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中日雙方的單兵彈藥攜帶量究竟是多少

現在的抗日神劇中,雙方軍隊的單兵裝備幾乎可以用“五花八門”來形容,子彈打起來也是沒完沒了,那麼在真實的抗戰史上,士兵在作戰中會到底會攜帶多少彈藥呢?就中國軍隊而言,如果不是經常吃敗仗被繳獲過多,其實彈藥還是基本夠用的。抗戰期間重慶政府自產子彈接近11億發,進口蘇聯、德國、比利時、捷克和英國的總量也達到3億發,美國參戰後又提供了近7億發,總數量可達20億發左右。

抗戰時期中日雙方的單兵彈藥攜帶量究竟是多少

比如1938年臺兒莊戰役期間,負責守城的第2集團軍池峰城師,就在莊內發現了海軍陸戰隊的一個彈藥倉庫,內有子彈20萬發和8000顆手榴彈,這些彈藥在與日寇進行巷戰起發揮了很大作用。軍事委員會也將成車皮的彈藥送到運河對岸,等到徐州會戰最終失利時,湯恩伯軍團自己補充完畢後,送給地方武裝10餘萬發子彈,還埋藏起來10萬發。

不過子彈充足是一回事,步兵攜帶量還需要考慮單兵負重問題,機動基本靠走的中國軍隊還要揹負武器、裝備、乾糧等等,不可能一次性攜帶的太多,二戰德軍步槍兵只帶60發,那是人家後勤跟的上。例如1940年5月的“棗宜會戰”中,張自忠將軍率第38師114團東渡襄河趕赴戰場,行軍途中詢問該團三營長欒升堂(名字很霸氣有木有),第一個問題是,全營參戰人員有多少?欒營長回答說共有695人跟隨行動。第二個問題是:“共攜帶彈藥數目是多少”,作為常年帶兵打仗之人,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心還是很細的。

抗戰時期中日雙方的單兵彈藥攜帶量究竟是多少

德械師子彈盒

欒營長胸有成竹表示彈藥充足:“步兵每人攜帶子彈200發,手榴彈4枚,輕機槍每挺帶彈2000發,重機槍每挺帶彈8000發,迫擊炮每門帶彈150發”。作為第五戰區的主力部隊,可以看出第38師的步兵營無論是兵力還是彈藥補給,都是比較到位的,國軍的帆布子彈袋源於民國早期,塞滿了能裝120發子彈。正是在這次渡河之後集團軍司令部遭日軍包圍,張將軍壯烈殉國。

武漢會戰期間,日軍第106師團奉命輕裝向德安方向進行穿插時,不僅將所有重武器的挽馬改成馱馬,師團長松浦淳六郎下令每個步兵必須帶足200發子彈。日軍的皮製子彈盒的“前盒”可裝30發子彈,兩個前盒就是60發,而“後盒”裝滿是60發,總計可攜帶120子彈,那麼每個鬼子兵還需要在“九九式揹包”裡再帶上80發子彈。

抗戰時期中日雙方的單兵彈藥攜帶量究竟是多少

日軍子彈盒

松浦師團在萬家嶺被中國軍隊合圍後,所攜彈藥很快就消耗殆盡,不過日軍可以依靠空投彈藥維持基本作戰,但配給已不充足,尤其是炮彈數量更少,在輕武器對射中抗日軍隊並不吃虧,這也是第106師團在萬家嶺戰役中被打的非常狼狽的重要原因之一,糧彈兩缺。

從這兩個戰例可以得出結論,抗戰時期中日軍隊的單兵彈藥標準攜帶量為120發,如有重大作戰任務一般會增加到200發,當然中國軍隊主要指的是中央軍、各戰區精銳等部隊。日軍士兵掛滿三個彈盒、中國士兵裝滿子彈袋都是這個標準量,少量德械師士兵也配有子彈盒,則輕裝兩盒60發、重裝四盒120發,上下差別不大。

抗戰時期中日雙方的單兵彈藥攜帶量究竟是多少

八路軍戰士

八路軍和新四軍則要困難的多,一方面是重慶政府根本不給正常撥付,經常藉故拖延甚至不發;一方面是自己的兵工廠產量有限且子彈質量不過關,一般來說,單兵能配備20發子彈的就算是主力部隊的老兵了,新戰士和地方武裝甚至只有幾發子彈,所以在作戰中特別珍惜,“三槍八路”就是因此而得名。《亮劍》王喜奎怎麼說來著:“要是子彈管夠,我能放倒它100個鬼子”。

抗戰時期中日雙方的單兵彈藥攜帶量究竟是多少

國軍戰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