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身邊有“小人”,默唸這兩句話,讓他隨緣化解

老話說:“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生活當中,我們的身邊似乎總是不乏“小人”,他們無處不在,令人防不勝防。小人善於做表面功夫,一有成就便俟機邀功,而壞事來臨,又善於找人背黑鍋,自己把責任撇得一乾二淨,甚至在旁邊落井下石。我們的生活、工作常被“小人”攪得烏煙瘴氣,雞犬不寧,那麼從佛法的角度來看,有什麼方法“化解”小人嗎?

在佛教的立場看來,“小人”即善果正途的逆緣,也是成功道路上必不可少的歷練,有些並非自身因果,乃是他業影響。與逆緣相對的是助緣,違逆還是輔助,完全在乎個人發心。譬如你不能經受“小人”的毀謗、批評,轉而去報復他,那麼“小人”就成了你作惡的助緣,向善的逆緣。

佛教:身邊有“小人”,默唸這兩句話,讓他隨緣化解

假如我們有大善根,違逆的阻力越大,那麼我們的意念也應越堅固。《法華經》中釋迦牟尼佛說,正是因為提婆達多的障礙,才讓自己迅速成就佛果。身邊有“小人”時,不妨默唸下面兩句話,讓他隨緣化解。

其一,敬而遠之,與他保持距離。

身邊有“小人”,如何對待他們呢?答案就是敬而遠之,與他保持距離!從世間法的角度來講,最難不過鬥小人,他們身在暗處,而且只看重自身利益,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所以,與“小人”交往,不要有太多交集,哪怕吃點小虧,也別有利益瓜葛,否則就是“請神容易送神難”。

從出世間法的角度來說,遠離小人,也是愛惜自己的法身慧命。佛門中為何重視多聞,反覆熏習佛法呢?有實修經歷的同參,大概有這種體會,即便只有一天不親近善法,第二天也會妄念紛飛。所以,古德說:“寧可終年不讀書,不可一日近小人。”《涅槃經》中講包括小人在內的惡知識,如同發狂的大象,摧折眾生的善根,故而應萬分當心。

佛教:身邊有“小人”,默唸這兩句話,讓他隨緣化解

也許有人會說,佛門既然講普度眾生,為何又讓人遠離“小人”呢? 昔日佛陀行將入滅,阿難尊者以四事問佛,其中之一即為“如何調伏惡性比丘”,佛陀的答案是“以默擯置之”,也即遠離他,對其置之不理。佛陀貴為福慧兩足尊,有足夠的威德智慧調伏惡人,但我們凡夫無此能力,故而應以守護自身善根為先。對於“小人”來說,不管是遇到大善知識,還是“惡人自有惡人磨”,自有其因果,終歸會走上正途。

其二,無緣不來,“小人”可以成就我們。

偈雲:“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世間萬有,都是因緣而生,空無自性,這就是緣起論。身邊的小人,當然也是從因緣而起,無緣不來。

《普賢行願品》中說:“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所謂“不受磨,不成佛”,一切逆緣障礙,就是佛果菩提的根本,沒有障礙,就難有成就。

佛教:身邊有“小人”,默唸這兩句話,讓他隨緣化解

可以肯定地說,假如人生只想按部就班,過一些四平八穩的日子,那麼一定要遠離小人。但是,如果想要成就一番事業,乃至在佛法上有所建樹,則離不開小人。因為缺乏小人從旁敦促,人生難免會妄自尊大,迷失自我。故而,小人也可以成就我們,從這個角度來講,小人又是貴人。

俗世間學佛是歷事煉心的過程,有智慧和慈悲心的人,會把逆緣變成助緣,把“小人”變成貴人,而缺乏慈悲和智慧的人,往往把助緣變成逆緣。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遇到逆緣時,心念一轉,把一切逆緣當成增上的助力,用來考驗和堅固自己的道心,那麼阻力也就變成了助力。

生活中遇到“小人”,默唸文中的兩句話,以智慧與慈悲恆順世間因緣,將其當作隨緣消業,當作修六度波羅蜜的極佳機會,小人必能隨緣化解。切記,境緣無好醜,佛號一掃過。南無阿彌陀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