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危言:房地產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房地產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對於這個問題,可能那些才高八斗的經濟學家們會給你十本書的答案,但是這篇文章會告訴你,

只有6個字,四高、三低、兩難。

  • 所謂“四高”就是指高負債、高通脹、高貧富差距和高生活壓力
  • 三低是指:低結婚率,低生育率和低消費慾
  • 兩難是指:消費難和投資難
盛世危言:房地產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高貧富差距

這是一場非常簡單的社會財富的博弈遊戲,這場遊戲的規則就是跑馬圈地,誰先搶佔先機,誰先入手投資,誰就是地主或房東,誰就有機會利用房地產向社會其他成員“收稅”,為什麼說有了房子就可以向別人“收稅”呢,我們待會兒詳解。

在這場遊戲裡面,最先暴富的是炒地皮的,然後是做蓋房子,最後的炒房的,這是一場多方參與的致富狂歡遊戲,

我們簡單以2015年前後的深圳房價為例,在深圳南山區,如果一套120平米,市場價500萬的房子,剛好被一個公司的兩個市場總監(李先生和張先生,他們剛好是大學同學,恰巧也在同一家公司)看上了,兩個人的收入水平旗鼓相當,都剛好夠得上買這樣一套價值500萬的房子,可是在決定要不要買的前一週,張先生被公司委派出國開展業務,所以決定回國後再買。

而李先生則立即決定買下了房子,等一個月以後張先生回國,發現那一套房子已經被同事李先生給買了,並且現在房子市場價已經到了580萬,連之前看不上的,戶型比較差的房子現在已經是550萬了,張先生決定這太離譜,決定還是在觀望一陣吧。

於是半年後,被同學買去的那套房已經快700萬了,張先生徹底蒙了,

等一年以後,房子市場價則已經到了1080萬,張先生,發現那一套120平的房子,自己是永遠都買不起了,從此,張先生髮現自己和同學李先生,一年的時間,居然被分化為兩個階層,李先生的資產從和自己不相伯仲,到現在已經是自己的一倍財富了。

盛世危言:房地產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最尷尬的是,張先生還發現,自己如果要租用那套自己喜歡的房子的話,還得向老同學交租,而且租金也已經漲到一個很誇張的價位了!

很多人可能會很好奇,那一套原本市場價500萬的房子,一下子漲到1080萬,那麼多出來的580萬的價值是從哪兒來的,是什麼神奇的魔術嗎?你放心,這個世界絕對沒有這麼神奇的魔術!一定得有人為這憑空的增加的賬面數字買單的。

那麼,這個社會,到底誰在為那憑空多出來“財富”買單呢?

政府嗎?肯定不是,銀行嗎?你肯定沒見過銀行做過虧本的買賣,

那麼會是開發商嗎?唉,那更不可能,他們無疑也是這波造富遊戲中的最大受益者,一個個都賺得盆滿缽滿,

那麼會是誰呢?是這座城市裡面沒有房子的人,甚至是那些與這個房子本來沒有半毛錢關係的人。

張先生雖然沒有房子,但是他卻無意間發現,這座城市的房租有漲了,物價又漲了,各方面的消費也變高了,生活成本變得越來越多高了,而且很奇怪,一輪又一輪的貨幣放水之後自己銀行賬戶上的數字雖然沒怎麼變,但是實際價值和購買力卻大幅縮水了,張先生苦思冥想,終於發現了端倪,自己其實是給同學兼同事的李先生的房子“繳稅”了,自己腰包裡被稀釋掉的那一部分財富,其實同學的那套房子憑空增加的財富。房地產幾乎成為了社會某種意義上的“第三稅務局”。

像這樣的社會貧富差距被房子劇烈拉大的故事,在神州大地上隨處可見。整個社會中高收入群體和中低收入群體之間的貧富差距,被這些年的房地產一下子拉大了不止一個數量級。

高負債

這些年房價不斷瘋漲的同時,也造就了一大波房奴,那些需要很努力才能買得起房的人們,買房後就過上了自此過上了節衣縮食,二三十年都要月月還債的日子。

而那些炒房客呢?他們想要炒房,兩套、三套、十套、八套,肯定不可能是全款買房的,而是借銀行的錢來炒房,所以就算炒房客,不管他們是個人出資還是公司出資,最終都會背上厚厚的債務。

而地方政府呢,很多地方發展經濟,其實並沒有什麼過硬的產業,其實就靠政府借錢造城,搞基礎建投和房地產開發,於是地方債務也高出天際。

盛世危言:房地產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高通脹

這些年國家統計CPI後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每年國家都在超發貨幣,央行年年放水,廣義貨幣M2的發行量以百萬億計,可是CPI數值卻沒怎麼高,這似乎違背了經濟學常識,(按道理如此巨量的貨幣超發就會帶來巨大的通貨膨脹的啊),其實啊,那是因為國家的CPI統計,並沒有把增長的房價算進去,要是把各地增加的房價算進去,每年10%的CPI水平,那都算保守的!

