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儿子刘恒,最不受父亲待见,是如何成为一代圣君的?

nancywu_43689974


刘邦确实不把刘恒放在心上,看他分封时的区别对待可知,代地原在春秋战国时就存在,在汉初与赵地时分时合,汉朝第一任代王是刘邦的二哥刘仲,白登之围后,匈奴入侵代国,毫无军事才能的刘仲无力坚守边疆,只好弃国独自逃回洛阳,打死不回代地,把刘邦气得半死却又无可奈何,等到戚姬子如意长大,便封他为代王,却不让他赴任,而让国相代理。之后以陈豨身领赵代两地军事,陈豨叛乱平定后,刘邦深感代地反复,便封四子刘恒为代王,定都晋阳。薄姬在宫中也百无聊赖,愿意与八岁儿子同往代地,刘邦同意了,这三个事例可以说明刘恒确不受待见。


在母亲薄姬与舅父薄昭的襄助下,八岁的刘恒硬是把代国打理得井井有条,十五年时间,外御强敌,内修德政,与民休息,发展生产,恭俭作则,代地由是大安。处在匈奴眼皮下的代地,加上骑兵来去如风,烧杀抢掠完即远遁,年幼的刘恒没少担惊受怕,在这个极恶劣的环境下,不是死亡或逃亡,就是浴火重生,万幸,刘恒重生了,练了一身胆略,又有了宋昌张武等手下,代地也没有出现大乱子。(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西汉初期的形势是岌岌可危的,刘邦吕后翦除异姓王一统天下,又分封同姓以屏朝廷,但乱象直到吕后死后还出现。(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关键转折人物就是刘恒,一位若不是当上皇帝几乎会无人理会的小藩王,却一举扭转了汉朝的走向,之后的延续,基本可说是刘恒的再造之功。当周勃陈平灌婴联合齐王刘襄兄弟诛诸吕,功臣忌惮齐王强势,以刘泽说词为由绕过刘襄兄弟,拥立了刘邦在世的长子即四子刘恒,刘邦长子是刘襄父亲刘肥,次子嫡长子刘盈,三子赵王如意皆不在人世,如果立孙则刘襄为首,立子则刘恒居长。


来长安的途中,刘恒就开始展示他的政治才能与手腕及个人魅力,对周勃的请求私下谈话,以王者不受私拒绝,对他们奉上印绶也表示不敢当。当上皇帝后,马上安排亲信张武掌握长安禁军,又推翻先前功臣们对刘襄兄弟的分封承诺,齐王益地,刘章封城阳王,原定赵王的刘兴居为济北王。又封周勃为左丞相,陈平右丞相,不久又逼问周勃天下一岁决狱几何,逼退周勃,陈平死后,又以谋反罪把周勃打入大牢,经母亲薄姬求情才放出来,这些阴阳手一出,满朝慑服。(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在匈奴再次侵边时,刘恒以他多年的对阵经验,亲自带兵出征对抗匈奴,对诸侯王有拉有打有封有废。在内政上,刘恒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废除肉刑,继续吕后的黄老之治、与民休养生息战略,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使得天下百姓富裕,奠定文景之治的基础,为孙子刘彻大发威多次攻打匈奴积聚了力量。


南方鹏


刘恒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汉文帝。

他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捡了一个“大漏”。

为什么说刘恒是捡了漏呢?咱们慢慢说!

提到刘恒,就不得不提到刘恒的母亲薄姬,薄姬原本是魏王魏豹的后宫妾氏。

因为魏豹造反被刘邦给灭了,薄姬作为战利品也被刘邦顺势收到了自己的后宫。

刘邦对薄姬也仅仅是新鲜了一阵子,生了个儿子就忘到脑后了。


所以刘恒不被刘邦喜欢,是因为薄姬失宠了,刘邦不喜欢薄姬,还会喜欢刘恒吗?

也许正因为如此,薄姬和刘恒才没有被吕后干掉。

刘邦生前将刘恒封为代王,薄姬带着刘恒就藩代地,低调做人,从来不参与中央的权利争斗。

吕后死后,周勃、陈平等人诛杀褚吕,恢复汉室刘姓,大臣们一致认为代王刘恒贤能,符合当皇帝的条件,符合各位大臣功勋集团的利益,于是大家集体推选刘恒担任新的皇帝。


刘恒当上皇帝后,果然不负众望,修生养息,发展农业。实施了一系列的国家政策,使得汉朝的国力日渐强盛。

刘恒能够成为一代明主离不开大臣的辅助,但是最重要的是幼年的经历和薄姬的教育。


逝去即历史


前言:作为刘邦儿子的刘恒,应该说是幸运与不幸运的综合体,他没有能受到刘邦的恩宠,这点而言似乎是弱了许多。但是也正因为不是最受宠的儿子,才能在刘邦驾崩后,吕雉称制之时,能夹着尾巴做人,比起他其他的兄弟而言反而是幸运的,那么刘恒不受刘邦的待见,而且排行居中,怎么就成为帝王,而且还是一代圣君呢?

