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代有些專家會質疑諸葛亮的能力?

yc1688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歷史對諸葛亮的真實寫照,提到諸葛亮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他傾其畢生所學為劉備打下的一片江山。隆中對的提出幫助劉備在眾多群雄中脫穎而出,成為三國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今天我們有很多專家質疑諸葛亮其實並不是質疑他的能力,而是質疑他的真實水平和演義杜撰出的水平之間的差距。

筆者先來剖析諸葛亮軍事方面的才能,就拿赤壁之戰來說,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與周瑜一併商議如何破曹操,最終決議用火攻的事情,大部分是子虛烏有或者是演義中杜撰的,歷史上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並沒有那麼出眾。

赤壁之戰應該主要歸功於魯肅與周瑜,是魯肅說服吳主孫權戰,而周瑜是統戰者。周瑜的帶兵作戰能力在現在看來要比諸葛亮強一些,在赤壁大戰中諸葛亮的角色只是相當於一個簡簡單單的盟軍謀士,並沒有向三國演義中那樣的傳神。諸葛亮在這時候真正的作用應該就是妥善維護好了劉備與孫權之間的關係,這對後來的借荊州和孫劉聯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接著來說一下北伐時期的事情,北伐本身就很充分的體現了諸葛亮的“狂妄自大”以及“不識時務”。北伐之時蜀國已經國庫空虛,兵力並沒有向出師表中寫的那樣好。南方確實定了,但是兵甲怎麼能足?這難道不是欺君罔上嗎?諸葛亮在大殿之上講:老臣已經五十有二,陛下能等老臣還能等多久?諸葛亮認為以自己的才能帶領這些兵甲足以收拾曹魏,但沒有想到的是臥龍在前,司馬在後。猶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但北伐也是有他的必要性的,當時三分天下,益州物產最少。如果和平發展幾十年,到最後蜀漢真的連浪花都翻不起來。這時只能趁著諸葛亮還在,孫劉聯盟還看得過去的時候,努力拼一拼。

用人方面,《三國志·蜀書·馬良傳》記載: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當時馬謖是諸葛亮眼裡的紅人,對於劉備的建議諸葛亮也沒放在心上。最終街亭兵敗揮淚斬馬謖之時才想到當初先主告誡過自己不能重用此人,可以看出諸葛亮在這識人方面也算不上頂尖。

諸葛亮對權利的渴望現在也被一些人詬病,劉備死後並不是只留下諸葛亮一位託孤忠臣,還有李嚴。幾年之後李嚴甚至只剩掛了一個名字了,真正的實權全部在諸葛亮手裡。

說是對諸葛亮的“質疑”,但可不全是貶低。對諸葛亮能力的肯定從軍事領域逐步向經濟民生領域轉變,之前人們往往會忽視諸葛亮在經濟建設方面的成就。諸葛亮在蜀地包括漢中,發展了很多因地制宜的政策。在政治、經濟、文學、書法、繪畫、音樂等很多領域諸葛亮都做出過貢獻。

綜上所述,現在對諸葛亮的研究和“周邊”層出不窮,但我們始終要區分演義和正史的區別。在平時的談論和分析時,沒必要區分太細,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才是關鍵。一旦遇到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們就要儘可能的客觀,公正。


鄧海春


不是質疑,羅貫中的演義本身就是突出和美化劉備的蜀漢集團,而突出和美化的結果就是將屬於別人的功勞和戰績強壓在某一個人的身上,從諸葛亮說起,赤壁之戰,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氣死周瑜,華容道,舌戰群儒,空城計等等這些演義中經典之戰哪一個和諸葛亮本身有關係?拋開這些,諸葛亮還有什麼東西拿的出手?再看劉備死後,兩大託孤大臣,一個李嚴,主管軍事,相當於現在的軍委主席,諸葛亮主內政,相當於國務院總理,可諸葛亮做了什麼事,利用叛亂,阻撓李嚴平叛,然後以平叛不利,暫時拿了李嚴的兵權,等叛亂平定之後,找各種藉口理由緊抓兵權,最後將李嚴調離朝廷核心圈,緊接著開始著手北伐,從此以後,一敗塗地,動搖了蜀漢的根基。再說關羽,和諸葛亮一樣,被羅貫中無限誇大的一位,除了顏良是其斬殺之外,華雄,文丑與之毫無關係,沒有過五關斬六將,沒有刮骨療傷,沒有華容道放曹操,沒有張遼勸降投靠曹操,是自己主動投降曹操,水淹七軍也是胡扯,天災的事情也強行給了關羽,為了突出關羽,更是直接黑了我們的張飛張三弟


