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THS VS 通用AHS VS本田i-MMD,三大混动系统有何异同?

两田和通用引领了当代混动汽车,他们最早采用了先进的混联式混动系统。很多人想搞明白,这三大系统各有什么不同,今天就来讲一讲。

丰田和通用混动系统的核心机构,都是行星齿轮组,它的主体由齿圈,行星架,太阳轮构成。

丰田THS VS 通用AHS VS本田i-MMD,三大混动系统有何异同?


丰田THS VS 通用AHS VS本田i-MMD,三大混动系统有何异同?

有了行星齿轮组,系统可以实现功率分流。这是混动系统节能的重要理论之一。

当引擎输入的机械功率经过行星齿轮组,会分流成两部分:一部分功率走机械路径直接传至车轮,一部分功率走机电路径,通过与齿轮连接的发电机转化为电功率,再传递给电动机进行输出。这就是功率分流。

“分流”本身并不高效。因为此时,引擎输出的功率,有一部分进入了机电路径,能量经历了二次转换,就不如“机械路径”直接。电功率分流越多,传动效率就越低。也因此,由于增加了能量存储和释放的过程,“引擎为电池充电,需要时再放电”的策略更加低效。被迫使用机电路径时,最好是引擎通过发电机直接为电动机供电。

但传动效率只是决定燃油经济性的因素之一,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引擎热效率。低热效率的机械传动,有时不如“高热效率超量输出,再回收利用”的机电传动来得高效,这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策略。也正是功率分流存在的意义。

当引擎输入功率>输出端输出功率,引擎通过电机分流,将这部分功率存储在电池中

当引擎输入功率<输出端输出功率,电池放电,补足功率

这样一来,可以保证引擎工作总是经济的,但以上工况涉及电池充放电,并不是最佳模式。更经济的工况是电池不参与工作,系统只有引擎一个输入端。

分流有什么弊端?

同样一组或几组行星齿轮组,电机所处位置不同,其分流特性存在差异。目前以行星齿轮组作为中心耦合机构的混动系统,依据电机所处位置,有三种基础的分流方式。

如果把引擎和系统输出端的位置,设为A和B,引擎位于A,输出端位于B。两个电机中的一个,位于A点,就是输出分流型;位于B点,就是输入分流型;如果两个电机既不在A也不在B,就是复合分流型

丰田THS VS 通用AHS VS本田i-MMD,三大混动系统有何异同?

由于系统分流特性,两个电机之间会出现一种特别的功率循环现象:

正常情况下,引擎功率走两条路线,一部分走机械路径,一部分走机电路径,最终都以机械功率汇流到输出端,再传至车轮,此时机电路径的流向,与机械路径输出方向相同。

但要注意,虽然两个电机分工不同,但同为电机,它们都既可以放电,也可以发电,随着齿轮组传动比的变化,在特定工况下,它们的“身份”会发生互换,主司驱动的电动机开始发电,机电路径流向逆转了。

当分流方向与输出方向相反,引擎部分功率就被转化为电功率,在两个电机之间无限循环。如果车轮是食客,行星齿轮组是送菜的转盘,功率就是转盘上的菜,食客眼看饭菜在面前转了一圈又一圈,有些菜却被盖住了吃不上,这就是功率循环。

功率循环一旦发生,引擎输入功率会远远大于输出端输出功率,增加额外损耗,传动效率就会骤降。

如何避免功率循环?因为电池的辅助不会改变齿轮组的分流特性,接下来就以“电池功率为零”作前提,来看特定工况下三种分流方式如何取长补短。

首先记住一个特征,当发电机转速为零,此时没有功率分流,引擎功率全走机械路径,传动效率最高,我们把这种工况称之为系统的机械点。

输出分流型:看下图,2号电机→太阳轮;引擎+1号电机→齿圈;行星架为输出端。

有一个电机与引擎位置相同,因此是输出分流型。

系统传动比=引擎转速/输出端转速,则

当系统达到机械点时,2号电机(太阳轮 )转速为零,此时没有电功率分流,1号电机(齿圈)空转,引擎输入功率+输出端输出功率=0。

丰田THS VS 通用AHS VS本田i-MMD,三大混动系统有何异同?

