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安“大吳泥塑”,比赫赫有名的“泥人張”還要歷史悠久

泥塑,是中國民間比較常見的一種手工藝術。顧名思義,泥塑就是以泥土為原料來塑造各種形象。潮州市潮安縣浮洋鎮大吳村的“

大吳泥塑”與天津“泥人張”、無錫“惠山泥人”一起,並稱為“中國三大泥塑”。


潮安“大吳泥塑”,比赫赫有名的“泥人張”還要歷史悠久

追溯“大吳泥塑”的歷史,其實比現在赫赫有名的“泥人張”更為悠久。據史料記載,大吳村古時候叫做鳳書隴,相傳是南宋末年,吳靜山一家從福建漳浦遷來後慢慢發展而來的。吳靜山自幼隨父家到江蘇無錫經商,學會了當地的泥塑技藝,定居鳳書隴後,他就以製作泥塑謀生,後來世代相傳。這樣算起來,大吳泥塑的歷史,已經有700多年了。

在這700多年間,大吳泥塑的鼎盛時期應該是在清乾隆至宣統年間(1736-1911年)。據記載,當時大吳村的泥塑藝人有400餘人,主要產品有泥塑人物屏、紗丁人物頭像和紙影頭像等,在鄰近鄉縣十分暢銷。用現在的話說,泥塑成了大吳村當時的支柱產業。經濟效益的推動,促使大吳泥塑的生產迅速發展,泥塑作坊遍佈全村,幾乎家間家有作坊,人人會泥塑。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大吳湧現出了一大批才華卓絕的泥塑藝人,其中有一位不得不提,那就是吳潘強(1838-1902年)。吳潘強捏塑的各種人物、動物都很生動傳神。他的作品還曾經在清末時南京舉辦的全國性“南洋勸業會”上獲得了金獎。直到現在,坊間還流傳著許多關於吳潘強的故事。

潮安“大吳泥塑”,比赫赫有名的“泥人張”還要歷史悠久

據說有一年,時任潮州總兵的方耀把吳潘強請到總兵府第,為自已塑像。吳潘強提出要一個月時間,方耀滿口答應,還命令下人要熱情款待。誰知吳潘強每天只是吃飯、泡茶、睡覺。很快,一個月過去了,吳潘強仍遲遲沒有動手。就在期限將至的最後一個晚上,方耀大怒拍案:“如果明天還沒完工,我就砍你的頭!”這時吳潘強不但沒有懼色,反而大笑說:“對了對了,我就是要你這個表情。”於是動手便塑,不一會兒就大功告成。方耀一看,塑像不僅形象通真,而且威武莊嚴,很有氣勢。原來吳潘強認為方耀是一名武將,應該顯得威風,有“殺氣”。可是每次接觸,方耀都是客客氣氣笑臉相迎,寒互喧幾句就離開,直到方耀發怒,才顯示出他作為武將的氣質。


言歸正傳,吳潘強對於大吳泥塑最大的貢獻並不僅僅是他高超的技藝,而是在於,他受潮劇人物臉諧和服飾的啟發,創造了“貼塑”的方法,使大吳泥塑形成了區別於其他泥塑的特色。何鍾謂“貼塑”呢?吳維清一邊示範一邊告訴我,捏塑時先塑身段,尋確定人物的動態,再安上四肢和頭顱,最後把泥土壓成片,折片成衣,給泥人“泥人”穿上衣服。泥人的衣冠鞋屐、衣褶袍甲、頭花、紐扣,都是“貼”上去的。怎樣才能“貼”得這麼栩栩如生,甚至能感覺到拂袖帶來的那縷清風呢?吳維清說,首先要像裁衣服一樣,剪出來有多大,衣服大概就有多大,然後裁布料,折衣紋貼上去。其次如果角色不同,例如“醜”或“旦”,衣服的割法就不一樣。最的是,貼塑著重的是衣紋,從衣紋能夠看到這個泥人的動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