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歷史故事:明末清初,萊陽縣的兩次“孫受保衛戰”

從青島萊西的市區出發,向西走到大沽河畔,然後沿河南下,走大概三十里路,就會來到一個叫做“孫受”的地方。

孫受是一個自然村的名字(現在分為好幾個行政村)。根據萊西地名資料記載,明洪武年間,有一位姓孫名受的人遷至此處建村,後世就以人名作為村名。後來,一度以此為駐地設立孫受鎮,不過前幾年孫受鎮合併至沽河街道,孫受又重新成為村。

膠東歷史故事:明末清初,萊陽縣的兩次“孫受保衛戰”

(配圖均為“孫受”周邊的場景)

如今的孫受,寧靜地矗立在大沽河東岸,而在數百年前,這裡卻曾硝煙瀰漫,一位明朝忠臣在此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事蹟。

這位忠臣的名字叫做沈迅,他是明末進士出身,在《明史》中有傳,且與同鄉宋玫在同一列傳中。傳稱:“宋玫,子文玉,萊陽人。沈迅,亦萊陽人也。”

不過與宋氏久居萊陽不同,沈氏遷來的時間較短,到沈迅這一輩,其實僅過了三代。關於沈迅家族的淵源,老萊陽縣誌中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志稱:“沈氏,貢士夢麒之族,其先登州衛人,自夢麒兄弟徙,居九區我樂村,再遷孫受鎮。崇禎間有進士沈迅,後移於沈家莊。”(沈家莊距離孫受很近)

膠東歷史故事:明末清初,萊陽縣的兩次“孫受保衛戰”

上述提到的沈夢麒,是沈迅的祖輩。從其先登州衛人這段記載推測,沈氏先人很有可能是明初從外地遷到蓬萊的軍戶。衛所在外地通常都有軍屯地,或許沈氏就是因此從蓬萊遷到萊陽。

膠東歷史故事:明末清初,萊陽縣的兩次“孫受保衛戰”

沈氏為書香門第,從沈夢麒到沈迅祖孫三代都在科甲有名,沈迅更是考中進士。

然而,沈迅踏入仕途時,明朝已經步入風雨飄搖的境地,內憂外患,大臣黨爭。沈迅先後擔任北直隸新城縣知縣、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兵科給事中等官職,其中的兵科給事中為言官,在此任上,沈迅牽涉政爭當中,受到波及,告假回鄉居住。等到崇禎皇帝準備重新啟用他時,甲申之變發生,沈迅還沒有赴任,京師就已陷落。

值得一提的是,在甲申年之前的癸未年,阿巴泰率清軍入邊,在山東大肆攻略,膠東半島也深受其害,萊陽、棲霞、寧海等地先後失陷,官民殉難眾多。而當時回鄉居住的沈迅與弟沈迓,在孫受設寨據守,打退了清軍的進攻,保全了當地不少性命。

光看史料文字,或許沒有直觀感受,如果實地到孫受村附近轉轉,就會體會到沈迅的不易。

膠東歷史故事:明末清初,萊陽縣的兩次“孫受保衛戰”

孫受地處河畔谷地,周邊無險可守,所謂設寨,應該只是土牆做的圩子。明末火炮等熱兵器已經逐漸推廣,在這種情況下,沈迅能夠堅守成功,很是不易。尤其是再考慮到實力對比,清軍為正規軍,而沈迅所部只是民間團練,兵力充其量也只是千餘人。

沈迅本人是進士出身,屬於文臣,在防守中主要是坐鎮指揮。而率領部眾衝在一線殺敵的,是他的弟弟沈迓。

沈家是書香門第,沈迓本身也是廩生,但同時也武藝高強,根據史料記載,他力大無比,能在馬上揮動百斤鐵杵,因此第一次孫受保衛戰的勝利,沈迓應該有很大的功勞。

孫受保衛戰雖然取得勝利,但明朝大廈將傾,孤忠難以挽回大局。癸未年之後的甲申年,崇禎皇帝自縊,清軍入關。

清軍入關後,一時之間對南方地區鞭長莫及,但對於京畿區域的山東,則很快建立起有效統治。此時的萊陽縣,雖然已經是清朝轄區,但沈迅仍以明朝遺臣自居,在孫受寨中,誓不剃髮。

對此,清朝官府如臨大敵,由登萊巡撫率領大軍前來攻打孫受寨。與上一次相比,第二次孫受保衛戰雙方實力對比更懸殊。然而,寨不可守但氣節可守,寨破之日,沈迅慨然自焚,全家殉難者有二十七人,時間是南明隆武二年、清順治四年。

而武藝高強的沈迓,在戰鬥中突圍,一夜策馬馳出二百里,但因為不辯方向,誤入清軍在東海屯營區,被俘送至濟南後遇害。

在清朝初年,官方對沈迅的事蹟比較忌諱,史料記載不多。而到了乾隆年間,朝廷為明末殉難大臣追贈諡號,不少萊陽人如左懋第等,都得到了正式認可,沈迅被追贈“節愍”(一說烈愍)的諡號,沈迓也得以入祀忠孝祠。

膠東歷史故事:明末清初,萊陽縣的兩次“孫受保衛戰”

沈迅殉難百餘年之後,清代中期著述的《池北偶談》也記載了一件與他有關的怪異傳說。相傳,有一日,沈家的僱工在地裡鋤田,“見禾葉上皆有篆書,如蟲蝕者,其文曰:沈迅死。”就在這一年,第二次孫受保衛戰爆發,沈迅殉難。

這種怪異的傳說自然無法稽考,但沈迅為明末忠臣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