谨慎的母子终回帝都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代王问左右郎中令张武等。

陈平与周勃在除尽吕氏之乱后,商议要拥立代王为帝,这对于一直在代地为藩王的刘恒而言,无疑是天上掉馅饼,他的反应是什么?问左右的心腹!可不要以为他是没有主意的藩王,他这么做一方面看和他一起在藩地的将士,对于突如其来的好运是何态度?毕竟去京城继位为君,前途未可知,他的属下张武分析时:刘邦的旧臣都是狡诈之人,吕后的势力也除去了,现在让代王您继位为君实不可信!那么对于汉廷的迎立该怎么回复呢?八个字可以解决:称疾毋往,以观其变。有不同意见吗?显然是有的,宋昌的分析是刘姓藩王已经逐渐凋零,目前就淮南王与大王了,而大王是淮南王的兄长,况且孝名在外,此时朝中的大臣拥立大王为帝,没有什么不对!那究竟去还是不去呢?刘恒选择问计于天,结果自然是上佳之卦。就这样的情况下,刘恒还是比较谨慎,派宋昌现行打探朝中动向,确认是真实的,刘恒这才进入汉帝都。

消除隐患,彰显英明决策

乃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还坐前殿。

在接受群臣的跪拜之后,刘恒并没有踏实的睡龙床,而是第一时间确定了心腹的人事安排,张武为郎中令,这官职是掌宫廷侍卫,是秦汉时的九卿之一。而宋昌呢,被封为卫将军,属于二品品级。这样的安排显然对汉庭内的防卫还是有顾虑的地方,刘恒更绝的地方是下诏书:赐民爵一级。这样一来,天下的百姓都享受到了皇恩浩荡,这样的拉拢手段绝对奏效,等这一切封赏走完之后才是老臣的机会,封赏陈平与周勃为左右丞相,随后而来的是一系列的改革,其目的是与民更始,把汉廷的实惠普及到老百姓手中。

剪除功臣勋贵,任用新人能人

二年十月,丞相平卒,复以绛侯勃为丞相。

在被贬职务后,随着陈平的离世,刘邦的班底成员中的周勃被再次启用为相,此时的周勃如同虚设的一般,谨小慎微,刘恒随后对朝廷的政务进行改革,如废除连坐法,废除肉刑等。在继位后的第二年,刘恒在太子家令晁错的建议下推出了优惠的边民政策,如减免税赋等,很有效的缓解了汉初战争后遗症,而晁错的启用与重用显然也刘恒的知人善任分不开。

总结:刘恒从藩王到汉室的帝王,其成功逆袭不得不说一个人,就是他的母亲薄太后,是她的低调与隐忍为他的日后发展谋得一丝可能。而他高超的认识与用人,为大汉的延绵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后面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农夫说历史


汉高祖刘邦,总共有8个儿子,为何偏偏选了自己最不待见的刘恒,这也算是机缘巧合了。

但是面对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他还是很有担当的,老爸是刘邦,但他却不是直接继承人,在此之前还有过3任皇帝,分别是他的哥哥刘盈,大侄子刘恭和小侄子刘弘。 按这样的走势下去,刘恒是没有任何机会的,但命运就是如此让人捉摸不透。

故事还要从朝廷中丞相陈平,以及当时的太尉周勃说起。

他们作为刘邦曾经的老部下,自然对于朝廷中的吕后势力相当不满,就拿当时的小皇帝刘弘来说,也是吕后的意思。

吕后去世,直接让吕氏势力大不如从前,没有倚仗的他们也遭到了大清洗。没有吕后势力的干扰,接下来的皇帝自然也就不能从吕后势力范围内选取。 正是由于这样的大背景,刘恒才得以有最终实力当选。

刘恒与吕后并无瓜葛,而且作为刘邦的亲儿子,无疑是最佳人选,当时朝廷中的刘邦旧臣, 对于刘恒还是相当满意。

自古以来的皇帝,出生就自带主角光环。

根据当时史料记载,这位刘恒皇帝,也是提前被人预测到的。这里就不得不提,著名的相术大师许负,刘恒的母亲名叫薄姬,本来是魏国皇室与外人私通的私生女,为了避免舆论压力,薄姬的母亲就将她送走了。

