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典童話《稻草人》:年少難懂稻草人,再讀竟是淚兩行

受傷害時,我們常說“惡人自有天收”;失意痛苦時,我們會說“時間會給你答案”;付出未見成效時,我們會說“要懂得隱忍,厚積薄發”。可惜,生活中不公平不如意沒有回報的事情太多了。

這種自我催眠法剛開始還有用,時間久了也會失效。倒不如塞耳為聾吞炭為啞來的痛快。這對自私的人來說真是一個辦法,但對那些天性善良、心懷憂慮的人而言,除了痛苦無奈,還會增加負罪感,最終,內耗過渡、心力交瘁如葉聖陶先生筆下的稻草人一樣倒地而亡。

讀經典童話《稻草人》:年少難懂稻草人,再讀竟是淚兩行

《稻草人》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童話故事。

葉聖陶先生以一個稻草人的視角,獨立而無助地看著世間百態。他看見蝗蟲毀壞了稻田,顆粒無收的農夫在稻田邊捶胸慟哭,他看著為了給生病的孩子煮點粥喝,孤立無援的漁婦夜半在反覆撒網,他聽到不甘被家人賣了還賭債,女人在跳河自殺前的掙扎自白......

如此種種,每一天都在發生,稻草人不斷體會內心和現實的衝突,一次次掙扎至絕望,終於稻草人不堪負荷,沉重而又悲哀地倒在了田地裡。

葉聖陶原名葉紹鈞,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他一生致力於教育救國,為中國白話文、現代語文建設做出了創新持久的貢獻。

讀經典童話《稻草人》:年少難懂稻草人,再讀竟是淚兩行

葉聖陶性格孤僻寡言,言辭卻犀利真誠。他參加過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當時正值舊學與新學的更替階段,中國知識分子開始反省如何在文化上辭舊布新。

葉聖陶深知改造文化需先改造人,希望通過教書育人啟發民智,故而投身於小學教育改革中,編寫了中國最早的白話國文教材,籌辦了中國第一所實驗小學,創建了生生農場。他喜歡有生機的事物,堅持教育的基礎是愛,把學生比喻為種子,老師是培育種子的園丁。

在漫長的改造新文化運動中,他筆耕不輟,創作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小說《倪煥之》和第一部童話故事《稻草人》。

02 衝突與絕望

夜間田野裡,花草樹木在酣睡,蟲子蝴蝶在戀愛。稻草人安安靜靜地看著夜裡發生的一切,不睡覺不吃飯,一刻不歇息直挺挺的站著。

一切有生命力的事物都在精神抖擻生機勃勃,忙著做自己的事情。而恰恰是這徒有意識而無生命的稻草人獨自守著黑夜裡的田地。他沒有鼻子和眼睛,也沒有手指和腳,卻有愛心且非常盡責任。

他看見小蛾在稻葉上孵卵,稻草人迫切的想要提醒他的主人——那個丈夫、兒子都死了,連續兩年稻子被水淹了,眼睛哭到模糊的老太太

我的主人,你不要去呀!你不要以為田裡的一切都很好,天大的禍事已經在田裡留下根苗了,一旦發作起來,就要不可收拾


他靠著扇子的聲音反覆警告,可是老婦人哪裡懂得,一步步走遠了。他急得要命,還在使勁搖動扇子,直到主人的背影都忘不見了。他才知道警告無效了

他痛心,似乎看到了主人辛苦一年,又換來的是眼淚和嘆氣。

稻草人聽見船艙上生病的小孩一邊咳嗽一邊哭著呼喚媽媽,看見無可奈何的漁婦一次次捕魚落空。

這時候稻草人更加傷心了。他可憐那個孩子,渴到那樣,想一口茶都喝不到;病到那樣,還不能跟母親一起睡覺。他又可憐那個漁婦,在這寒冷深夜為了明天的粥不得不硬著心腸把生病的孩子扔下不管


如果他能走,他一定立刻按照他的心願做,但是不幸,他的身體跟樹木一個樣,定在泥土裡,連半步也不能動。他沒有法子越想越傷心,哭的更痛心了

他悲痛,看見漁婦睡著了還拉著繩子,她太累了。

除了這些,還有那求救的鯽魚,跳河自殺的女人,無論稻草人的扇子扇的多響,無論他多努力想要大喊一聲,他都無法改變即將發生的悲劇。

他心碎,他悲痛,他無能為力。

只恨,老天賜予他柔軟的意識和挺拔的身體,卻忘記賦予他生命,給予他拯救蒼生的能力。

03《稻草人》的創作背景

自古以來,無論社會、文明、國家如何發展,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還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加速入侵,政府一再妥協退讓簽訂了各種不平等條約,導致時局動盪不安經濟凋敝生民塗炭。