现在引擎转速不变,我们把输出端转速相对引擎转速“降低”,于是系统传动比>机械点传动比,根据“杠杆法则”,2号电机转速也会“降低”

丰田THS VS 通用AHS VS本田i-MMD,三大混动系统有何异同?

根据力学平衡原理,齿轮之间作用力方向相反,扭矩方向也就相反,于是太阳轮扭矩与行星架相反,与齿圈相同。

太阳轮2号电机自身转速与扭矩方向相反,功率为负,这就是发电。此刻它的“身份”是发电机。

现在引擎部分机械功率→行星架(输出端分流)→2号电机→电功率

电功率只能在电机和电池之间传递,此时电池不参与工作,于是

引擎部分机械功率→行星架(分流)→2号电机→电功率→1号电机→机械功率→行星架(再次分流)→2号电机,形成功率循环。

可以看到,系统传动比>机械点传动比时,传动比越高,电功率分流比例越高,功率循环也越严重。

丰田THS VS 通用AHS VS本田i-MMD,三大混动系统有何异同?

也就是说,只要

在输出端分流,分流方向一定与输出方向相反,功率循环就出现了

输出分流型耦合机构的系统传动比与传动效率的关系,是类似这样的:

丰田THS VS 通用AHS VS本田i-MMD,三大混动系统有何异同?

总的说来,当系统传动比

当系统传动比>机械点传动比时,传动比越高,电功率分流比例越高,功率循环也越严重,传动效率开始骤降。

这就是个问题。

系统处于高传动比时,大都在起步和中低速行驶,这是车辆市区通勤的主要工况。如何处理这种低效传动?

丰田THS VS 通用AHS VS本田i-MMD,三大混动系统有何异同?

通用初代Volt就采用输出分流式布局,除了设置恰当的传动比范围和电机类型等基础操作,它还在发电机与齿圈之间引入离合器C2,当它断开时,引擎与车轮之间只剩下机电路径,系统变为串联布局,这样就能避开高传动比工况下的功率循环。

但C2断开时,齿圈没了限制,整个齿轮组就会空转,无法输出动力,为此还需再引入一个制动离合器C1,在C2断开时固定齿圈,方便电动机高扭矩输出。

通用还把车辆做成插电版,让它在中、低速工况尽可能使用初始和回收电量进行纯电行驶,中、高速使用混动模式,这样弥补了燃油经济性的不足,又提升了动力性能。但亏电之后,弱点就浮现出来。​

输入分流型:看下图,1号电机→太阳轮,引擎→行星架,2号电机→齿圈(输出端),有一个电机位于输出端,因此是输入分流型。丰田普锐斯就是如此布局。

当i=λ时,1号电机(太阳轮)转速=0,2号电机空转,引擎功率(行星架)+ 输出端功率(齿圈)=0

丰田THS VS 通用AHS VS本田i-MMD,三大混动系统有何异同?

维持引擎转速不变,升高2号电机转速,1号电机转速随之降低,后者转速与扭矩方向相同,在放电,此时2号电机发电,因此引擎功率在输出端分流,分流方向与输出方向相反,形成功率循环。

丰田THS VS 通用AHS VS本田i-MMD,三大混动系统有何异同?


丰田THS VS 通用AHS VS本田i-MMD,三大混动系统有何异同?

看下图可知传动比与效率的关系,相比输出分流式,该布局在低速高传动比时,传动效率很高,但在高速低传动比时,由于存在功率循环,相比低速时燃油经济性下降。

丰田THS VS 通用AHS VS本田i-MMD,三大混动系统有何异同?

