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洋界之戰,紅軍僅3發炮彈,前2發啞,最後1發命中敵指

1928年7月12日,朱老總、陳毅率紅28、紅29團主力出擊湖南,遲遲不歸。留在井岡山的紅31、32團,初時還能發動群眾,用襲擾戰術將11個團的贛軍驚嚇得困守在永新縣城周邊。

但“空城計”只能唬敵一時,等對方反應過來大舉出擊,畢竟無法“撒豆成兵”,只得率部避敵鋒芒,尋機再戰。最後的結果,就是“八月失敗”。

井岡山根據地僅剩寧岡的西區和北區、永新北鄉的天龍區、西鄉的小西江區、南鄉的萬年山區、蓮花的上西區、酃縣的青石岡區和大院區,以及井岡山上的大小五井,根據地的其他地域紛紛淪陷,群眾慘遭屠殺。

黃洋界之戰,紅軍僅3發炮彈,前2發啞,最後1發命中敵指

紅31團團長朱雲卿

屋漏偏逢連夜雨。在井岡山根據地風雨飄搖之際,又傳來紅29團潰散的壞消息。退守井岡山的毛主席坐不住了,他認為如果紅28團再不回來,那麼分兵而力弱的紅4軍必將被優勢之敵各個擊破。要挽回危局,必須實現兵力集中,統一指揮。

於是,他親率紅31團3營下山前往湘南,尋找並接回紅28團。留下紅31團1營,在團長朱雲卿、黨代表何挺穎指揮下,協助紅32團保衛井岡山根據地最後的核心堡壘。具體安排是:紅31團1營和紅32團2營防守黃洋界等五大哨口,紅32團1營堅持在茅坪、半岡山、礱市、大隴、古城打游擊,策應守山部隊。

說是“協助”,其實是尊重袁文才、王佐的委婉說辭。紅32團實際僅有2營兵力,且戰鬥力還不足以和敵正規軍對抗。不在山上留下有戰鬥力的部隊作骨幹,只怕紅32團撐不了多長時間。而喪失最後立足點,也就意味著紅4軍將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歷史上流寇都是啥結局,想想就令人後怕。

事實證明,毛主席這一分兵決策極具預見性。

因為他率1個營的兵力剛下山,蔣軍就聽到了風聲。湘軍第8軍軍長吳尚和贛軍第3軍軍長王鈞此時已握手言和,結束了短暫的混戰。他倆共同商定,出動7個團的兵力,趁紅4軍主力遠離之機,將井岡山根據地的核心區域“剷平”。

依照袁文才、王佐的老經驗,這時候就得在山裡“打圈圈”,以避敵鋒芒。但紅31團團長朱雲卿和黨代表何挺穎卻堅定地認為,今時不同往日,必須堅守各隘口,直至主力回山,否則全軍將立錐之地。他們說服了袁文才和寧岡縣委的同志,發動群眾保衛最後的堡壘。

寧岡縣動員大隴、喬林兩個鄉的群眾,一夜之間,就在從大隴、茅坪兩個方向通往山上的兩條小路上都築起了“竹釘陣”作為第一道防線。

黃洋界之戰,紅軍僅3發炮彈,前2發啞,最後1發命中敵指

竹釘

“竹釘陣”長達2公里,露出地面的竹尖都用糞便汙染過,扎破腳板後極易引發細菌感染及破傷風。在一些隘口,群眾將大樹和毛竹砍倒橫在路中,阻滯敵軍前進。一些險要處,堆有滾石檑木,既可作掩體,又可推下去砸人,是為第三道防線。在主陣地堅固的射擊掩體前,群眾又趕挖了寬5尺的壕溝掩體。

黃洋界之戰,紅軍僅3發炮彈,前2發啞,最後1發命中敵指

滾石檑木

為驚擾敵軍,朱雲卿、何挺穎派紅31團1營2連,前往永新三灣地區打游擊,重點襲擾敵軍後勤補給線。赤衛隊則幫助群眾轉移,並負責堅壁清野,使進山敵人飲食無著。

黃洋界之戰,紅軍僅3發炮彈,前2發啞,最後1發命中敵指

8月30日上午8時左右,約4個團的湘軍不待濃霧散盡,便向黃洋界發起了強攻。黃洋界位於井岡山北面,海拔1300多米,雄峰聳立,陡不可攀,是井岡山的險要哨口之一。敵軍沿著蜿蜒曲折、崎嶇陡峭的山路往上衝,瘋狂撲向紅軍陣地。