在外無民族獨立,內無民主制度,生活在最底層的農民還要承受來自列強和封建軍閥的雙重壓迫,頻遭掠奪、苛捐雜稅,在賣兒賣女已是常態的情況下,暖衣飽食更是一種奢望。

又逢天降災難,多次爆發大饑荒,餓死的人不計其數,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農民生活極其悲慘。

《稻草人》創作於此時,葉聖陶將目光聚焦於生活在風雨飄搖動盪不安中的農村,用細膩入微的筆觸描寫了一系列農民真實苦難。

04《稻草人》的社會價值

讀經典童話《稻草人》:年少難懂稻草人,再讀竟是淚兩行

有人說《稻草人》這種悽悽慘慘的風格不符合童話故事特點。

葉聖陶回應說,我最怕一些兒童讀物,把世間描述的十分簡單太平,其效果是讓兒童發現原來不是那回事的時候,大呼上當。

我們可以理解,成年人為了保護兒童幼小的心靈,美化這個千瘡百孔的世界。但是,

皇帝的新衣還要穿多久?還要被這風平浪靜的假象矇蔽幾代人?

我們是否還要繼續高呼“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號,卻不教孩子什麼是邏輯什麼是思辨能力?要求孩子閱讀寫字,卻從未告訴他們讀書寫字是為了什麼?是否還再問孩子長大後要做什麼,實際上卻對他的人生有著另外的打算。明明告誡孩子要誠實要正直,自己卻在名利面前言而無信落井下石。

直至孩子長大後發現,原來成年人的世界如此虛偽荒誕,而自己竟在這虛偽的面具下,臣服了許多年。

葉聖陶藉助不會說話的稻草人,讓孩子看清這真實世界的殘酷和沉重,培養孩子分辨真偽的能力,學會洞察真、善、美,不至於夢醒之後發現無處可走時,大呼:為時晚矣。

在葉聖陶的作品中,苦難是為了告訴大家還有希望,壓破是想讓大家不要忘記反抗。

05《稻草人》的選題創新

談到童話故事,丹麥的《安徒生童話》取材多來源於貼近兒童生活的場景,以兒童視角描述浪漫、幻想的故事,喚醒兒童內心的震撼與感動,以此歌頌善良、純潔。為了突出人物特點,常使用誇張手法放大藝術效果。

德國的《格林童話》多取材於民俗,包含了神話傳說、封建迷信、宗教信仰等色彩,部分故事還有血腥驚悚的情節,價值觀也是以善惡分明,非黑即白為主,描述出一個愛憎分明純淨和平的世界。

《稻草人》選題具有民族特色,著力於對中國底層農民現實命運的描寫,以同情與諷刺的方式傳達寓意。由於是中國第一部白話文童話,其用詞口語化、生活化,利於兒童理解。

田野裡白天的風景和情形,有詩人把他寫成美妙的詩,有畫家把他畫成生動的畫。到了夜間,詩人喝了酒,有些醉了;畫家呢,正在抱著精緻的樂器低低地唱:都沒有工夫到田野裡來。


那麼,還有誰把田野裡夜間的風景和情形告訴人們呢?


有,還有,就是稻草人。


作者飽含孩子的天真,開篇寥寥數語營造出輕鬆活潑的氛圍,與描寫悲苦形成強烈反差。選取的故事接地氣,表情達意明白如話清晰厚重,一步步拉近現實與兒童的距離,讓兒童跟隨稻草人這樣生命力的事物,深入感受人間疾苦。

總結

初讀《稻草人》是在小學語文課本上,彼時心智尚未成熟生活經歷尚淺,對該文的理解並不深刻,只是隱隱約約記得田地裡站著一個稻草人,卻對稻草人的心事不能感同身受。

直到近日重讀,不禁感慨年少難懂稻草人,再讀竟然淚兩行。

這也是經典文學作品的魅力,值得我們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反覆涵咀。

另外,兒童時代遇見一位盡職盡責且有水準的語文老師實屬不易,好老師值得銘記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