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灘登陸第一波什麼坦克最合適,主戰坦克,輕型坦克還是兩棲戰車?

自立124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看看薩沙的文章吧。

解放軍兩棲裝甲的中堅力量是什麼?一代比一代強

解放軍登陸載具有哪些?

根據蘇制老式PT76兩棲坦克為基礎,解放軍研究了63式水陸兩棲坦克。

63式參加過中越戰爭,也曾經大量出口。

63式早已過時,解放軍在90年代對63式進行改進,推出了新的型號。

總體來看,63式A勉強還是可以用於實戰。它的105毫米低後坐力線膛坦克炮,在2000米距離上發射新型脫殼翼穩穿甲彈時,穿甲能力560毫米均質裝甲鋼板水平,或2100毫米厚的鋼筋混凝土火力點。

63式A配備了穩像式火控系統與熱成像儀,在發射穿甲彈時,晝間對2.3x2.3米正面靶的“動對動”首發命中率為90%,夜間“動對動”首發命中率為82%。

但是63式A的防禦能力差,水上時速只有15公里。防禦差還好說,關鍵在於水上速度慢,很容易成為岸防武器的靶子。

所以,63式A不屬於先進的兩棲坦克。

2000年,解放軍推出了05式兩棲戰車。05式兩棲戰車最大的特點在於速度快,火力強大和可以搭載步兵。

05式兩棲戰車的水上時速,高達40公里,是63式A的2倍有餘。它雖然裝備1門30毫米機關跑,實戰中卻比63式的105毫米火炮更有用。同時,配備的紅箭反坦克導彈,也可以對付敵人的主戰坦克。

最關鍵的是,它可以搭載7名全副武裝的海軍陸戰隊士兵。

05式兩棲戰車的綜合性能很強,也有05式105毫米突擊車這種武器。

以上是坦克和步兵戰車,還有07式兩棲自行榴彈炮。

它採用05式的底盤,裝備1門122毫米榴彈炮。火炮性能優秀,發射底凹彈時最大射程18千米,發射底排彈時最大射程22千米,發射底排動力火箭複合增程彈時最大射程27千米,具有良好的壓制能力。火炮最大射速6~8發/分。配用普通榴彈、底凹榴彈、底排榴彈、底排火箭複合增程彈、破甲彈、照明彈、發煙彈、黃磷發煙彈等。

從2007年開始,南京軍區和廣州軍區的兩棲機械化步兵師以及海軍陸戰旅,就開始淘汰了63式A兩棲坦克和63式C運兵車,裝備更先進的武器。

從2013年開始的各種演習,已經看出新一代兩棲武器的使用。


薩沙


搶灘登陸是個體系化的戰鬥,第一波出動什麼裝備,主要來自於這個體系的裝備情況和作戰方法。

比如美國的四等馬潤,搶灘登陸的裝甲主力是AAV7這些裝甲輸送車,它們具備一定的火力,但防護力與坦克肯定是不能比的。

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專用搶灘部隊——兩棲突擊營大量裝備AAV7系列,它們負擔的是第一波的搶灘登陸以及人員輸送。相當於又是裝甲力量,又是步兵戰車火力,又是衝鋒舟。這些裝甲車可以從攻擊艦的艙室裡一直開上海灘。

美軍沒有水陸坦克,搶灘登陸強調的是快速的投放與展開。這個過程中有大量的前期火力準備以及來自海基的艦隊、航空掩護,並不是很依靠坦克的直射火力,所以搶灘的頭陣你基本見不到坦克,除非伴隨了專用運輸船或坦克登陸艦衝灘。

上圖是2006年在加勒比荷屬安地列斯的庫拉索島舉行的軍演,使用了半個世紀的LCU仍然在服役。要運輛坦克上岸實在太費勁,不如多來幾架步兵戰車。順帶說句,美軍也沒有輕型坦克,所謂的“主戰”全是重型。

上圖是美韓軍演中正緩緩駛出登陸艦的韓國K1坦克,這是一艘韓國的“短吻鱷”級坦克登陸艦,整個大韓民國也就4艘,皆為90年代初建造。

上圖是駛下LCAC氣墊船的韓國坦克,美軍運送重型裝備主要採用LCAC氣墊船,不過目前也快到服役年限了,一直在進行延壽計劃。LCAC的好處是不怎麼怕水雷、灘塗、海邊坡度障礙的影響,可以像兩棲車輛那樣從登陸艦發動進攻。缺點是目標又大又脆。

像主戰坦克這類比較重型的載具,如果不採用坦克登陸艦衝灘的話,基本上就只能依靠LCAC這類氣墊船輸送。所以除非第一時間建立好灘頭陣地,或者抽冷子奇襲敵方不設防區域,主戰坦克一般不會成為頭批衝擊者。它們也無法像兩棲攻擊車那樣衝擊開始就提供火力壓制,下船還得準備半天。

所以,主戰坦克實在算不上第一批衝擊者,它們屬於擴大戰線,增加力量的後援重裝備。許多時候坦克甚至都得靠邊站,運力有限,快速構建前期的力量建制才是王道,運1輛主戰坦克的功夫,夠運4輛步戰2輛悍馬。

