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湯圓”

湯圓,別稱“湯糰”“浮元子”,是中國傳統小吃的代表之一 。同時,也是元宵節最具有特色的食物,歷史十分悠久。

據傳,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明州(現浙江省寧波市)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豬油做餡、加入少許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圓形,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湯圓煮在鍋裡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湯圓。然而,湯圓象徵閤家團圓更美好,吃湯圓意味新的一年閤家幸福、團團圓圓,所以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必備美食。而在南方某些地區,人們在春節的時候也會習慣吃湯圓,而不是餃子。


淺談“湯圓”

湯圓起源於中國宋朝。當時明州(現為浙江省寧波市)興起吃一種新奇的食品,即用黑芝麻、豬油、白砂糖為原料,首先把黑芝麻磨製成粉末狀,然後豬油、白砂糖相繼放入混合物揉成團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圓形,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裡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把“浮元子”改稱湯圓。


淺談“湯圓”

甜餡湯圓本身已有甜味,所以湯不需要再加糖,以減少熱量攝取;若是無餡小湯圓,湯可以用糖桂花、甜酒釀、花茶或者桂圓紅棗湯、桂圓薑湯取代,後者可有補身祛寒的功效;煮鹹湯圓時可放一些蔬菜,增加纖維素。

面對熱滾滾、香噴噴的湯圓,忍不住想要大咬一口,老少一定要特別注意,吃湯圓切記緩慢、小口,避免湯圓哽住喉頭或氣管。由於湯圓含高量“糖分”,加上芝麻、鮮肉、花生含“高油脂”及“高熱量”,一定要少量食用,不要一次吃得太多。


淺談“湯圓”

吃湯圓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陳志歲《湯圓》詩云:“年年冬至家家煮,一歲潛添曉得無?”甬地俗語云:“寧波家家搗米做湯圓,知足常樂又一天。”胡秉言也有詩曰:“香澤糯米做湯圓,沸水飄銀富貴鹹。入口綿甜滑潤爽,闔家歡樂醉天年。”“寧波湯圓”是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節慶時間吃湯圓,象徵家庭和諧、吉祥,故至湯圓又叫“浮元子”。

正月十五元宵節,“寧波湯圓”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湯圓”,又稱元宵;“湯圓”以芝麻、豆沙、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料,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淺談“湯圓”

北方元宵,是以餡為基礎,江米麵粉為外立面的製作工序。過程簡單易學:先拌餡料,和勻後攤成大圓薄片,晾涼後再切成比乒乓球大小的立方塊。然後把餡塊放入簸箕裡,倒上適量江米粉,搖晃中就“篩”起來了。隨著餡料在互相撞擊中變成球狀,江米也沾到餡料表面形成了元宵。做成的元宵江米粉層很薄、表面是乾的,下鍋煮時江米粉才吸收水份變糊。

南方湯圓:與元宵做法完全不同,倒有點兒像包餃子。先把糯米粉加水攪成團,放置幾小時讓它“餳”透。然後把做餡的各種原料拌勻放在大碗裡備用(不須像做元宵那樣切成小塊)。湯糰餡含水量比元宵多,這是兩者的區別之一。包湯糰的過程也像餃子,但不用擀麵杖。溼糯米粉粘性極強,只好用手揪一小團溼面,擠壓成圓片形狀。用筷子(或薄竹片狀的工具)挑一團餡放在糯米片上,再用雙手邊轉邊收口做成團狀,搓成圓形。做得好的湯圓表面光滑發亮,有的還留一個尖兒,像桃形。但是湯圓表皮已含有足夠的水份,很粘,不易保存,最好現做現吃。進入90年代,這時有了速凍工藝,湯圓才出現在商店超市裡。


淺談“湯圓”

元宵節吃湯圓,是中國的傳統習俗。全國各地有不少馳名的風味湯圓元宵,下面介紹一些最負盛名的。

貴州·興義雞肉湯圓

興義古老的中國小吃。始創於清朝末期,經四代傳人,已有百餘年曆史,成為今天貴州興義地區四大招牌名小吃之一。興義雞肉湯圓獨樹一幟,“眾家皆甜,唯我鹹鮮”。興義雞肉湯圓不同於其他湯圓的關鍵在於:以雞肉為餡,灌雞湯,點芝麻醬,具有小巧玲瓏,色彩雪白、晶瑩光潔的糯米清香與雞肉、豬肉、雞湯、芝麻醬的鮮香融合為特色風味的芳香,又有餈糯、細滑、清爽、油而不膩的特色。