但其实在此之前,薄姬的母亲由于和许负关系交好,自然也提前测算了女儿的命运。最终结果显示,薄姬将来的儿子有帝王之相。

后来魏豹被俘,自然薄姬也就被送到了刘邦宫中织布,后来汉高祖刘邦,无意中看到正在织布的薄姬,顿时精虫上脑,就将其纳入后宫。

我相信对于相术大师许负给薄姬看相的故事,刘邦也是有所耳闻的,此前可能还是抱着怀疑态度,也仅仅对薄姬宠幸了没多久, 刘邦就已经将她忘了。但是当时皇宫中的妃子,为了最终都能够善终,她们除了勾心斗角, 也是会抱团取暖的。

薄姬协同当时的其他两位刘邦夫人,彼此之间共同有一个约定!

无论将来谁的儿子飞黄腾达,都不能忘了曾经自己交好的姐妹,后来管夫人的儿子最先受到刘邦的赏识,当时也是可能出于无心,管夫人没有管住自己的嘴,就将当时相术大师许负算命的故事告诉了刘邦。

刘邦也是抱着一试的心态,就把冷落许久的媳妇薄姬再次宠幸了一遍。当晚薄姬就做了一个梦,梦见有龙盘踞在他的肚子上,当然他把这个梦说给了刘邦听,刘邦一笑而过,其实并没有当真!但这次薄姬却真的怀有了身孕。

刘恒当选皇帝之后,他的作为,属实没有辜负众人期望。

一来他是天选之子,二来也是民心所向,如此顺利登上皇位,却并没有让刘恒骄傲自满,他首先对于自己的心腹,给予了相当重要的权职,负责自己的人身安危。

他当然也没有忘记那些曾经拥护自己的功臣,他也给予了要职赏赐,对于曾经受到排挤的吕后家族,也还是给予了宽容谅解,毕竟当初吕后也没怎么为难他母亲!

富有善心的刘恒,他必然也不会生灵涂炭,他的一举一动都在笼络人心,前期充分的准备工作,不得不说为他省了无数麻烦,但也并不意味着这位皇帝就好说话,他还是赏罚分明,对于君臣关系相当明白,适时敲打,也让他们不敢造次。

精通帝王之术的刘恒,自带皇家优良基因,也拥有足够的经验资历,所以对于朝政治理游刃有余,管理阶层优秀了,底层百姓自然没有什么不满意,一代圣君之路也由此开启!


大国布衣


说刘恒最不受待见,这显然只是胡猜乱想,没有史实。刘恒能当皇帝,也实在出于侥幸,并非必然。他在朝中本来没什么根本,受制于一帮大臣,如何能成为一代圣君呢?

第一,汉文帝坚持“公天下”的立场

周勃等人平定诸吕之乱后,打算迎立代王刘恒。一开始刘恒并没有感到幸运,反倒忧心忡忡。因为他久居代国,在京城里根基不深,特别是京城里的这些官,个个都是在残酷的战场中杀出来的武将谋臣,机心难测,自己会不会是羊入虎口呢?

刘桓征求他的亲信张武、宋昌的看法。张武建议代王刘桓以生病为由,拒绝前往。宋昌则认为刘桓是汉高帝儿子中年龄最长,且又以仁孝著称,理所当然是皇帝的最佳人选。

刘桓仍然小心翼翼,他动身前往长安城,并派宋昌先入城内,打探虚实。宋昌至渭水桥时,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大大小小官员全部亲自出城迎接。代王刘桓这才稍稍安心,放心前行。行至渭水桥,诸大臣纷纷拜谒新皇帝。

太尉周勃是平定诸吕的英雄,他可能想显示一下威风吧,上前说:“我想单独向皇帝禀报。”宋昌喝道:“如果是公事,请您直说。如果是私事,对不起,王者不受理私事。”周勃碰了一鼻子灰,只好跪拜呈献上天子玺符。刘桓接过皇帝玉玺,此时他终于确信,自己果真是成为天子了。

应该说,汉文帝很聪明,从一开始,他就坚持“公天下”的原则,避免沦为权臣武将手中的傀儡。

第二,略施小计,除掉周勃

汉文帝的上台,周勃是第一功臣,官至右丞相。周勃既有能力立皇帝,也有能立废皇帝。因此,汉文帝最防周勃。

作为右丞相,周勃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汉文帝表面上宽厚仁孝,像是忠厚长者,其实他颇谙统御之术,绵里藏针。他深知自己虽然得到大臣们的拥护而成为皇帝,但以周勃为代表的这些大臣实则居功自傲,他得不露声色地刺痛周勃一下,让这位帝国丞相出出丑。

