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方艙、管酒店、下社區、募物資...抗擊疫情,武昌濱江建設者“不服周”!

領導幹部變身酒店經理和社區“小喇叭”

20餘人籌集防疫物資價值約2000萬元

在武昌區抗擊疫情的一線

有這樣一群善打硬仗的武昌濱江建設者

他們化解了一道道難題

全力保障了疫情防控工作


最快實現“人等床”變“床等人”

“按照黨中央的要求,寧可備而不用,不能用而不備;武漢也提出,寧可讓床等人,不能讓人等床。我們目前建方艙醫院就是這個目的。”在接受中央電視臺採訪黃鶴方艙醫院的建設時,孫羿這樣說。


孫羿是武昌經開區(濱江)管委會的主任,從2月3日起,他已緊急支援完成了2個方艙醫院、1個康復驛站的建設,啟動了2個方艙備選點建設。


2月3日晚22點,孫羿接到指令後,迅速帶領班子成員葛磊及中層幹部蔣俊等到洪山體育館集合,緊急支援武昌方艙醫院建設,負責建設施工總協調。僅用30多個小時,可容納800張床位的武昌方艙醫院順利完成移交。


建方艙、管酒店、下社區、募物資...抗擊疫情,武昌濱江建設者“不服周”!

建方艙、管酒店、下社區、募物資...抗擊疫情,武昌濱江建設者“不服周”!

建方艙、管酒店、下社區、募物資...抗擊疫情,武昌濱江建設者“不服周”!

建方艙、管酒店、下社區、募物資...抗擊疫情,武昌濱江建設者“不服周”!


2月18日,集結號再次吹響。“時間只有不到3天,黃鶴方艙醫院需馬上建成並具備使用條件。”作為黃鶴方艙醫院的調度總指揮,孫羿帶領管委會蔣俊、孫輝等同志,第一時間趕赴武漢捲菸廠開展建設。他組織相關單位邊設計邊施工,在施工過程中進一步優化方案設計。從艙位隔斷到水電改造、從盥洗室佈置到醫廢垃圾消殺處理,一遍又一遍地現場巡察,找出解決辦法。淋浴設施需要多少個、水龍頭有沒有熱水……這些建設中的“小事”,也都考慮清楚、計算明白。經過三天三夜的“鏖戰”,佔地8000平方米、可容納1144個床位,開水間、盥洗室、淋浴室、衛生間、娛樂區等設施一應俱全、功能完備的3.0版黃鶴方艙醫院順利建成,基本實現可拎包進艙。


為滿足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後14天集中隔離和健康監測需要,2月27日,孫羿再次轉戰湖大康復驛站建設,用短短4天時間改造了7棟宿舍樓,提供隔離房間1470間。


建方艙、管酒店、下社區、募物資...抗擊疫情,武昌濱江建設者“不服周”!


不斷拓展醫治資源,是孫羿的心願。他深知,只有迅速決策、迅速開工、迅速建成,才能打贏這場與病毒賽跑的戰鬥。因此,他始終堅守在搶建方艙醫院的第一線,力爭早一天、再早一天,讓“應收就收、應治就治”不再“紙上談兵”,讓“人等床”的無奈變為“床等人”的綢繆。


運管定點隔離酒店

隔離病毒不隔愛

“隔離病毒不隔離愛,隔離點也應該如家一般舒適、溫暖。”這是徐俊、向遠新對隔離點的理解,在後來與疑似患者的朝夕相處中,他們也這樣做了。


建方艙、管酒店、下社區、募物資...抗擊疫情,武昌濱江建設者“不服周”!

建方艙、管酒店、下社區、募物資...抗擊疫情,武昌濱江建設者“不服周”!


積極響應“四類人員”分類集中收治隔離的部署,2月5日起,武昌濱江管委會班子成員徐俊、向遠新及5名黨員幹部,主動參與轄區隔離點籌措、運管工作。經多方聯繫,徵用了維也納酒店(積玉橋地鐵站店)、如家酒店(螃蟹岬店)作為積玉橋街發熱患者和疑似病人的隔離觀察點。

徐俊和向遠新分別任兩家酒店的臨時黨支部書記,充當起了酒店“大堂經理”的角色。


建方艙、管酒店、下社區、募物資...抗擊疫情,武昌濱江建設者“不服周”!


“病人的電話就是哨聲,病人的需求就是號令。”隔離點工作不分晝夜,全體人員24小時在崗。2月11日凌晨,如家酒店隔離點正式啟用的第3天,當工作人員剛剛卸下一身疲憊準備休息時,1名年近7旬患重大基礎疾病的疑似病人突然暈倒,並伴有呼吸困難等危險症狀。危難時刻,向遠新當機立斷,第一時間報告區、街指揮部領導,連夜協調將病人轉送定點醫院救治。

“我是黨員我先上”,曾志偉、曾棟樑等黨員主動請纓,累計護送近百名疑似患者赴指定醫院完成CT檢查。張佳俊作為家裡的頂樑柱,在隔離點工作後無暇顧及家中事務,面對親人的離去,他抽出幾個小時送走老人後又立刻回到一線,他說,“隔離點更需要我。”


將心比心、真心關懷,全方位服務患者需求。疑似病人覺得早餐品種單一,工作人員馬上聯繫,最大程度地滿足多樣化需求;疑似病人中的小朋友生日,大家一起給他辦了一個簡單而溫馨的生日會,孩子父親感動不已,發來了感謝短信;結束隔離的老奶奶回家,擔心行動不便,隔離點協調專車送她回家……