丰田THS采用输入分流式布局,工程师通过将机械点设定在平均车速附近,来尽量避免高速工况下的功率循环。虽然超高速行驶的燃油经济性仍受影响,但可以看到这样的布局无需引入离合器,就可以实现大部分工况的高效传动,不仅结构简单,成本也更低廉。

作为对比,通用初代Volt混动系统采用输出分流型布局。这样不仅电池更大,还添加了两组离合器,结构更复杂,成本也更高,燃油经济性却不及丰田。

通用第二代Voltec混动系统对此做了改进,采用复合分流型布局,在理论上能够实现更高传动效率,动力性能也更强。但复杂的结构意味着控制策略的设计难度增大,想要面面俱到不是那么容易,较高的制造成本也降低了它的竞争力。实际其油耗表现依然不如丰田THS,EPA测试的美版卡罗拉混动百公里油耗要比通用二代Volt低1升左右。

丰田THS VS 通用AHS VS本田i-MMD,三大混动系统有何异同?


丰田THS VS 通用AHS VS本田i-MMD,三大混动系统有何异同?

丰田THS与本田i-MMD有何不同?

混动系统有多个动力源,引擎和电机的输出都存在延迟,如何做好它们之间的匹配和衔接,让动力输出平顺又经济,就是个问题。丰田利用行星齿轮组把三个动力源绑在一起,这个难题就简化了许多,电机和引擎通过齿轮组即可实现实时精准联动。

在这一点上,就看出本田工程师有多么悍。

它的i-MMD混动系统,引擎和两个电机之间是普通的串联布局,这是机电路径。在引擎和车轮之间,还有一条机械路径,引擎通过一套离合器,可以在高效区间绕开电机,直驱车轮。为了避开丰田专利,它连行星齿轮组都不用,结构简单到没法再简,硬是通过算法,把引擎与电机之间的衔接配合做到平顺,在行驶过程中几乎察觉不到引擎的切入和切出。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结构设计和控制逻辑也更简洁高效。

丰田THS VS 通用AHS VS本田i-MMD,三大混动系统有何异同?

丰田THS系统在纯电行驶时引擎是关闭的(行星架固定),此时发电机反向空转,根据齿比,发电机的转速是电动机的2.6倍。所以发电机的转速会更早到达极限(初代极限是6500转/分钟)。当发电机转速接近极限时,引擎就必须介入,以平抑发电机转速。

二代普锐斯,纯电极速是67km/h。再提速,就需要引擎介入。而本田i-MMD系统,两个电机之间没有机械连接,转速互不影响,纯电时速可以超过130km/h。

丰田THS这样的特性还产生连锁反应,就是部分工况下的加速延迟

比如当纯电时速达到67km/h,此时发电机反向空转达到转速极限,而此时若急加速,需要引擎介入,启动引擎需要发电机正向转动,转速落差接近10000转,会带来明显加速延迟。

而且引擎与电动机之间装配过于紧密,当引擎介入时会对电动机造成扰动,由此造成的顿挫感,有时会过于明显。这都是i-MMD系统没有的问题。

眼看对手追赶上来,丰田也不敢懈怠。

下一代THS II P610就将变速驱动桥改为平行轴布局,电动机从原来的行星齿轮组中独立出来,通过一套减速齿轮与原行星齿轮组的齿圈相连,两个电机之间的转速落差就不大了。搭载最新版THS系统的雅力士,纯电时速超过130km/h,能够最大限度利用回收的动能,也为以后推广插电打好基础。

但丰田的母胎缺陷仍然在,由于采用行星齿轮组,引擎和两个电机始终是联动的。纯电模式下,电动机只要转动,发电机必然反向空转;而系统达到机械点时,引擎直驱车轮,必然带动电动机正向空转。这都会增加不必要的损耗。本田iMMD系统无论是高速还是低速,都没有这些顾虑。

当然,全球热效率最高的混动引擎还是丰田的Dynamic Force系列2.5L发动机,无论是燃油经济性,质量可靠性,还是成本控制,丰田都是久经考验了。但从两套系统的实际性能表现来看,已经差异不大。

这场你追我赶的军备竞赛,看着挺辛苦。不过对我们消费者来说,坐看神仙斗法,是名副其实的一场福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