有一回,汉文帝故作不经意地问周勃说:“全国一年判决案件有多少起呢?”周勃一直以来都是干武将的活,对刑狱之事哪懂呢?他听了怔了一下,不知所措,只得向皇帝谢罪说:“这个臣不知。”汉文帝脸色微微一变,又问道:“那么国库一年钱与谷物的出入是多少呢?”周勃惶恐不安,再次谢罪道:“臣不知。”一边说一边汗流浃背。

汉文帝转头问陈平同样的问题,陈平不慌不忙地答道:“这些事,都有专门负责的人。陛下如果要问断案的事情,可以询问廷尉;要问钱谷的事情,可以询问治粟内史。”汉文帝满意地点点头,继续问:“这些事都有相关的负责人,那你又负责什么事呢?”陈平从容不迫地回答:“宰相的职责,上则辅佐天子,下则理顺万物,外则镇抚四夷诸侯,内则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自可胜任其职。”

听了陈平的一席话,汉文帝拍手称好。这下子周勃更加狼狈不堪了。这下子周勃明白了,看来自己的政治才能,比起陈平来,要差得远了。

周勃的一些亲信也告诫他,皇帝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虽然他有威震天下之功,但功高震主,什么下场有前车之鉴。周勃越听越害怕,便称生病为由,主动交出相印。汉文帝只问了区区两句话,就令大权在握的周勃乖乖让出了相印,可以说深得统御术之精髓了。

第三,汉文帝的仁政

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明君之一。他崇尚文治,作为皇帝,他有相当人性化的一面,这也使他的政治措施中,充满人性的光辉。

公元前179年,是文帝元年。

这一年,他废除了连坐法。根据秦法,一人有罪,并坐其室家。汉初的律令沿用这条秦国法律,汉文帝一上台,便下诏令,废除此令,他认为:“法者,治之正也。”并对司法官员说:“如今犯法的人已经治罪,却还要牵连他们的父母、妻子、儿女,判刑或收为奴婢。我认为这种做法很不可取。”司法官员回答说:“法令是为杜绝人们做坏事,连坐法是为了约束犯罪,使他们心有牵挂。这种做法沿习已久,还是不要改变的好。”汉文帝语重心长地说:“我听说法律公正则民众忠厚,量刑适当则百姓心服。官吏的责任是管理民众并引导他们向善。如果既不能引导百姓向善,又要以不公正的法律来惩戒,岂不是害了他们,又迫使他们暴力抗争。如此一来,怎么杜绝犯罪行为呢?”

仁政一直贯穿于汉文帝的政治生涯,从上台开始,直到他去世。在中国两千年的专制时代,汉文帝在历代帝王中,其道德修养及其宽厚的政治主张是罕见的。这当然也得力于时代的因素,经历汉数十年激烈的政治动荡,国家开始走入正轨,社会秩序晏然,这也给汉文帝施展仁政创造了空间。

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他又废除了诽谤罪与妖言罪。汉文帝以古代贤王为榜样,认为法律中设诽谤罪、妖言罪,只能使官员们不敢斗胆直言,这就会使上级只听到拍马屁的话,却不能发现自己的过失。官吏们在执法过程中,会滥用这种权利,致使百姓蒙冤,人人自危。汉文帝不以言罪人,从某种程度上说,极大消除了百姓祸从口出的恐惧感。

公元前167年,汉文帝又废除一项苛法:肉刑。肉刑是一种无人道的刑罚,在中国历史上早已有之,而且历代一直沿用。在汉之前,肉刑种类很多,包括黥刑(在犯人脸上刺字)、劓刑(割鼻子)、断脚、断趾等。

汉文帝下达一份诏令:“民众犯有过失,还没来得及教化,刑罚就加于身了,就算想改过自新也没机会。朕深感怜悯。断人肢体或刻字于肌肤,一辈子也改变不了,这种刑罚多么残忍与不人道。朕作为民之父母,怎么能做这样的事呢?特下诏废除肉刑,用其他刑罚替代。”司法机构经过反复讨论,最后在法律条文上做出重大修改:被判髡刑者,改判劳动改造,派去筑城、舂米;被判黥刑者,改判戴枷具劳动改造,同样去筑城、舂米;劓刑者改判为笞三百;斩趾者改判笞五百。

汉文帝的时代,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一个好的时代。如果说汉高帝刘邦的事业是强兵,那么汉文帝的事业就是富民。民富则国富,汉文帝的德治开创了一个令人怀念的时代,其历史影响是深远的。他多次诏免农民一半田租,以鼓励农桑,刺激经济生产。公元前167年(汉文帝十三年),更是下诏免除田租。对广大农民来说,这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了。


君山话史


刘恒,汉高祖第四子,母薄姬,出生于长安,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太史公司对刘恒有过这样的评价:孔子言‘必世然後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馀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於今。呜呼,岂不仁哉!