四川心肺湯圓

四川彭水縣的風味小吃,以糯米粉制皮,將豆腐乾、冬菜切碎,用豬油炒後製餡,煮熟配上滷煮的豬心、豬肺及多種調味料而成。食用時,再調以蔥花、蒜末、花椒粉、辣椒等,鮮香可口。創辦於1907年。

長沙姐妹湯圓

長沙一家餐館的著名風味小吃,已有60多年曆史,由於早年經營這款食品的是姜氏二姐妹,故此得名,其製法是以糯米、大米磨漿,取粉制皮,用棗泥、白糖、桂花做餡。其色澤雪白、晶瑩光亮、小巧玲瓏、香甜味美。

重慶凌湯圓

凌湯圓是山城重慶的傳統名小吃,重慶老字號,距今已有八十餘年曆史。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凌湯圓創始人林名合在重慶雙鳳驛街頭賣擔擔湯圓,名為林湯圓,因他的湯圓因真工實料、皮糯餡香、香甜可口,很快風靡山城,逐漸享譽遠近。其後開設鈺合祥商號,並先後在成都、昆明、上海、廣州、南寧等地開設分號,產業逐漸做大,林名合也逐漸發展成為左右重慶商界的豪商巨賈。抗戰爆發後,林名合大力資助抗日,成為遠近聞名的愛國商人。後林湯圓改名為凌湯圓,並流傳至今,成為山城人民喜愛的小吃之一,有“小吃群芳譜,味美凌湯圓”之稱。有根據林名合之經歷改編拍攝的重慶方言電視劇《凌湯圓》。

寧波湯圓

寧波湯圓:據考證始於宋元時期,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積澱,經過傳承發揚光大,成功入選中華名小吃行列!它用當地盛產的一級糯米以精白水磨成粉做成皮。豬板油剔筋、膜,切末斬碎,放盆中加白糖,黑芝麻粉拌勻揉透,搓成豬油芝麻餡心小圓子。水磨粉加水拌和揉搓成光潔粉團,捏成酒盅形,放入餡心,收口搓圓成湯圓。湯圓皮薄而滑,白如羊脂,油光發亮,鍋內清水燒沸,放入湯糰煮三分鐘後,待湯糰浮起時加入少量涼水,並用勺推動以防黏鍋。再稍煮片刻,待餡心成熟,湯糰表皮呈玉色,有光澤時,即連湯舀入碗中,加入白糖,撒上桂花即成。豬油湯糰以細膩純淨的綿白糖、黑芝麻和優質豬板油製成餡,湯糰皮薄而滑,白如羊脂,油光發亮,具有香、甜、鮮、滑、糯的特點,咬開皮子,油香四溢,糯而不黏,鮮爽可口,令人稱絕。

蘇州五色湯圓

位於蘇州吳門米粉店,以糯、粳米粉鑲配,包以由鮮肉、玫瑰豬油、豆沙、芝麻、桂花豬油等五種配製的餡心。該湯圓甜鹹皆備,為膾炙人口的江南風味。創造於民國!

山東棗泥湯圓

先將大紅棗煮熟去核擦泥,豬板油去膜用刀拍碎,兩者加白細砂糖搓成餡心,和水磨糯米粉做成小湯圓,芝麻炒熟和白細砂糖研成細末成炒麵,將煮熟的小湯圓在炒麵中滾一圈即可,吃時油潤綿軟。創建於20世紀

廣東四式湯圓

先將綠豆、紅豆、糖冬瓜、芋頭分別煮或蒸熟,去皮,分別加入白糖、芝麻、熟豬油等調味品製成四種甜餡料,將湯圓皮分別包入四種不同的餡心,做上記號。將四種湯圓放入加糖的水中煮熟。每碗裝不同餡料的湯圓各一個。特點是軟滑細膩,四種味道各異。建於清末。

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研發的品種有:

