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苦”从何而来吗?


你知道“苦”从何而来吗?

佛学是关于宇宙人生的智慧,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探究终极智慧,也就是对宇宙人生的终极规律的理解。除了“色即是空”这个概念外,佛学里还有一个重要概念——苦。

正所谓“苦海无涯”,苦,好像是纠缠我们一生的东西,是我们凡人无法逃避的厄运。佛陀在几千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我们之所以苦,是因为“执着”,或者说“苦”就是不满足。有人考证过,佛教原典中的“苦”,更准确的翻译应该是“不满足”。

不满足,也就是我们说的欲壑难填,欲望本身永远得不到满足,或者说快乐本身就是短暂的,正因为短暂所以我们追求,因为一直追求,我们就陷入了“苦”的境地。


你知道“苦”从何而来吗?

机制

这其实和我们人类的生理机制是有关的。快乐是短暂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进化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对基因传播有利,我们就会感到快乐,下次就还会去做;如果不利于基因传播,你就会感受到痛苦,下次就不会这么做。只有让你的快乐不长久,你才有动力去追求快乐,才会为了生存和传播基因而一直努力奋斗。这就导致快乐是短暂的,不满足是长期的,所以人生是“苦”的。

根据脑科学的研究,大脑处理事情的机制是:接收信息、分析信息、采取行动。限制快乐的过程发生在接收信息这一步。

所谓的接收信息,就是大脑把外界的光、电、声、触觉等信息转化为大脑神经元电信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靠神经元里的离子通道的运动形成电信号,离子通道的形成又主要取决于离子受到刺激的程度差。也就是说,外界刺激的强度并不影响快乐的接收过程,强度的变化才是。就像电磁波必须靠变化的电场产生变化的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变化的电场,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这个过程的重点在于变化,而不在于强度。


你知道“苦”从何而来吗?

这个过程也符合经济学里的“边际效用递减原理”:饿了两天的人,吃第一个馒头会觉得这是人间美味,吃第二个馒头的时候会依然开心,可吃到第10个馒头的时候,那将是一种煎熬,是一种折磨。同样都是馒头,对大脑的刺激却不一样,根本就在于刺激的变化量上不一样。吃前面几个馒头是快乐的,可吃到第10个的时候就是痛苦。所以说快乐是短暂的,要想再次快乐,要不就去吃更美味的食物,要不,就再饿上两天,同样的馒头又可以是人间美味。

从一开始我们就陷入了自然选择的彀中,自然选择根本不在乎我们是否快乐,它只是把快乐当作诱饵,来使我们完成基因传播的目标。进化设定我们的快乐必须短暂,因此我们永远得不到满足,所以佛说,人生充满了苦。

方法

那怎样才能脱离苦海呢?严格的说,我们永远也脱离不了,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降低“苦”的程度。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践行:


你知道“苦”从何而来吗?

一是降低自己的欲望。正所谓无欲则刚,冷静下来思考,会发现很多时候那些想要的东西,对我们来说并没有那么迫切,那么刚需。比如那款最新的手机,在买之前,我们设想了很多场景,光想想都觉得幸福,可实际买来之后,还是依然如故:微信拿来支付,短信拿来接收验证码。快乐仅仅在于买的那一瞬间,或者仅仅在买之前的那些想象中,过后又是漫长的虚无和空虚。

二是冥想。正视那些强烈的欲望和情感,不压制它们,承认它、允许它出现,但是不受它影响。也就是精神分析学里的“流动而不成为”,让一切情感流动起来,但不跟随。就像一个火车站,来来往往很多火车,但我们就是不上车,仅仅看着它们疾驰而过。很多时候,看见即疗愈,苦也是如此,当我们看到欲望带来的“快乐”时,也许就真的快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