由此可见,汉文帝刘恒在后世人心中是有着极高的地位的,不过,当时的刘恒可并不受到汉高祖刘邦的待见,那么,他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又是如何开创“文景之治”,成为一代明君的呢?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刘恒的第一阶段,即他是如何登上皇位的。

刘恒是在汉高祖四年(前203年),由母亲薄姬生下,不过,虽然薄姬给刘邦生了个儿子,却仍然没有得到刘邦的宠幸,因为刘邦前前后后共有八个儿子,并且刘恒性格软弱,不太讨刘邦喜欢,再加上薄姬原本是汉朝叛将魏豹的妃子,因其有些姿色,才被刘邦招入后宫,但是,刘邦除了宠幸过一次薄姬,就再也没有后续了,结果就是,俩个都不受刘邦待见的人,统统被刘邦发配到了代地(离皇城很远。)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本以为被发配“边疆”,再无出头之日的刘恒,反而因为其远离皇城,从而并没有被卷入到当时的皇权争斗中。刘邦去世后,公元前195年,刘盈继位,吕太后专权,汉朝陷入了外戚干政的漩涡,吕后这个人心眼很小,刘邦在世时,吕后尚惧其三分,但是所有惹她烦心的人都被她记下了,把持朝政大权后,吕后首先除掉了刘邦最爱的戚夫人和其儿子刘如意。

接着,吕后知道自己把持大权,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她开始一一除掉刘氏皇子,从刘邦的长子刘肥开始,吕后前前后后除掉了刘邦的四个儿子。虽说刘邦有八个儿子,可也禁不住吕后这样杀,再加上一个因打猎受伤去世的燕王刘建,最后就只剩下了刘恒和刘长俩个人(惠帝刘盈受不了吕后的压迫抑郁而终),吕后之乱被平息后,因为代王刘恒采取修养生息的政策,所以封国内一片祥和,百姓们都很信服刘恒,于是乎,重大臣商议决定,由太尉周勃、丞相陈平迎立代王刘恒入京,是为汉文帝。

第二阶段,称帝之后的刘恒,是如何开创文景之治的。

因即位不易,刘恒下定决心要尽快整合皇权体制,以恢复和加强国家政权的运转能力。他首先命自己的亲信势力掌握军权,保证自身安全,然后,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一方面大力封赏功臣,另一方面也对起兵叛乱的刘氏宗亲严厉镇压,削弱诸侯国的力量,巩固皇权。

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之后,刘恒开始颁布各项政策,政治上:改革刑制,令列侯归国,废除过关用传制度,入粟拜爵,改善农民处境。经济上:安民为本,减省租赋,减轻徭役。除此之外,在军事上和其它各个方面,文帝都发布了各项利于发展的政策,通过这一系列政策,汉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文教大兴,国力日益强盛。自此,文景之治的盛世开启,汉文帝刘恒也成为了一代圣君,受到后世人的褒奖。


巴山夜雨话历史


汉高祖刘邦有八个儿子,庶长子刘肥,嫡长子刘盈,三子刘如意,四子刘恒,五子刘恢,六子刘友,七子刘长,八子刘建。

八个儿子中有两个儿子后来登上皇位。一个是皇后吕雉所生的刘盈,刘邦去世后顺理成章继承刘邦的大统做了皇帝,史称汉惠帝,而刘邦四子刘恒最不受刘邦待见,出乎意料的成了一代圣君,创建“文景之治”,为后世所传颂,那么刘恒是如何成为一代圣君的呢?

刘恒是刘邦和薄姬一夜情的结晶,汉高祖、吕后皆不看好母子二人,任其在封地代自生自灭。当刘邦病逝,吕后专权一一除去刘氏诸王,对穷乡僻壤的刘恒网开一面,吕后病逝,大臣们诛杀吕氏一族,迎回刘恒为帝,刘恒勤政爱民,励精图治,创“文景之治”,成为一代圣君。有书君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母亲薄姬位卑为刘邦所不宠,刘恒得以保全性命。

刘恒的母亲薄姬地位卑微,曾是魏王的妃子,但魏亡后,刘邦接收了魏国的国土珠宝及美女。薄姬长得风姿绰约,刘邦好美色,自然收入后宫,幸而与刘邦有过一夜情,而这一次邂逅便让薄姬怀上了龙嗣,在公元前203年生下刘恒。

