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最才的女,成名比丈夫更早,与文字相伴一生

说起杨绛,大家会想到钱钟书对杨绛的称赞: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所以,很多人会认为杨绛的名气多少是沾了钱钟书的光。

其实,杨绛的成名完全是靠自己的实力,她成名比钱钟书更早。1943年杨绛就一夜成名,而钱钟书的《围城》是在1946年末才写完的。

杨绛的一生不仅婚姻美满,还事业有成。她热爱文学,从小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在学校读书时出类拔萃,婚后一直在读书学习,杨绛的一生都在与文字相伴。


她是最才的女,成名比丈夫更早,与文字相伴一生

喜欢什么就学什么

杨绛出生在一个开明的家庭,父母注重教育。杨绛的小学在老家无锡读了半年小学,后来转到了上海一所法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上海启明女校读了三年半。杨绛在启明女校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受到天主教姆的感染,小小年纪便懂得了爱自己,也要爱别人的道理。

1923年秋天,杨绛12岁的时候,随父母迁居苏州,考入了振华女校。杨绛在振华女校的学习成绩遥遥领先其他同学,她的英文成绩更是无人能及。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给杨绛的成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最重要的是杨绛自己喜欢读书。对杨绛来说,如果三天不看书,日子不好过,如果一星期不看书,人都白活了。

人在世上都是有追求的,有些人在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时,往往忽略了精神上的追求,而杨绛在小小年纪就懂得寻找精神的满足,读书在杨绛看来就如吃饭一样重要,变成了一种精神上的追求。

杨绛在读高中时,就展露出她的文学才华,她曾写过两首五言古诗《斋居书怀》和《悯农诗》,发表在校刊上,老师对她的评价是:仙童好静。不难看出,老师不仅褒奖杨绛的才气,还赞赏她娴静的气质,这样的学生,哪个老师会不喜欢呢?


她是最才的女,成名比丈夫更早,与文字相伴一生

普通人读中学都是用六年的时间,杨绛只用了五年时间,她提前一年毕业,因为错过了清华大学的招生,考入了东吴大学。

杨绛对大学时选科感到很为难,她问父亲该学什么。父亲回答:“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杨绛认为不妥当,问父亲:“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吗?父亲回答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但当时的东吴大学没有文学系,杨绛只好读政治系。杨绛对政治并不感兴趣,课余时间经常泡在图书馆,用来读书和写作。

在东吴大学期间,杨绛因为文采出色,编写了学校的中文级史和英文级史。学校各科成绩全是一等的学生只有三名,杨绛就是其中一名。用现在的话说简直就是令人仰望的学霸。

杨绛在清华大学读研时每月拿二十元的奖学金,她的第一篇散文作业《收脚印》文笔优美,受到老师朱自清的赏识,亲自推荐发表在当时的《大公报》上。

杨绛从中学到大学再到读研,一路都是学霸,读书成了她最大的爱好。对杨绛来说,读书是一种乐趣,一种生活习惯,书是她的生活必需品。

在东吴大学期间,杨绛放弃了一次出国留学的机会。她原来的振华女校的校长王季玉,为她申请到了美国韦尔斯利女子学院的奖学金。威尔斯利女子学院可是世界名校,宋美龄、希拉里·克林顿、冰心等都是毕业于这所学校。

但是,杨绛放弃了,一是因为学校只提供学费,杨绛要自筹路费和生活费。而父亲曾经大病一场,差点丧命,她不忍心增加父亲的负担。二是因为杨绛不喜欢所申请的政治专业,她宁愿在国内等待时机,去心仪的大学读喜爱的文学专业,所以就拒绝了。

果然,大学毕业后一年,杨绛考取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顺利地进入了她心仪的学校。

她是最才的女,成名比丈夫更早,与文字相伴一生

没有想到的一夜成名

杨绛的成才有家庭和学校的因素,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就是婚后的杨绛,从来没有放弃学习。

1935年,钱钟书考取了庚子赔款留英奖学金,被牛津大学录取。杨绛的研究生读了两年,还差一年毕业,她选择了休学,和钱钟书结婚,一起去了牛津大学。

她原本打算在牛津大学自费读文学系,但名额已满,只能读历史,杨绛不愿意,干脆做了一名旁听生,自修西方文学。钱钟书在牛津大学毕业以后,他们还到法国巴黎大学学习了一年。

