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鳳霞因演劉巧兒家喻戶曉,1986年送給“劉巧兒”另一個劉巧兒!

她們終於相見了,在1986年。對面她們當時的留影,人們也許只能說上這麼一句:演得深情,活得動人!

新鳳霞(1927年1月26日-1998年4月12日),原名楊淑敏,小名楊小鳳。祖籍江蘇,生於蘇州,人販入津。著名的評劇演員,傑出的評劇表演藝術家。曾飾演青衣、花旦,評劇“新派”創始人。

新鳳霞因演劉巧兒家喻戶曉,1986年送給“劉巧兒”另一個劉巧兒!

封芝琴,(1924年05月—2015年02月12日),一位普通的農民,劉巧兒的原型,解放區婦女爭取自由婚姻的典型。出生於華池縣悅樂鎮上堡子村,父親封彥貴早年為她取乳名叫封捧兒。

封芝琴4歲時,她被父親許給張灣村的張柏為妻。18歲那年,父親嫌張家貧寒,又將她許給了朱家後生。後來,張家按照當地“搶親”習俗,將封捧兒搶到了家中,封捧兒的父親便以“搶劫民女罪”將張家告上華池縣司法所,司法裁判員未做深入調查便召集朱、張、封三家當事人,當庭宣佈張柏“搶親”婚姻無效,縣警衛隊還把搶親的人全部抓了起來,一對鴛鴦就這樣被拆散。為了討還公道,與心上人結為夫妻,當年4月4日,封捧兒毅然翻山越嶺80餘里到慶陽城,找到隴東專署專員馬錫五告狀,請求為自己伸冤作主。馬錫五經過調查研究後,於5月29日,在悅樂鎮召開群眾大會,公開審理了封捧兒婚姻案,宣佈封捧兒與張柏的婚姻有效,使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婚後,封捧兒為自己起了個新名叫封芝琴。

新鳳霞因演劉巧兒家喻戶曉,1986年送給“劉巧兒”另一個劉巧兒!

後來,封芝琴的故事被改編成了電影《劉巧兒》,1956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新鳳霞飾劉巧兒,成功塑造了劉巧兒的藝術形象,並創造了有其自己特點的評劇疙瘩腔唱法。《劉巧兒》上映後,在全國掀起了學唱劉巧兒的熱潮,人們通過《劉巧兒》瞭解了評劇,通過《劉巧兒》知道了新鳳霞,新鳳霞的名字從此走進了千家萬戶,演唱藝術從此確立並得到廣大評劇觀眾的喜愛。

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兩人在《劉巧兒》取得轟動後一直沒有能夠見面。上世紀七十年代,新鳳霞遭遇不幸,但當她聽說在甘肅的封芝琴同樣承受坎坷時,百感交集,當即寫信給封芝琴。她說:“我們兩個沒見過面,但我們是很親近的了。我從1949年演出《劉巧兒》,就對你是熟悉的。我因受迫害得了病,至今不能上臺演戲。聽到你在也受迫害,我深表同情。我身體好些一定去看望你。”

兩個女人,因為“劉巧兒”在困難中成為彼此的牽掛,新鳳霞還從慶陽地委索要了一張封芝琴的照片,那是她第一次“看到”封芝琴。

新鳳霞因演劉巧兒家喻戶曉,1986年送給“劉巧兒”另一個劉巧兒!

1986年,封芝琴一家的生活條件好了一些,她終於可以去看新鳳霞。農村人出門沒啥值錢的東西帶,除了一顆心就是一些土特產。隴東的紅棗、黃花、木耳、瓜籽和小米……帶上它們吧,封芝琴要讓新鳳霞補補身子。春節過後不久,封芝琴和丈夫張柏在省裡派的人陪送下,來到了到北京。在北京體育館東路,封芝琴見到新鳳霞,當時,新鳳霞已年近六十,而封芝琴已過了這個年歲。但她們在各自的記憶裡,仍然是當年那個年輕美貌的劉巧兒。

看到新鳳霞的第一眼,封芝琴的眼淚就嘩啦啦地流了下來——她很難過——當年的那個巧兒她怎麼就癱了,不能走路了呢?隨後,她們的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心一下子更近了。新鳳霞說:“我演巧兒時,總想著巧兒該有多好,今天終於見到了!”封芝琴說:“是你演得好,我哪兒有那麼好!” 新鳳霞把天津“泥人張”的後代給她塑的“劉巧兒”泥塑,轉送給了封芝琴,說:“這是你十七八歲的形象,留作我倆的永遠紀念吧!”封芝琴奉上家鄉的特產:“你補補身子吧!”

新鳳霞因演劉巧兒家喻戶曉,1986年送給“劉巧兒”另一個劉巧兒!

此後,二人再也沒有見過面。但我們要說的是,自劉巧兒之後,新鳳霞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藝術成就,新派藝術在眾多的評劇流派中標新立異、獨樹一幟,成為了評劇革新的代表。而封芝琴與張柏結合後,夫婦二人真的白頭偕老,恩愛了一生,不辱當年的努力,令世人稱讚和羨慕。一個是演員,一個是原型:演得深情,活得動人!

忽然地就有了這麼一句話:什麼是藝術呢?生活就是了,但它有一個要求,即是讓演的和被演的能把心貼在一起,相互惦念、相互溫暖著走過。是從封芝琴到劉巧兒再到新鳳霞,又從劉巧兒到封芝琴、新鳳霞或者從封芝琴、新鳳霞再到劉巧兒。總而言之,它就一句話:讓人更好地活著。大凡能做到這點,也都是成功的佳話了。(文/路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