刘邦后宫美女如云,从那一夜之后就很少见薄姬,更谈不上宠爱,以至生了刘恒,刘邦也爱搭不理,好像没这个人一样。

吕后好妒,对刘邦的宠妃一个个幽禁在宫中,不许和儿子们见面,独有薄姬娘家没几个人,地位又卑微,凡事不争,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刘邦又不待见,吕后觉得这样出身的薄姬对自己不构成威胁,所以当刘恒八岁封为代王去为刘邦戍守边疆时,薄姬也跟着去了山西,吕后居然放行了。

这样两母子在山西相依为命经营了十五年,虽然辛苦,但也相安无事,保全了性命。

二、嫡母吕后专权尽杀刘氏皇子,为刘恒铺平道路。

刘邦十分宠爱戚夫人,爱屋及乌,对戚夫人所生刘如意也宠爱有加,在戚夫人的泣请下,想废了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周昌等众大臣劝谏废长立幼,废嫡立庶不明智,吕后听张良建议,赶紧请来商山四皓,刘邦才断了废立之念。

公元前195年,刘盈继位,吕太后专权,先是把刘邦最宠爱的刘如意毒死,后又把如意之母戚夫人做成“人彘”[zhì],刘盈亲眼见到惨状,吓出一场大病,此后天天声色犬马,无心朝政。

公元前193年,刘肥来京拜见惠帝,吕后发现刘肥不尊君臣之礼,坐在上座,又要毒杀刘肥,汉惠帝救下刘肥,刘肥献了城阳郡给鲁元公主,叫鲁元公主为干娘,这才幸免于死,但郁结成疾,几年后去世。

公元前188年,刘盈抑郁而亡,吕后立幼太子刘恭为帝,开始临朝主政。

开始一一排杀刘姓皇子,以除隐患。赵王刘友娶了吕后之侄女,但这刘友偏偏不喜欢自己的王后,却专情于别的王妃。吕王后也是个醋坛子,找到吕后告状,居然说刘友要谋反,吕后召刘友进京,关押在官邸,不给吃喝,刘友不久就饿死了。

梁王刘恢本来有老婆,吕后为政治联姻,把吕铲之女塞给刘恢为王后,这王后既然毒杀了刘恢原来的老婆,还监视刘恢的行动,让他没了自由,刘恢生无可恋,便自杀身亡。

燕王刘建打猎时被狐狸咬伤,得狂犬病去世。除了吕后养子刘长,刘姓皇子基本去黄泉与刘邦团聚了。

吕后对刘宗室皇子不断残杀,刘恒以戍边为由,有幸生存下来。吕后为了自己的权欲,间接为日后刘恒登基铲平了道路。

三、刘恒低调韬光养晦,众臣铲除吕氏一族,扶刘恒上位。

刘恒在封地代国循规蹈矩,一直十分低调随和,从不与人结怨,在代地发展农业生产,与百姓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把代地那不毛之地治理得井井有条,丰衣足食。

刘恒十分节俭,从不讲排场,对属地百姓宽容大度,性格又十分稳重,办事小心谨慎,给朝中众臣老实可靠的印象。

吕后称制十六年后去世,汉朝大臣陈平等迫不及待地铲除吕台、吕产、吕禄等吕氏外戚,又废了吕后曾立的傀儡皇帝刘弘(非汉惠帝所生),众大臣商讨遵守刘邦旨意“非刘姓子弟,不得封王”,决定迎接外戚势力不大,刘邦四子,恭俭有为,温良仁厚的刘恒为帝。

刘恒谨慎的先派舅舅薄昭打前站,做探路先锋,快到京城,又派心腹宋昌入城一探究竟,最后看到诸臣都十分恭顺,才放心进城接受玉玺,陈平等扶持刘恒登上皇位。

四、刘恒励精图治,宽俭待民,“无为而治”成为一代圣君。

公元前180年,刘恒称帝,时为汉文帝。马上封侯拜相,对原来刘氏诸王恢复王候,对铲除吕氏一族有功者,一一分封,还对随父亲建国的老功臣,论功行赏,封官晋爵,巩固了汉文帝的帝位。

汉文帝又令宋昌等亲信掌管军权,对皇宫、京城严加防护,保证皇室成员安全。

刘恒便开始治理国家,他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他采用“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减轻老百姓赋税,宽俭待民,废除肉刑等让汉朝经济得到发展,人民过上了富足的生活,综合国力日益强盛,最终开创了“文景之治”。

