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郡王永晧陵墓地宮探險,發現永晧墓修得比果親王允禮墓還好

位於天津薊縣境內的恆敬郡王永晧之墓,是清東陵的陪葬墓,早年多次被盜隨葬物品被洗劫一空,只剩地宮輪廓,未列入文物保護單位,後被村民用作灌溉儲水井。一般人不知其為何人墓之遺存,我(清陵專家徐廣源先生)親探了此地宮。

清朝郡王永晧陵墓地宮探險,發現永晧墓修得比果親王允禮墓還好

清代王爺 網絡圖片

從地宮井口鑽進地宮,我一路淌著水過地宮門券,進金券就發現了棺床。雖然棺床上也有水,但只有5、6釐米深,對我已絲毫沒有危脅了。可是棺床上有許多淤泥,在水中浸泡著,泥很粘,走在上面不但很滑,而且一不小心會把鞋粘掉了,很容易栽跟頭。

我們這次之所以對恆敬郡王永晧園寢地宮如此感興趣,非要探不可,有重要的原因。我們事先從有關材料中得知這座地宮的金井口是桃形的,這可是聞所未聞的事。我們這次探地宮主要就是衝著桃形金井的,所以我踏上了棺床就立刻先看金井。

清朝郡王永晧陵墓地宮探險,發現永晧墓修得比果親王允禮墓還好

恆敬郡王園寢地宮口已砌成了井  2009年8月第一次探訪時拍攝

儘管棺床被水沒著,上面有許多淤泥,但對於幾乎搞了一輩子陵寢研究的我來說,金井在什麼位置太清楚了。我很快就找到了金井,在棺床正中位置。棺床是長方形的,金井正在這個長方形的對角線的交點處。我急忙俯身一看,金井果然是桃形的。這是我迄今為止看到的第一座陪葬墓地宮的金井。

桃形金井的發現對於清朝陵寢研究來說具有重大意義。我高興極了,立刻拍了幾張照片。我把鋼捲尺伸到水中測進深與面闊。我每測一個數據,就大聲地告訴人在地宮石門外的馮建明,讓他記下來。我在棺床上慢慢地走,測各種數據。

清朝郡王永晧陵墓地宮探險,發現永晧墓修得比果親王允禮墓還好

金券的南面

清朝郡王永晧陵墓地宮探險,發現永晧墓修得比果親王允禮墓還好

西月光石與券頂相接處有昔日的盜洞口

這座棺床有一個獨特之處,正中棺位高出8.5釐米,寬128.5釐米。這是我探多座地宮中發現的首例。正中棺位安放的是恆敬郡王永晧的棺槨。正中棺位突出是有意突出永晧的尊貴地位。這與果親王允禮的棺位比兩側的棺位長(進深長)的用意是一樣的,異曲而同工。這座地宮還葬了他的幾位福晉,具體是哪幾位有待考證。棺床左右兩端不與金券左右的牆壁相接,留出空位。棺床的立面(看面)做成須彌座形,仰伏蓮花瓣腳。

永晧地宮的金券顯得很寬敞,面闊 920 釐米,進深 609 釐米。由於沒帶紅外線測距儀,所以各券的高度都未能測出。因為地宮裡的積水較深,水又極涼,所以地宮地面是石墁還是磚墁還不知道,留待以後再考察。

清朝郡王永晧陵墓地宮探險,發現永晧墓修得比果親王允禮墓還好

棺床上的桃形金井

我照好照片,測好數據後,準備出金券,我一手拿著大手電,一手把著垂在胸前的相機,晃晃悠悠地淌水走出金券。到了石門外總算上了“岸”。馮建明見我的襪子都溼透了,他乾脆在穿靴子之前就把襪子脫了下來,馮建明學著我的樣子,走進了地宮。馮建明比我靈巧,很快就踏上了棺床。因為我已把數據都測了,所以他就省事多了。他在裡面又仔細考察半個多鐘頭。

清朝郡王永晧陵墓地宮探險,發現永晧墓修得比果親王允禮墓還好

桃形金井

出地宮井口時,馮建明先出了地宮井口。他和李宏傑倆人一齊叫力往上拽我。可當我還是覺得要下墜,馮建明靈機一動,大聲對我說:“徐老師後背貼南牆,雙腳用力蹬北牆!”我按他說的做了,果然身體馬上就不往下墜了,我終於爬出了井口。

隨後我們又考察了永晧園寢的一孔拱橋。這座橋的規模大於妃園寢的一孔拱橋。橋孔很大。碑亭已蕩然無存。在一孔橋下的河道西邊的水壩上還能看到墓碑屓頭(刻有盤龍的碑身的頂部)的殘件。並且看到了刻有云龍的碑亭券臉石構件。

清朝郡王永晧陵墓地宮探險,發現永晧墓修得比果親王允禮墓還好

恆敬郡王園寢的朝山及一孔拱橋橋面  2009年8月第一次探訪時拍攝

清朝郡王永晧陵墓地宮探險,發現永晧墓修得比果親王允禮墓還好

恆敬郡王園寢的一孔拱橋  2009年8月第一次探訪時拍攝

綜合來看,永晧雖是郡王但園寢的規模很大,規制很高。地宮規制起碼比果親王允禮還要高(因為允禮的地宮是磚券)。這次探地宮,雖然有一定的風險,消耗了很大的體力,但我們認為非常值得。為今後研究清代帝王陵的陪葬墓,獲得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內容整編自:徐廣源《恆敬郡王永晧園寢地宮親探記》,《紫禁城》2010年11月刊。感謝《紫禁城》及作者提供資料,如有疑問請私信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