像LAV25這類小多功能戰車才是四等馬潤突擊營的最愛,擁有眾多的發展型號,突擊炮、步戰、指揮車、防空車、迫擊炮等等。

LAV25不光可以快速的通過LCAC運輸,同時還可以依靠兩棲攻擊艦的CH53E直升機進行“越肩空投”,直接跨過對手防區輸送到防線的後方,與搶灘部隊形成裡應外合。

有時候某些其它的重型裝備反而會先於坦克運送上灘頭,比如上圖的MH-60直升機,它正在吊裝一門迫擊炮。

解放軍的搶灘登陸也是差不多的套路,兩棲步戰開路,直接殺上海岸。

大量的ZBD-05戰車形成衝擊鋒矢,快速對戰略要點進行突擊,擴大登陸面,為後續部隊登陸撕開空間。

神擋殺神,佛擋殺佛,先佔了第一腳再運坦克上來。戰車們唯一目標就是掃清前路障礙並快速突破,攻擊大活兒一般都給導彈、戰機、重炮、武直們先刷了一遍。

只要局面打開,連07式 122mm自行火炮都能往上運,不然各種火力不足、紅眼病,不飽和。

成排的63A水陸坦克,直接從海里開始打到岸上。

最後一張圖嚇死你,59上岸了!

“裡海賽馬”兩棲登陸比賽中,中國的05式飈得俄軍BTR80徹底傻眼。不過我們只需要關心這種比賽透露的意義就行了。很顯然,多功能兩棲步戰才是搶灘登陸的排頭兵,中美俄都是同樣的發展佈局。


王司徒軍武百科


登陸作戰,舉世公認為最複雜的作戰樣式。毫無疑問,第一撥平面搶灘上陸的肯定是兩棲戰車,主要是水陸坦克、兩棲步戰車或兩棲裝甲運兵車。還有其它作戰和保障車輛,如兩棲自行火炮。兩棲裝甲力量不足時,還有大量步兵乘衝鋒舟伴隨裝甲兵衝擊。與平面上陸相配合,還有超視距登陸、垂直空降登陸。垂直登陸包括直升機的空中突擊部隊先打後降,多用於淺近縱深的戰術地幅,與第一第二波次直接協同作戰;也包括空降兵在較深遠的戰役地幅甚至戰略縱深實施傘降或機降(小分隊先降控制機場,然後引導大機群依次降起,反覆運兵)。在傳統登陸戰法中,第一攻擊波在敵海岸炮有效射程(約20-30公里)外泛水(即下艦或卸載),待全部攻擊力量下海後隨即編波,成疏開隊形接敵。然後在艦炮和航空兵掩護下,距敵岸數公里(根據敵火強弱臨機確定)展開成戰鬥隊形發起衝擊。這一階段軍事術語叫搶灘上陸,直到攻佔灘頭陣地,並鞏固。至此,第一波次完成當前任務,其後續任務是保障第二波次上陸。第二波一般是小型登陸艦艇直接抵灘,卸下主戰坦克。氣墊船也在這一階段上陸。第二波上陸後超越第一波,攻佔戰術縱深(約4-6公里)第二防禦梯隊陣地(一般是敵旅一級二線陣地)。在這一階段,第一、第二梯隊還要合力粉碎守敵戰術級別的反衝擊。爾後戰役第二梯隊上場,由大型登陸艦直接抵灘,或滾裝船靠上急造碼頭,或在戰役地幅內已奪佔的港口碼頭卸載。主力上岸後,在戰役空降兵配合下,分數路進攻圍殲戰役縱深內的要點,或繞過要點,直達戰役企圖。其間,要在航空兵支援下,粉碎戰區內敵師旅一級的反突擊。戰役第三階段,達成此次登陸戰役的最終目的。如諾曼底登陸的企圖,就是在歐洲西海岸站穩腳跟,不要被德軍趕下海去,爾後開闢歐洲戰場,與蘇東戰場形成東西對進之勢。本文全部原創,請加關注,一定回加關注。在學小生不易,請多加鼓勵。小生這裡有禮了!


大小王攬天下


第二波次是一些輪式一體化的防空系統 和一些車載雷達系統。在灘頭建立中近程防空圈。這時候基本上算是鞏固了陣地。第二波次的兵力登陸後,一般我們就具備了進一步擴展登陸場的能力,這時候會進一步向島內縱深快速突進平推,建立一個更加大的登陸場防禦圈。修築一些直升機停機坪 空降場,搜索警戒雷達戰。

這時候大型運輸機 ,運輸機 氣墊船 登陸船都在轉運各種物資,人員,裝備。

空軍和海軍,火箭軍持續對敵人進行火力壓制,精確打擊。空降部隊已經滲透到縱深引導打擊高價值目標,製造對方軍隊調度混亂等。

之後我軍登陸部隊開始根據登陸情況,組建合成部隊快速向對方縱深推進。佔領對方機場,鐵路樞紐,電廠,等重要目標。只要佔領對方國際機場之類的大型機場,就可以增加更多空降,登陸場,運20快速運輸更多防空 坦克 火炮到機場。巷戰是最殘忍的,特別是現代化巷戰。在切斷敵人機場,鐵路,公路,供電 供水,網絡 之後。對方基本上不會有野戰機動兵力暴露在外面。只需要一週基本上可以登陸20部隊。當然要從幾個戰役方向同時進行。核潛艇部隊和航母戰鬥群要建立戰區的禁止航,禁飛區,防止外部勢力介入。甚至會用衛星和地面電子戰中心對外部勢力情報共享進行攔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