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說的“我執”究竟是什麼?怎樣才能斷“我執”?

什麼叫“我執”?認為生命中具有永恆不變之觀念,這樣的執著,即是「我執」。“我”就是禪宗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每個人都具足,具體點說就是《六祖壇經》裡面講的:“不思善,不思惡”,真心本來就是這個狀態;“執”的本意是用手抓住,這裡指的是你佛性真心起的一種功用。


佛教常說的“我執”究竟是什麼?怎樣才能斷“我執”?

所以“我執”就是真心佛性接觸外境後,抓住外在幻境不放產生的痛苦。所以,“我執”是一個動作,並不是一件東西。我們想通過表面上的修行把“我執”去掉,這是不準確的,“我執”是個動詞,要切斷它才可以。

“我執”是障礙我們不能自在的最大障礙。時時刻刻為自己考慮的自私心理是我執;強烈的想控制某一件事或人也是我執,我執在沒有擴大出來還好,如果隨著慾望的增加,我想要、我能要、我必須要的觀念慢慢擴大,就如同魔獸一樣會吞噬掉一個人。

佛教常說的“我執”究竟是什麼?怎樣才能斷“我執”?


佛陀教育弟子,不要什麼都為自己打算,因為你的生命,在這個世間也是一種暫時的過往,過去沒有你,未來沒有你,當下的你又隨著每一秒的推移而一直變化。《唯識述記一本》曰:“煩惱障品類眾多,我執為根,生諸煩惱,若不執我無煩惱”,《俱舍論》二十九曰:“由我執力,諸煩惱生。三有輪迴,無容解脫。”《菩薩本生鬘論.卷第十一》曰:“惡趣顛倒我執無盡,憂苦轉多煩惱無替,根本災難相貌無定,瀑流煩惱如來永斷”。由此可見,我執是煩惱的根源,那麼,到底如何才能斷除我執呢,徹底讓身心得到解脫?

佛教常說的“我執”究竟是什麼?怎樣才能斷“我執”?


說來很簡單,“我”不“執”了,就是斷除的方法,具體來說,面對一切外境,你心裡安然不動,不被外在的現象迷惑,時刻提醒自己不要“上當”,就算是再好的誘餌,那也是“致命”的,內心不再做“執著”這個動作,這就叫“去掉‘我執’”。

所以用你的心去關照,你會發現心“識”一念就能斷掉我執,“識”就是識別的意思,驗鈔機會識別錢幣的真偽,而我們覺悟的心,會識別內心的執著。一念能斷掉“我執”,多簡單,只不過是要常常的用功,熏習成性才行,《壇經》雲:“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而不是常生我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