初到牛津大学的两年,是杨绛和钱钟书一生中最轻松愉快的时光,父母健在,抗日战争还没有爆发。

在留学期间,杨绛不仅生下了女儿钱瑗,而且还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牛津大学图书馆的文学经典是杨绛的最爱,世界各国的文学名著她都一本一本地阅读。有英文的,也有法文的,为她以后翻译、写作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基础。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杨绛和钱钟书为国家担忧,为家人担忧,在1938年秋天,回到国内。

回国后,钱钟书的父亲并不赞成杨绛出去工作。民国时期,女性地位虽然有所提高,但是还有很多家庭还是旧式观念。

作为新女性,杨绛想要的不仅有家庭,还有独立、自由的思想,怎么可能赋闲在家?她受恩师王季玉的邀请当过女校长,后来主动辞职,做了一名教师。

她是最才的女,成名比丈夫更早,与文字相伴一生

1942年冬天,正值抗战战期间,上海沦陷,写戏剧是文化届宣传抗日的重要形式,杨绛在朋友的建议下开始写剧本。

杨绛在32岁以前,一直叫杨季康,剧本写好后,她想到平时姐妹们喜欢把“季康”两个字连读成“绛”,于是就用了杨绛的笔名。

1943年5月,杨绛编写的《称心如意》在上海各大剧院上演,一时间好评如潮,杨绛这个名字红遍了上海滩。杨绛成了各大剧院的座上宾,剧院里总有两个最好的位置给杨绛留着。

而此时的钱钟书在杨绛成名后,倍感冷落,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开始萌发写小说的念头。1946年末,钱钟书完成了小说《围城》,所以,杨绛成名比钱钟书更早。

杨绛在一夜成名后接着又创作了《弄假成真》《游戏人间》和《风絮》等剧本。

她的两部剧《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被著名剧作家柯灵称为“喜剧的双璧”,电影艺术家夏衍看了杨绛的剧作说:“你们都捧钱钟书,我却要捧杨绛。”

杨绛的才华终于展露在世人面前。才女不是一天炼成的,世人看到的是杨绛的成名,其实,她只是厚积薄发。成名的背后是她对文学持之以恒的热爱,日积月累的学习,成名只是早晚的事。

很多女性在婚后把重心放在家庭上,往往忽略了自身的成长,而杨绛除了工作之外,业余爱好就是看书、写作,杨绛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优雅都来自于,她内心的从容与淡定。


她是最才的女,成名比丈夫更早,与文字相伴一生

与文字相伴一生

1958年,杨绛接到翻译《堂吉诃德》的任务,《堂吉诃德》原著是西班牙语,如果直接从英文版翻译成中文,对杨绛来说并不是难事,但杨绛担心经过两次翻译后会曲解原著,于是,47岁的杨绛决心自学西班牙文,直接从西班牙语翻译成中文。

47岁的年龄,很多人会觉得学什么都晚了,但是,对挚爱文字的杨绛来说,学习从来都不晚。

就在杨绛翻译《堂吉诃德》后,动荡的岁月开始了。杨绛和钱钟书都被批斗,她翻译的手稿也被抄走,她和钱钟书都被下放到干校接受劳动改造。直到1972年3月,她和钱钟书回到北京,住在北京师范大学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他们才有机会看书。

回到北京这一年,杨绛已经61岁了,她白天接受劳动改造,晚上看书写字。对杨绛和钱钟书而言,晚上是一天当中最快乐的时光,可以放飞思想,自由思考,没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

1976年10月文革结束时,杨绛的《堂吉诃德》也翻译完了,这个版本被公认为是最好的译著,被当作国礼赠送给西班牙王室。

杨绛70岁的时候,她的《干校六记》在香港出版,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77岁的时候,又出版了长篇小说《洗澡》。

这段时期是杨绛晚年最愉快的时光,他们搬到了北京三里河寓所,一家三口终于团聚了,每个人都专心做自己喜欢的事。


她是最才的女,成名比丈夫更早,与文字相伴一生

杨绛在86岁时,女儿钱瑗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其中的痛可想而知,87岁时,钱钟书去世,剩下杨绛一个人思念着亲人。唯一与她相伴的只有文字,她在文字里思念亲人,思考人生,文字是她一生的挚爱。

2003年杨绛92岁的时候,出版了畅销海内外的散文《我们仨》,96岁的时候,出版了随笔集《走在人生边上》,2014年杨绛103岁,出版了最后一部书《洗澡之后》。

2016年5月25日,105岁的杨绛走完了人生最后的路程。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也没有白读的书,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活了多长,而在于活着每一天都认真度过,杨绛在平凡的岁月里从容、优雅地度过了一生,就像英国诗人瓦特·兰德的一首诗: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end------

参考书籍:

《杨绛传》

《我们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