用戶52157040082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被質疑的不只是諸葛亮,三國演義中的很多人物都在當下被越來越多的人質疑。

我個人比較贊同這種質疑的態度,畢竟《三國演義》只是一部演義小說,不能代表正史。

質疑正是代表了嚴謹,說明國人逐漸不滿足於戲劇的修飾,轉而追求歷史的真相。



關於諸葛亮,無月也來說幾點:

劉備並沒有三顧茅廬

是的,劉備沒有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的橋段,是羅先生為了表現玄德公禮賢下士,而另外加上去的。

劉備可能去過諸葛亮家裡好幾次,但不是為了拉諸葛亮入夥,就是聊聊天喝喝茶而已。劉備在荊州的時候到處竄門,很正常的。



那麼諸葛亮是怎麼到劉備陣營的呢?

主動應聘的。

就是如此,孔明先生自己跑到劉備那裡,求了一份職務。

什麼職務?

整天與算盤打交道的財務官員,對,孔明先生最早在劉備那裡是一名會計。

這再一次證明了會計是個有前途的職業,就不說現在多少大企業的CEO是會計出身了。



事實上,諸葛家三兄弟分居三國任職,其實也是有其內中打算的。這個家族也確實不簡單,除了諸葛亮,後來的諸葛恪,也是東吳一權臣。

而中國一直到宋代,才結束門閥世族壟斷政治的局面,在這之前,能進入官場參與政治的除去開國一代,都有背景。


赤壁不關大戰諸葛亮的事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為了赤壁大戰,隻身入東吳,草船借箭、借東風忙的不亦樂乎。

感覺沒有諸葛亮,東吳是要完蛋的。

其實不然,赤壁大戰沒有諸葛亮什麼事,諸葛亮那時候還只是個小官員,成天撥弄撥弄算盤,輪不上他說話。

赤壁大戰誰的功勞最大?

答案是周瑜。

其實諸葛亮的形象有不少是借鑑的周瑜。

蘇軾在赤壁懷古裡形容周瑜“羽扇綸巾”,而這是後來諸葛亮的形象。

至於諸葛亮,蘇軾在文中一個字也沒提,因為本來就沒諸葛亮什麼事。


諸葛亮是個權臣

沒錯,諸葛亮就是一個權臣。

諸葛亮並不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去的,自然也不是一開始就以軍師身份佔據著蜀漢總參謀長兼國防部長的位置。

諸葛亮是怎麼上去的,通過政治鬥爭一步步爬上去的。

這就是真相。

蜀漢內部權力鬥爭一直很激烈,包括關羽的死,那也是劉備借刀殺人,此處暫不細說。

儘管有很多不同於《三國演義》的內容,但仍然可以肯定的是,諸葛亮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這點毋庸置疑。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質疑諸葛亮的能力分幾種情況。

第一種:專家的專業不是歷史領域的,研究不深入,都是拿來主義,甚至有些譁眾取寵。這類人有很典型的代表性,說的乍一聽十分有道理,讓人無可反駁,而且有理有據,引經據典。但是如果你瞭解深入一點就會發現,摘取史料選擇性忽視;論證問題先入為主,從結果找證據;評論人物和事件主觀性很強,即便是史書明確記載的也會給你玩出一番花樣,解釋的與眾不同,每每與主流觀點相反。但就是其巨大的爭議性,帶動了流量,成為了話題,自然也就出名了。