北京的奶油元宵、天津的蜜餡元宵、上海的酒釀湯圓和喬家柵鮮湯圓、重慶的山城小湯圓、泉州的八味湯圓、廣西的龍眼湯圓、安慶的韋安港湯圓、臺灣的菜肉湯圓等,也都是馳名南北的風味湯圓。

上海特色湯圓

擂沙湯圓、酒釀湯圓、雨花石湯圓。擂沙湯圓是上海著名小吃,已有70多年曆史。以大紅袍赤豆煮熟磨細,將帶餡湯圓煮熟,外滾豆沙而成,其特點是形美色豔,豆香宜人。以前是先用一隻內壁帶有菱形紋路的缸瓦土沙盆,再用一支質地堅硬的石榴木作為磨粉漿的“擂漿棍”,往沙盆中放入炒香的幹豆,如花生、芝麻或黃豆,幹磨出碎末粉狀的“香沙 ”;最後,煮熟的湯圓在“香沙”裡滾來滾去,於是黏黏的糯米丸子黏滿了“香沙”,故名為擂沙湯圓。上海滿園春酒釀湯圓選細膩糯米粉為原料,放在圓竹匾中邊灑水邊旋轉,逐漸滾成湯圓生坯。將其投入酒釀湯鍋中,加白糖、桂花煮熟。該湯圓的特點是軟糯有勁,酒釀味濃,甜酸可口,清香誘人。雨花石是一道貌似雨花石的湯圓,軟軟的薄皮配上濃稠的抹茶餡,口感有如日式草果般香滑。最難得的是薄皮上依然能做出雨花石一樣的花紋。

成都賴湯圓

成都賴湯圓,上世紀初簡陽人賴源鑫到成都挑擔賣湯圓,因其湯圓質好、味美,人們稱做“賴湯圓”。該湯圓選用上等的糯米粉加水揉勻,包上用芝麻、白糖、化豬油配製的餡心。該湯圓的特點是香甜滑潤,肥而不膩,糯而不黏。

雞屎藤湯圓

雞屎藤為葉類蔓薯植物,生長在熱帶潮溼的灌木叢之下,能夠入藥,具有清熱、消炎、解毒、潤肺醒腦的功效,民間叫土參。這種植物又能製作風味美食。雞屎藤湯圓是三亞地區富有特色的風味小吃。雞屎藤葉尖長,酷似穿心蓮葉,而葉比穿心蓮薄,葉隨藤蔓鋪地生長,遇上風調雨順年景,滿山飄香。雞屎藤初聞很難受,聞久則香,其味通心入肺,令人提神醒腦,心曠神怡。平原地區和城裡人更多的是以其製作成湯圓。首先把雞屎藤蔓、葉切成碎條,然後,與浸軟的糯米一起碾(或舂)成粉末;再拌上適量的水,掐成大小直徑為1釐米的湯圓;最後放入滾燙的水中煮,待湯圓熟了,才放入適量的砂糖,美味可口的雞屎藤湯圓就做好了。雖然名字十分奇怪,但只要吃一口,保準讓你叫好!

北京元宵

原料:麵粉、糯米麵、白糖、核桃仁、金糕丁、瓜子仁、花生、紅綠絲、杏仁、芝麻(黑,白)、奶油、花生油等等,取其中的幾樣,配方多種多樣。

做法:將核桃仁、金糕丁與麵粉、白糖、瓜子仁一起放入盆中加入適量涼水拌成餡,再製成五分見方的餡塊,放在通風處晾二十四小時。將餡塊過涼水,放入糯米麵中滾動,再在涼水中蘸一下放入糯米麵中滾動,如此四到六次,使糯米麵全都沾在餡塊上,並且表面圓滑,磕碰不裂,即成元宵。渾然一體,曾有外國遊客找不到粘合處驚歎其鬼斧天工,稱之為藝術品。元宵吃法也比南方多種多樣,有油炸元宵,拔絲元宵,穿衣元宵,蒸元宵,烤元宵等等。

鎮雄湯圓

湯圓湯圓,顧名思義應該都是圓的。鎮雄湯圓卻偏偏不是圓的,當然我說的是真正本土的鎮雄湯圓,至於縣城裡被異地同化了的圓形湯圓,並非本土湯圓。

鎮雄湯圓是三角形的,準確的說,也不是三角形,而是“三角體”,說三角形,會讓沒有見識過的朋友感覺不出它的立體感來。鎮雄湯圓有三個角,前後卻不是平面,而是鼓形的,像小鵝兒的腹部。所以鎮雄人年年吃湯圓的時候,大人們總是愛念叨給小孩子們猜的一個謎語也跟鵝有關,說的是:

一群鵝,飛下河,漂的漂,落的落。

大人話音未落,小孩子們馬上搶答:湯圓,湯圓,湯圓麼,哪個認不得?