為迎接康復患者集中隔離和健康監測,3月4日起,徐俊、曾棟樑、楊華林帶領維也納酒店隔離點工作人員奮戰數小時,完成了近100個房間的衛生消殺和物資配備,同步接收了70歲以上出院隔離人員28人,開通了24小時生活和醫療

求助內線。對一位81歲高齡、患有老年痴呆的外區患者,徐俊一邊與區出院專班、病人家屬積極溝通,一邊陪伴老人到晚上7點,順利將老人送至洪山區屬地。高效率的轉運工作受到了全區通報表揚。“感謝黨、感謝政府,沒有你們的付出我可能真過不了這一關。你們不是家人勝似家人啊。”解除隔離人員臨走前向工作人員深情地鞠了一躬,道出了心聲。


建方艙、管酒店、下社區、募物資...抗擊疫情,武昌濱江建設者“不服周”!


78歲的赫爹爹是原計劃入住維也納康復驛站的一員,3月6日下午4點半達到康復驛站後由於呼吸困難需要吸氧,徐俊各方聯繫統籌,終於在晚上7點將赫爹爹送到省中醫院進行檢查,並依據抗體檢測結果,並在晚上10點將赫爹爹送入武昌醫院,赫爹爹感動哭了……


截止目前,2個隔離點累計入住349人,解除集中隔離141人,接收出院隔離人員68人。


全員下沉社區一線

做老百姓的“小喇叭”和“菜籃子”

社區是疫情防控的第一線。接到指令後,1月28日,孫羿帶著管委會全體班子成員和17名黨員群眾,迅速下沉到積玉橋街5個社區,覆蓋13089戶,社區居民36093人。每天和社區工作者一起,開展

防疫宣傳、門崗登記、環境消殺、入戶排查和就醫協調等工作,充當起保安、保潔和“小喇叭”。


建方艙、管酒店、下社區、募物資...抗擊疫情,武昌濱江建設者“不服周”!


一開始,社區的防控條件艱苦、任務艱鉅,下沉幹部都沒有符合防護標準的口罩和防護服。“基本屬於裸奔,但管委會沒有一人退縮。”談到最初下沉社區時,葛磊這樣說。他身體力行,堅持每天到社區“打卡”,連續20多天奮戰在一線,社區處處都有他忙碌的背影和匆匆的腳步。


建方艙、管酒店、下社區、募物資...抗擊疫情,武昌濱江建設者“不服周”!

建方艙、管酒店、下社區、募物資...抗擊疫情,武昌濱江建設者“不服周”!


“哪裡需要就去哪裡,哪裡都是戰場。”2月14日後,隨著其他抗疫任務鋪開,管委會下沉工作集中到2個社區。社區管控更嚴了,下沉幹部身上又貼上了“米袋子”“菜籃子”和“藥箱子”等標籤,努力讓社區居民隔離生活更放心和舒心。為幫居民買到指定藥品,黨員錢安開著私家車,繞了半個武昌城;黨員徐微和青年幹部樊後駿,為轉運蔬菜物資,華燈初上仍在四處奔波;作為戰鬥在一線的女同志,張愛君始終保持著昂揚的奮鬥激情,每天接打電話近80個,充當群眾的接線員,沒有一絲抱怨。


全力籌措緊缺物資

抗擊疫情“全家總動員”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1月25日,很少發朋友圈的孫羿,編輯發送了一條關於支援醫用物資的信息,呼籲社會各界捐款捐物。從那時起,他一直奔走疾呼,帶領全體幹部職工,動員所有認識的人,全力籌措疫情防控各項緊缺物資。


建方艙、管酒店、下社區、募物資...抗擊疫情,武昌濱江建設者“不服周”!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武昌濱江管委會幹部職工的努力下,他們籌集了防疫物資(資金)口罩14.78萬隻、防護服5945套、醫用隔離服10000套、手術衣1000套、手套1.08萬雙、消毒液約2760斤、醫用酒精約3390斤、護目鏡3100個、鋁行艙3個、電腦54臺、醫用設備94臺,捐款43萬元

,以及大批生活物資。這些防疫物資第一時間送到了區疫情防控指揮部、相關區直部門、街道社區、方艙醫院和隔離點酒店,及時地緩解了一線物資緊缺情況。


建方艙、管酒店、下社區、募物資...抗擊疫情,武昌濱江建設者“不服周”!


而直到3月8日,管委會的同志們才知道,孫羿動員女兒,通過其高中校友會募集捐款人民幣8萬餘元,於國內外先後採購了220套防護服、4000只合規口罩以及日本光電心電圖機1臺,分別捐贈給了省人民醫院、武昌方艙醫院和三處隔離點。採購過程一波三折,因廠家貨源不足,部分海外訂單被取消,經多方聯繫和尋找,才在湖北仙桃找到合格口罩的生產廠家和醫療器械廠家。大家紛紛豎起了大拇指,稱讚他全家總動員,孫羿笑著說,“不值一提,聊表寸心。”

建方艙、管酒店、下社區、募物資...抗擊疫情,武昌濱江建設者“不服周”!


在抗擊疫情的戰鬥中,武昌濱江建設者們上下齊心、勇於擔當、共克時艱,在抗疫一線再煉初心、勇擔使命,敢做事、能做事、做成事。他們無懼生死、逆風前行、捨我其誰的勇氣和“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精神是無數奮戰在一線人們的共同屬性,而這就是撐起大江大河大武漢的精神脊樑。我的英雄我的城,武漢從來無懼風雨,武漢人民從來“不服周”!

圖文提供 | 王璇子 陳詩甜 楊旭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