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本传香——防风

草本传香——将中药写入诗词之中,历代文人墨客中不占少数。


清•叶壁华 《浣溪沙》

满地繁花纷坠红,单衣小立暗防风,

丁香熏罢启烟笼,当归时节亿天冬。

注:

1、叶璧华(1841-1915),字润生,别字婉仙,客家人,嘉应白渡堡(今梅县丙村镇)卢陵乡人,自号古香阁主人。是清末民初岭东著名女诗人、教育家。她与大埔范荑香、嘉应黎玉珍并称“晚清粤东三大女诗人”,著有《古香阁诗集》2卷。

2、叶壁华与李舫蓉结为夫妻后,二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后生一子。这是一首触景生情诗,盼夫早归之作,值此深秋不返,只好等到冬天了。

3、诗中除花纷(天花粉)外,余皆精晰,共含8个药名。这是一首微带惆怅之意的伤秋之作,满地落花,风中独立,丁香暖香,思归故乡,道出了少妇思念郎君的心绪。以上词中虽有药名嵌入,但不觉诘屈聱牙,反感到妙趣横生。


古人名一物,必在深意。

防风,顾名思义,功效就是为了匡扶人体正气,防止邪气入侵。

它既能祛风寒而解表,又能祛风湿而止痛。可解流行感冒病毒,凡属流行感冒所致的咳嗽、头痛、肢体酸痛等症,服用防风后,周身出汗,病毒闭幕,咳嗽因而减轻。防风也治咽喉不利,喉间有痰水上泛而咳。但不宜于咽喉枯燥的患者。

《本草新编》:防风,味甘、辛,气温,升也,阳也,无毒。系太阳本经之药,又通行脾、胃二经。

防风微温而不燥,药性为缓和,但防风不宜和花椒同吃,因为花椒性温味辛,两者同吃会使防风药性变得燥烈。

草本传香——防风

相传大禹治水至“地平天成”时,在会稽大会诸侯,论功行赏,并筹划日后的治国大计。同大禹的父亲一起治过水,如今又帮助大禹在浙江山地治水的防风氏,却没有赶到。大禹以为防风氏居功自傲,瞧不起自己。过了一天,防风氏赶到了,大禹一怒之下,便下令杀了防风。

防风迟到,因为从浙江赶到会稽,要经过苕溪和钱塘江,当时因为苕溪又发大水,防风氏接到通知后日夜兼程,还是迟到了。防风被无辜冤杀,当时从他头中喷出一股股白血,白血洒落在地上。

第二年,白血洒落处长满一种伞形羽状小草,后来当地乡民为治水受了风寒,头昏脑涨,浑身酸痛,非常难忍。病人中有人梦见防风要他们吃这种草,说是能治风寒病。乡民们试着一吃,果然病就好了。乡亲们说:“这是防风神留给我们的冤魂神草,就叫它‘防风’吧!”

草本传香——防风


“风” 有无限意境

《说文解字注》:风,八风也。但“风”在中医里却是指与正气相对的邪气之一。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是自然界最容易侵入人体并致人生病的因素之一。

《黄帝内经》曾记载:“风者,百病之始也。”

草本传香——防风

“药王”孙思邈曾写过一首小诗:“坐卧防风来脑后,脑内入风人不寿。更兼醉饱卧风中,风才着体成灾咎。”意思是说,坐着躺着都要防风从脑后袭来,头脑部被邪风入侵容易诱发多种疾病,如加上醉饱之后躺在风中,邪风侵入身体也会出现多种不适。


含防风的一些感冒名方

现代也制成中成药上市


防风通圣丸

功 用:解表通里,清热解毒

主 治:外寒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荆防颗粒

功 用:发汗解表,散风祛湿的功效。

主 治:风寒感冒,头痛身痛,恶寒无汗,鼻塞清涕,咳嗽白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