综上所述,刘恒两母子位卑势弱不受宠,无后台反而因祸得福,保全了性命,这为刘恒成为一代圣君提供了最根本的基础。

吕后的“除苗”工程,让刘邦的儿子一个个去父皇那儿报到去了,只留下刘恒和刘长,而刘恒为长也更仁厚,吕后的残暴行为反为日后刘恒成为一代圣君提供了政治上的保证。

众大臣慧眼识真龙,扶刘恒上位,为刘恒成为一代圣君提供了最直接的保障。

刘恒的勤俭治国,轻徭役减赋税,废酷刑,最终成就了刘恒一代圣君的美名。

刘恒就这样奇迹般地成为了一代圣君,就像书写了一部人生传奇,最不受父王待见,却开创了“文景之治”,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为后人所敬仰,汉文帝手握一手烂牌却打出了“王炸”的格局!有书君欣然为之点赞!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汉文帝刘恒: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汉文帝刘恒,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1个盛世“文景之治”。因此他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享有盛名的明君圣主之一。然而就这样一个伟大的君主,在他没有当皇帝之前,可以说大汉帝国的皇位跟他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汉高祖刘邦一共有8个儿子,其中只有后来的汉惠帝刘盈是他和皇后的亲生嫡子。其他的7个儿子都是庶出。本来汉惠帝刘盈的太子之位应该是稳稳当当的。但是由于他天生懦弱,在楚汉战争时期,又被汉高祖刘邦摔下马车,得了癫痫。所以很不受刘邦待见。但是还好,汉惠帝刘莹有一个强势的母亲,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吕太后。为了保住自己儿子的太子之位和未来的皇位。吕后不惜用一切手段,扫平一切障碍。

刘邦死了之后,汉惠帝刘盈即位,大权从此落入了以吕后为首的吕氏家族手里。于是刘邦的儿子们便遭了灭顶之灾。最著名的就是赵王刘如意和以前刘邦最宠爱的夫人戚夫人,下场那叫一个惨哪。刘邦的8个儿子里面除了淮南王刘长和代王刘恒没有惨遭毒手以外,基本上都是死的死疯的疯。



吕后死了之后,他的兄长和弟弟发动了叛乱,结果很快被拥护汉朝的大臣给镇压下去。当时,汉高祖刘邦的儿子已经所剩不多。正在大臣们踌躇莫展,不知该立谁为皇帝的时候。默默无名的代王刘恒进入了大臣们的视野。


自从汉高祖刘邦死了之后,8岁的刘恒便去了偏僻的代国做了代王。在他做大王的这16年里面,他关心老百姓。把贫穷的泰国这里的富饶安定。从来都没有参与过与朝廷的权力之争。因此大臣们都认识到了他的品德。在一帮老臣的极力扶持下。刘邦的第4个儿子,默默无名的刘恒称帝,即后来的汉文帝。

在整个中央朝廷斗得天翻地覆的时候,刘恒却在默默的干事,用自己的品德感化着老百姓,感化着大臣。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恐怕这就是政治的最高智慧吧,也是带王刘恒能够顺利登上皇帝之位的根本原因。


旧事旧人历史说


刘邦总共8个儿子,从大到小排列为:

齐悼惠王 刘肥 (曹姬生)

汉惠帝 刘盈 (吕后生)

赵隐王 刘如意 (戚夫人生)

代王/汉文帝 刘恒 (薄太后生)

梁王 刘恢——吕太后时候降为赵共王

淮阳王 刘友——吕太后时候降为赵幽王

淮南厉王 刘长

燕王 刘建

齐王刘肥的母亲是刘邦未称帝时候就跟着刘邦了,当时没有名分,刘肥是私生子,碍于身份的原因,刘肥做太子是没有希望的。但是刘邦这个人还念及和他母亲的旧情,所以早早的就封他为齐王了。领七十多座城池,也是封邑最大的诸侯王。但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吕后认为齐王会对自己儿子刘盈造成威胁,曾召入宫中欲用毒酒加害,刘肥在自己谋士建议下把最富庶的三座城池献给吕后女儿做礼物,吕后才放过刘肥,得以善终。


刘盈是刘邦的嫡长子,刘盈这个人心地还是不错的。可能有点懦弱,因为母亲太强悍的关系,由于吕雉的一手运作,也做上了皇位,他就是汉惠帝,可惜寿命太短。

刘如意是刘邦和最受宠的戚夫人的儿子,刘邦曾经因为刘盈太懦弱想立刘如意为太子,这也为刘如意的坦途埋上了地雷呀。刘邦死后,吕雉把戚夫人祸祸个人不人鬼不鬼的,刘如意也离奇的死亡了。