第二種:是本領域的專家,這裡又需要細分為兩種。第一種,就是專業性水平夠高,但故意譁眾取寵,與第一種類似。第二種要好些,這類專家雖說也質疑諸葛亮的能力,但是是根據史料提出的,雖說看起來有譁眾取寵之嫌,但結論大多是根據史料來的,只不過由於個人主觀看法的原因,與主流觀點相反。歷史上質疑諸葛亮能力的不乏其人,典型的代表就是北魏的崔浩,評價諸葛亮時用了“志大才疏”四個字,對諸葛亮不屑一顧。但是究其本人,卻為人正直,寫史時因寫太多拓拔氏醜事而被滅三族,其本人能力也深得魏武帝喜愛,你能說他是故意譁眾取寵嗎?很明顯崔浩不屬於此類。

第三種:是屬於兩不沾的人,這是大多數。即本身不是專家,只是歷史愛好者,這其中包含大多數的人。然而這不妨礙他們可以做出相對客觀的評價。他們一樣可以看史書,雖說專業性可能欠缺,但卻是傳播歷史人物好與壞的決定性力量。畢竟廣大的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推動者,諸葛亮被推崇甚至被神話不也是始於廣大蜀中人民的祭祀嗎?同時這類群體分歧也最為激烈,對諸葛亮能力評價也是兩極分化,明顯比上兩種更突出。至於諸葛亮能力如何,我想他老人家也不在意吧!畢竟諸葛亮胸懷大志,他在意的是三顧之恩、託孤之重與漢室興亡。其他的都微不足道了!






嶽宗恆岱


不僅僅是“有些專家”在質疑諸葛亮,就我這樣的一介小民也同樣質疑這個神棍,《三國演義》把諸葛亮塑造成為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兵書戰策無所不知,奇門遁甲無所不曉”的神棍,刻意弱化所有的人,來襯托諸葛亮“高大全”的形象,把劉備描繪成為一個只知道哭天抹淚,遇到事情只知道垂淚詢問“軍師,計將安出”的草包,把魯肅描繪成為一個專門被諸葛亮忽悠的笨蛋,把周瑜描繪成為一個氣量狹小的小人,而《三國演義》中關於諸葛亮的事蹟描述,基本上除了名字是真的,其他都是虛構的,“火燒博望”“火燒新野”“舌戰群儒”,“智激孫權”“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借東風”,“智算華容道”,“三氣周瑜”“七擒孟獲”“空城計”等等,沒有一個是真的,全部是羅貫中虛構出來的。

世人一直都把諸葛亮當成劉備的大救星,當成劉備集團的指路明燈,特別是把諸葛亮那個所謂的《隆中對》當成震爍古今的建國大綱,實際上當時天下大勢已經基本定形,曹操擊敗了袁氏兄弟,統一了北方,放眼天下除了江東孫權,荊州劉表,益州劉璋,漢中張魯,西涼馬超之外,已經盡數歸屬曹操,劉備要想有所作為,千里迢迢去跟馬超爭奪西涼肯定是不現實的,唯一能夠打主意的只有荊益二州,這些劉備心裡都是清清楚楚,而且早在諸葛亮拿出那個《隆中對》之前七年,魯肅就為規劃了“漢室不可興,曹操不可卒除,為今之計唯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恤,取荊州全據長江”的著名戰略規劃的“榻上策”,魯肅提出這個戰略規劃的時候,諸葛亮還揹著書包到處求人批改作業呢,他的所謂《隆中對》不過是剽竊了魯肅的戰略思想而已。並不是他自己的原創,也沒有達到經天緯地,曠古絕今的程度。