果真是湯圓。一個個小肚如鼓的“三角體”湯圓撒入滾水鍋中,沉沉浮浮,的確像一群淘氣的小鵝在河塘裡自由嬉戲。

這些嬉戲的小鵝,有的像白雪一樣白,有的像豬肝一樣黃。喔,像豬肝一樣黃的湯圓,你也沒有見過吧?這也是鎮雄湯圓迥異他鄉的一大奇觀呢。這黃湯圓是用高粱面做的。口感和糯米麵做的略有不同,不如米麵做的糯、滑、軟,但別有一股高梁的清香。一般來說,糯米麵做的湯圓,餡是用富油(豬板油)、花生、核桃、芝麻等多種好東西製作的。高粱面做的湯圓,餡是酥麻黃糖舂細混合在一起蒸熟的。

別處的風俗,湯圓是正月十五元宵節的主打食品,在鎮雄,吃湯圓,卻是在正月初一早上。

雪中送炭

所謂雪,就是湯圓雪白的外層,而炭則是內層的炭燒朱古力餡,湯圓味道較濃,所以就配一個清新的玫瑰花湯底,喝一口湯,吃一口湯圓,就是最佳的吃法哦。

玫瑰椰露湯圓

玫瑰椰露湯圓單看外型已夠賞心悅目的咯,吃一口,更有雙唇在浸玫瑰花浴的感覺哦,椰汁、鮮奶再加上玫瑰花的芬芳,清潤而暖和,再加上同樣有美顏作用的芝麻湯圓,最適合女孩子品嚐咯。

香蕉奶皇湯圓

奶皇湯圓最叫人難忘之處就是外層夠薄夠幹身,湯圓皮軟糯但是不餬口,以往有芒果、麥提莎、石榴及燕窩等口味,這次則返璞歸真,以最簡單的香蕉做餡,蕉味濃郁,軟綿綿的口感並不比一向好賣的芒果遜色哦。

桂花南瓜湯圓

南瓜湯圓通常以南瓜做皮,這個則以南瓜做餡,外層蘸芝麻增添香口的感覺。湯圓放於桂花糖水內,外香內甜,保證這個元宵節會甜蜜蜜的哦。

心湯圓

心湯圓可說是層次感最豐富的湯圓,是雲南人過年必吃的早點,餡料有火腿、花生蓉及曬乾的雲南桔皮,最精彩的是湯底,用雲南野生玫瑰,曬乾後加入片糖和黃酒放入山洞內發酵半年以上,做成玫瑰花醬保存起來。吃發時後最好將湯圓切開,讓花生粒及桔皮的香跟帶清醇酒香的玫瑰花湯融為一體,幾種香味同時向味蕾衝擊,實在非比尋常啊。

三色湯圓

三色湯圓是用草莓啊,胡蘿蔔汁啊還有就是綠茶啊放到湯圓皮或者湯圓餡兒裡做成的。紅蘿蔔汁相思湯圓,搭配著杏仁汁、綠豆沙等各種糖水來吃,非常的受大家歡迎哦。

縣前湯圓

縣前湯圓選用上等糯米制作,煮而不破,口感細膩,獨負盛名。每碗8只,恰到好處。有10多個品種,麻心湯圓香甜可口。擂沙湯圓味醇爽口,鮮肉湯圓入口咬開,便有一股香汁流出,鮮美無比,這3個品種最受人喜愛。

閩南式湯圓

閩南湯圓一般是不包餡料的糯米湯圓,冬至家家必備的美食,有冬至吃湯圓長一歲的說法,部分地區農村有添丁發填湯圓的習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