一時間,寧靜幽遠的黃洋界槍炮聲轟鳴。紅軍指戰員憑險固守,臨危不懼,沉著應戰。“五道防線”發揮出巨大的威力。“竹釘陣”大顯神威,讓許多敵軍官兵尚未接近紅軍陣地便喪失了戰鬥力。在陡峭的山坡上,滾石檑木比子彈和手榴彈更具威力,直砸得敵人魂飛魄散,死傷無數,望山卻步。

整整一個上午,英勇的紅軍連續打退了敵人的3次衝鋒。正午時分,疲憊的敵軍退回進攻出發陣地休整,準備吃完飯再行進攻。不過,他們這頓飯吃得並不安心。因為隱蔽在山林和附近山頭的群眾,不斷地在向其喊話:“白軍兄弟們,我們都是窮人,窮人不打窮人!”“紅軍是優待俘虜的!”“你們不要做反動派的炮灰!”“紅軍中官兵都是平等的!”並無信仰,當兵只為混口飯吃的敵軍士兵,聽到紅軍這些話語,好多人產生了動搖。

黃洋界之戰,紅軍僅3發炮彈,前2發啞,最後1發命中敵指

敵軍軍官們急了,他們出動督戰隊,於午飯後用槍口強逼士兵繼續進攻。此時,山上軍民的彈藥已所剩無幾,滾石檑木也快用完了,眼看敵軍仗著人多勢眾,逐漸逼近紅軍核心陣地,團長朱雲卿已準備讓人吹響衝鋒號,打算與敵開展肉搏戰。恰在此時,有人向他報告,紅4軍設在茨坪的軍械所剛修好了1門迫擊炮,可否扛來試試?

朱雲卿聞言精神為之一振,當即派人將迫擊炮和3發炮彈抬上了黃洋界。這門火炮一到,紅軍陣地上頓時響起一片歡呼聲。可惜的是,前2發炮彈打出去,如泥牛入海,既不見“水花”,也聽不到動靜,原來都是臭彈!

這一下,大夥兒心裡又緊張了起來。最後一發炮彈要不要繼續打?大家將目光都投向朱雲卿。都到這份上了,還有別的選擇嗎?

黃洋界之戰,紅軍僅3發炮彈,前2發啞,最後1發命中敵指

打——”隨著朱雲卿一聲大吼,炮彈瞬間呼嘯而出。說來也巧,這枚炮彈居然如有神助般砸進了設在山下腰子坑的敵軍指揮部。不僅當場炸死、炸傷多名敵軍官,而且還引發了彈藥殉爆。

迫擊炮在當年可是裝備到師、團一級的重火器。尤其是武器裝備很差的紅4軍,僅有的幾門迫擊炮都歸軍部直接指揮,輕易捨不得動用。深諳這一點的敵軍由此認定,這一定是紅4軍主力打回來了。加上此時赤衛隊和群眾紛紛將點燃的鞭炮扔進鐵桶裡,製造機槍掃射的音響效果,並齊聲喊“殺”。湘軍前線總指揮遂急令部隊撤往酃縣。正準備經茅坪進攻黃洋界的贛軍1個團聞訊,深恐又被紅4軍捏了“軟柿子”,便也匆忙退往永新。

至此,原本已岌岌可危的戰局發生逆轉。湘軍和贛軍聯合發動的第二次“會剿”宣告失敗。朱雲卿趁勢率部衝下山,和各縣赤衛隊一塊追殺敵軍,努力補充物資,充實已近空空如也的子彈袋。

黃洋界之戰,紅軍僅3發炮彈,前2發啞,最後1發命中敵指

當晚,井岡山軍民在黃洋界上開了一個熱鬧的聯歡晚會。受諸葛亮空城計的啟發,紅軍戰士你一言我一語,按京劇“空城計”的調,湊成了一段戲文,起名叫《毛委員的空山計》。

不久,毛主席率紅4軍主力回山。聽完彙報,他拍著朱雲卿的肩膀連聲叫好,還提筆寫下了那首著名的《西江月·井岡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

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

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黃洋界之戰,紅軍僅3發炮彈,前2發啞,最後1發命中敵指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兵說歡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