在諸葛亮27歲之前,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名氣,也沒有什麼“臥龍”這樣的綽號,否則,以他跟劉表的親戚關係,不可能連一個芝麻綠豆的小官都混不上,當時在荊州比較有名氣的士人是蒯越,韓嵩,傅巽,伊尹,龐統,劉巴等人,諸葛亮還是一個不入流的知識分子,靠著跟黃氏家族的聯姻,才有機會躋身於荊州士族圈,劉備之所以駐紮在荊州七年時間才知道有個諸葛亮,足以說明諸葛亮並不是什麼大名鼎鼎的“臥龍”,劉備之所以邀請諸葛亮加入,並不是因為他的那個紙上談兵的《隆中對》而是由於看中了諸葛亮在荊州士族圈的人脈關係,在這方面,諸葛亮也確實不負重望,在他的積極斡旋之下,劉備得到了很多荊州在野士族的支持,獲得了錢糧方面的支持和清查浮戶擴充軍隊,成為荊州的三股勢力之一,並且有了日後跟孫權聯盟的資本,這是諸葛亮對劉備至關重要的貢獻。而不是什麼“呼風喚雨”“神鬼莫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兵書戰策無所不知,奇門遁甲無所不曉”的神棍。特別是在軍事上,諸葛亮可以說是沒有任何建樹,劉備自己就是久經戰陣的宿將,他的軍事經營和技能遠勝於諸葛亮,而且還有龐統和法正這樣的軍事參謀,所以,終劉備一生,都沒有讓諸葛亮染指軍隊,一直都把他侷限於內政後勤方面。

實事求是的看,如果剔除羅貫中加在諸葛亮身上的神棍光環,他的一生對於蜀漢政權還是有重大貢獻的,主要體現在三個時期。

一,荊州時期,協助劉備融入荊州士族圈,徵兵徵糧,擴充軍隊,完成了實力的積累。

二,益州時期,鎮守後方,足兵足食,制定法律,協助劉備籌建蜀漢政權。

三,劉禪時代,主持蜀漢政權,解決了夷陵之戰以蜀漢政權的內憂外困,穩定了蜀漢的局勢。這才是真實的諸葛亮。人們質疑的主要是羅貫中替他吹噓的軍事能力,和他在劉備時代的政治地位,我一直認為評價一個人應該實事求是,不應該無限的進行神話,諸葛亮一個從來沒有出過門的農村知識分子,在當時的信息傳播條件下,根本就不可能對全國各地的山川地理以及各派軍閥勢力瞭如指掌,而從來沒有過軍旅生涯的諸葛亮也不可能與生俱來的就具備戰無不勝的軍事技能,陳壽在《三國志》中對於諸葛亮的能力已經有了很公正的評價,他認為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他評價諸葛亮治理蜀國“撫百姓,約官制,示儀軌,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違法犯禁者雖親必罰”,這樣的諸葛亮已經足夠名垂青史了,再過分的吹捧渲染他的軍事才能就過分了,就難免會讓人質疑他了。


狼的影子716


質疑諸葛亮的能力,這說明了一種覺醒。

國人多年來對歷史人物的形象,侷限於課本、戲劇、小說還有電視劇、電影。

如今,獨立思考的人,開始去通過研究史料,通過對比分析,去還原歷史人物的真實面貌。

諸葛亮,是被國人神化的人物,比較引人矚目。自然也成了研究的對象。

理性地思考,就是一種覺醒。不被神化的光環所迷惑,不被演義所洗腦,這是一種好的現象。

對諸葛亮的質疑,主要是對其軍事才能的質疑。

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諸葛亮:“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綜合起來看,主要質疑就是:放著險固的地理條件,不去據險堅守,而不顧蜀國國力,窮兵黷武,五次北伐無功而返,直接導致了蜀國的衰敗和滅亡。

其實,這種質疑很正常,反應了人們的意思覺醒,不再願意被愚弄。

同樣被質疑的,就是英雄劉備,對他的動機和人品的懷疑。還有就是關羽等人。

這些質疑很正常,只要是理性的去還原歷史真相,就應該去支持。

真理不辯不明,百家爭鳴的現象,是文化繁榮的標誌。

相反,如果只有一種聲音,輿論被掌控,那麼就是一種愚民的方式。通過打壓不同的聲音,不同的言論,而去讓世人強行接受,這是思想控制,是洗腦。

阿呆認為,盲目地崇拜,是愚昧的表現。

阿呆認為,有質疑的聲音,是一種好現象。是獨立思考,是理性思考的覺醒。


阿呆夢話


人們第一次知道諸葛亮“神”,是知道了他的《隆中對》,這個人在深山老林裡,他並沒有接觸過外界,可他文中寫出了現在天底下發生了什麼事情,一這樣大家就都知道了諸葛亮此人的預知能力很強,屬實不容易啊。但是我們後人的學家,並不覺得諸葛亮的想法有什麼特別之處,東漢末年三分天下,蜀國的劉備實力是最弱的一個,劉備最先佔據了荊州這塊要地然後入了四川,後來佔據了益州,這樣一來他終於可以和曹操、孫權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這一點,只要是在三國時期的將領都知道,所以諸葛亮的想法不足為奇。