梁王刘恢被迫娶了吕雉的侄女,这个女人依仗吕雉的权利,根本不把梁王放在眼里,他不但不让刘恢碰其他的妃子,还暗中加害梁王的妃子和女儿。梁王不堪其辱,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悬梁自尽了。

刘友。刘如意死后,被吕后封为赵王,强迫刘友娶吕氏宗女为妻,但是刘友对这种婚姻也很反感,不过他没有像刘恢选择自杀,而是去宠爱其他妃子。但是这却惹恼了这位吕氏宗女,她向吕后告了一状,最终刘友被吕后召入都城,他应该是饿死的。



淮南王刘长,刘邦第七子。于前196年被封淮南王。文帝时,骄纵跋扈,常与帝同车出猎;在封地不用汉法,自作法令。前174年,与匈奴、闽越首领联络,图谋叛乱,事泄被拘。朝臣议以死罪,文帝赦之,废王号,谪徙蜀郡严道邛邮,途中不食而死。

燕王 刘建是打猎时候被野狐狸咬伤,感染而死的,他的死是个意外,唯一一个意外死的。


看了刘邦这些儿子的下场,你就能看出来为什么刘恒能当上皇帝了,因为没得选。为什么刘恒没被吕雉害死呢?因为刘恒和他的母亲都不得宠,吕雉根本没把他当回事,所以他才得以存活下来。刘恒称帝这个事情告诉我们做人要低调!


拼搏1514878035


刘恒,是汉高祖的第四个儿子,也是汉文帝。但是他一直不受汉高祖的宠爱,并且他的皇位可以说是捡来的。但是刘恒本人宽厚善良又小心谨慎,所以在当上皇帝之后一直勤恳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圣君。

刘恒的母亲是薄姬。薄姬本来是魏王魏豹的妾室,在魏豹被杀后,薄姬流转到了宫中的织布局。但是“天生丽质难自弃”,薄姬不久后就因为她的姿容与美貌被选入了后宫之中。薄姬每日精心打扮自己,期待着能得到刘邦的宠爱。没想到日复一日,一年过去了,薄姬还是没能等到那一份属于自己的宠爱。一日,管夫人和赵子儿两位美人相随刘邦一同玩乐,偶然间,他们谈论起了当年与薄姬的约定,刘邦听后,对薄姬十分怜惜,当晚就召幸了薄姬。幸运的薄姬就因这一夜,便怀上了未来的汉文帝刘恒。

此后,薄姬连汉高祖的面都很少见到,更别说受宠了。汉高祖刘邦去世后,由于薄姬一直不受宠爱,吕后认为其没有威胁便允许她跟随儿子刘恒到刘恒的封地代地去,薄姬在代地做了太后,一直陪伴着自己的儿子。汉初政治局势复杂,政局波谲云诡,变幻莫测,而刘恒既没有母族势力的帮助,也没有父亲的宠爱,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长期如此,刘恒养成了细致、小心的性格。

在代地执政期间,刘恒一直关注民生,考察民情,兢兢业业,在代地执政的经历为汉文帝后来统治全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久,吕后去世,陈平、周勃和刘章等人遏制住了吕氏家族的势力,接下来便要为汉朝挑选一位合适的继承人。这时,一直以来勤勤恳恳的刘恒成为了他们的人选。刘恒就这样一步步地当上了皇帝。

刘恒即位后,首先着手改革政治,他废除了连坐法,并减轻了一些较为严苛的刑罚。在经济上,文帝遵循“牧民之道,务在安之”的方针,减轻徭役和赋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文帝“偃武兴文”,“丁男三年而一事”,这样大力度的减少徭役和赋税在中国古代绝无仅有的。汉文帝在军事上也十分有才能,当时汉朝在内内政严峻复杂,在外有匈奴虎视眈眈,汉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改变了这一情况。首先是采取和亲的政策,但是和亲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所以汉文帝又采取了训练边地老百姓的策略。同时,他还在边地建立了马苑,这一系列举措对此后解决匈奴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文帝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促进了汉朝政治、经济的发展,并且建立了良好的统治秩序。汉文帝在位期间,没有增添车马,没有贪恋奇珍异宝,而是一直专心治理国家,曾国藩先生就曾对他作出了极高的赞誉:“天下惟诚不可掩,汉文帝之谦让,其出于至诚者乎!……盖其德为三代后仅见之贤主,而其心则自愧不称帝王之职而已矣。”汉文帝靠着自己的勤恳努力,终于成为了一代明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