚州,史公祠周邊有史可法路、梅嶺路,建有梅嶺小學、梅嶺中學,表達揚州人民對英雄的崇敬、紀念之意,現在史可法紀念館,也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史可法是重要的揚州文化標記,其愛國精神更是揚州人的傳統。

清代梅花嶺東曾建一座梅花書院,據記載,當年書院“前列三楹為門舍,又三楹為儀門,升階而上為堂,凡五重複道四周,又進為講堂,亦五重,東號舍六十四間,旁立隟宇,為庖廚浴湢之所。”可見規模之大,教學生活設施之全。老師也很牛,大名鼎鼎的桐城派領袖姚鼐曾在書院主講,稱掌院,實即院長。教員除了學者之外,進士出身的現任官員知府、縣令常到書院授課,有學問的鹽政、鹽運使也常來開講座。


東閣梅花嶺上開 | 一城一詩長江行之揚州

❏重建布展的梅花書院

學生分正課、附課、隨課三種身份,類似今日正取、擴招、旁聽。學生不用交學費,還可以拿錢,當時叫膏火銀,讀書當夜以繼日,要花燈油錢。正取生一年三十六兩,擴招生十二兩。三十六兩,比一般百姓勞作一年的收入還多,足以養活一家人。這是保證學生的基本生活條件,使其專心讀書。學習成績優秀者還再給獎學金,月考第一名發一兩,後來還每年評出十名優秀生,增發膏火銀十八兩。書院由前面提及的鹽商詩人馬曰琯創辦,後來改為官辦,由兩淮鹽務衙門撥付經費,所以才有這樣的手筆。


東閣梅花嶺上開 | 一城一詩長江行之揚州

學習條件優裕,老師學養豐厚,學生也很給力。最典型的就是,嘉慶十四年(1809),兩淮鹽政阿克當阿給考生髮放路費進京參加會試,梅花書院有四人中選,狀元被書院考生洪瑩奪得。從梅花書院走出來的許多人,都成為文史領域的傑出人才。大詩人趙翼曾寫詩給執教梅花書院的吳並山:

講堂處處字籠紗,及接光儀鬢未華。

佳選共翻新棗板,高吟恰傍古梅花。

座前請業多登第,海內論文幾作家。

畫一規條惟謹守,還思問字附侯芭。

教師是海內大家,字字珠璣,教學嚴謹,學生刻苦,請業問學,人才輩出,梅花書院確是中國書院教育的精彩華章;也是揚州重文教、育人才的生動寫照。


東閣梅花嶺上開 | 一城一詩長江行之揚州

❏梅花書院舊址西部

近三百年間,梅花書院地址兩遷,自清末遷到現址廣陵路,一直作為現代學校培養人才,也有過新輝煌,即新中國成立後的揚州師範附屬小學階段,校園如花園,師資雄厚,並實驗五年制,一直是小教界的翹楚。筆者當年就讀於此,疏枝花影,數重書樓,東側長廊,依稀在目。如今,書院舊址西部清代建築部分,已修復為中國書院博物館,對外開放。東部現為廣陵小學,我想,索性改名為梅花書院小學也極好,一則彰明文教傳承,二則激勵學生,梅花香自苦寒來!


- END -


東閣梅花嶺上開 | 一城一詩長江行之揚州

個人簡介:明光,文學碩士,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現任揚州大學廣陵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古代文學、古代戲劇和揚州地方文化研究,出版專著《揚州戲劇文化史論》、《清代揚州鹽商的詩酒風流》;與人合著《揚州典故與成語》等,參加《江蘇省地方文化史(揚州卷)》的編寫工作。近年在《揚州日報》之“詩風詞境”、“方言尋味”欄目,發表20多篇文章,解讀揚州詩詞、方言的文化意蘊。現為揚州市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長按下圖二維碼,閱讀最新“方誌江蘇”文章

東閣梅花嶺上開 | 一城一詩長江行之揚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