而且最要命的是,就是因為諸葛亮所寫的《隆中對》,導致了劉備被困在四川。而且專家表明了一個觀點——歷史上任何佔據四川的人都是沒有能力可以佔據荊州的,諸葛亮當時還想一同佔據兩個地盤簡直是痴心妄想、狂妄自大,這兩點最為致命。接下來我們在講一下《三國志》之中的諸葛亮,《三國志》中寫諸葛亮出山後並沒有官職做。諸葛亮真正有官做的時候是在赤壁之戰過後,劉備看見了他的智慧與謀略,但是劉備只封他為軍師中郎將。而且在赤壁之戰過了十幾年後,諸葛亮並沒有在帶兵打過一場仗。這十幾年,他從蜀國的最底層幹起,慢慢的擔任了蜀國丞相一職。

《三國志》中根本沒有記載草船借箭、火燒新野、空城計,這隻能說明一點《三國演義》中把諸葛亮給神化了。草船借箭是孫權覺得夜晚實在是無聊,坐船去偷窺一下曹軍,曹軍發現了孫權,把箭全部射在了船上。而火燒曹營戰船則是五虎上將黃蓋的功勞。司馬懿為什麼不和諸葛亮正面交鋒呢?小編給大家解釋一下,司馬懿並不是怕諸葛亮,而是司馬懿在魏國掌握的太多了,他早就知道曹操要殺了自己,這樣一直跟蜀國拖著,曹操在沒有滅了吳國以前是不敢碰司馬懿的,曹操知道如果司馬懿死了,那魏國上上下下沒有一個人能和諸葛亮抗衡。所以他才不和諸葛亮正面交鋒,“死諸葛嚇退活司馬”,這種傳言簡直就是不能信的。

諸葛亮領兵打仗的能力並不是很好,最鮮明的一個例子就是諸葛亮北伐之時,率領了十幾萬大軍打了十天都沒能攻打下魏國的一個小地盤,諸葛亮只能帶著兵回家了,最尷尬的事是這座小城只有一千個兵。除此之外,諸葛亮連續六次出祁山,結果都以失敗告終,這樣一來就可以看出他的軍事才能。小編認為《三國演義》把諸葛亮寫的太神了,太過於誇大,羅貫中把一個普通人塑造成了個神仙,不管怎麼樣諸葛亮的德行品質還是很高的,他的一生精力全部奉獻給了蜀國,這一點還是可以在歷史上找到的。


迷谷歷史


因為這些質疑諸葛亮能力的專家沒跟諸葛亮生活在一個時代、他們不認識諸葛亮、跟諸葛亮也沒有什麼交往,只是通過真真假假的 ‘記載’ 而有了一個大概的輪廓,所以,人家自然就會質疑他的實際能力 …… 就像我從來不質疑水稻之父袁老的能力這個道理一樣 ……


月光小百合


諸葛亮的能力被質疑,這個問題比較廣義。能力分多種,如果就軍事謀略來看,諸葛亮的能力還是很強的,否則也輪不到劉備稱霸一方,雖然不完全是諸葛亮的作用,但不可否認他是其主要作用的。

當時的西蜀能人也還是有的,劉備在時諸葛亮主要負責的是軍事。諸葛亮最大的敗筆是沒有培養接班力量,當與劉備一起打天下的那一班悍將去世後,軍事可用之人之人越來越少,所以才有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說法。

連年征戰不是能力問題,一場仗要贏,需具備天時,地利,人和。所以出祁山沒能成功也是有原因的,至於為什麼在明知不可為的情況下偏要為之,只能說是為了“情懷吧”。


江城歸來


現代人中的普通人,也比諸葛亮聰明智慧?何況天天研究師祖宗的磚家們?教一徒弟,瞎一隻眼,就是這個道理!!一定要把年代與當時背景,分析明白再吹牛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