每年超發的超量貨幣和全社會熱錢瘋狂的投資炒房,這本來是要造成房子這一種商品巨大CPI貢獻值的,可是沒有統計它,這就業成了懸在全社會頭上一個的巨大而可怕的堰塞湖。

高生活壓力

這個我想不用太多說了,生活在一線城市的不管是年輕白領,還是龐大的中產階層,他們的生活壓力之大,前者一大半的生活壓力源於房租,後者一大半的生活壓力源於房子的月供,然後是各種因為房價而抬高的生活成本。在收入怕不贏房價的情況下,這種全社會的高生活壓力是真切而又廣泛的。

日本房產泡沫與房地產後遺症

盛世危言:房地產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每當提到房地產泡沫,很多人馬上想到的是日本,而提到日本也就自然的想到的失落的二十年,而在解釋日本經濟失落的二十年時,很多所謂的經濟學家馬上想到的是廣場協定,說什麼美國如何如何打壓日本云云。

可我告訴你,美國的打壓只是一個外因,日本巨大的房地產泡沫和巨大的貧富差距才是可怕的內因。

一個東京都圈的房地產市值就可以買下美國,這是多麼荒唐和滑稽的泡沫?

日本房地產泡沫才是日本失落二十年的最大主因,這給日本經濟和社會帶來的是骨折性挫敗。整個日本社會都落下了房地產後遺症。

什麼叫骨折性挫敗,就是一方面政府和社會為了防止房地產泡沫繼續往下滑,最終必須得有人買單和接盤。

那麼最終多方妥協下來的結果就是,高負債,政府高負債,企業高負債,社會家庭高負債。

一旦社會負債高了,那麼內需消費肯定是提不上來的,社會投資也是不可能上來的,所以日本最後也就是近二十年都只能多多倚仗出口和外貿,可是外貿是有歐美等產業競爭對手的,所以經濟就三駕馬車都熄火,所以只能陷入停頓狀態。

低慾望社會里的低結婚率與低出生率

房地產後遺症還絕不僅僅是在一個層面展開的,它還造就了日本社會一些奇葩的形態,比如低慾望社會,

今天,中國社會比較流行的佛系青年,很多人以為是國產的,其實佛系這個詞彙是日本原創,佛系的最大特點是慾望不高,目的性不強,隨性隨意隨緣。日本青年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貧富差距,社會上行通道已經堵住了,他們再怎麼努力也是很難完成階層躍遷和財富自由了。

因此他們只能放棄現實的慾望,放棄無謂效的努力,轉而走向宅文化,走向電子遊戲和二次元世界,既然在現實世界的需求無法獲得滿足,那麼虛擬世界顯然可以很輕易的獲得滿足,而且遊戲和虛擬世界所能獲得的滿足度和興奮值顯然更高,而且也更容易。

在心理學上,這叫代償性滿足。

盛世危言:房地產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日本社會青年,在沉迷於虛擬世界,而在現實世界佛系無慾望的現象。

你聽過美國夢,但應該沒有聽過日本夢,那是因為,在這個社會,做夢,已經很難。

他們的無慾望不僅表現為企圖心不強,不想努力和奮鬥,還表現為不想談戀愛,不想結婚,不想生孩子。

而一個社會的居民打拼慾望不強,消費慾望不強,低結婚率,低生育率,這對一個經濟體來說是一種致命的惡性循環。

所以才有日本的明星北野武拍公益宣傳片,勸誡年輕人要有野心和慾望,要有拼搏精神。

也才有日本首相出言不遜說什麼“女人就應該是生殖機器”,因為年輕人不談戀愛,不結婚,不生孩子啊,他們很焦急啊。所以,這些怪現象不是沒有原因的。

盛世危言:房地產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然而不幸的是,中國社會居然也出現了同樣的端倪。

  • 網絡上佛系一詞也開始流行了,
  • 女孩子也開始驚訝,怎麼男孩子不主動追求她們了?
  • 官方也開始呼籲大家要結婚了,同時還呼籲大家要生孩子,生二胎了。

很遺憾,房地產才是最強大的第三者,所以談戀愛只能做它的備胎,

房價是最大的婚姻障礙,只要有高房價和悉心的丈母孃在,很多收入不高的人根本不敢想結婚這事兒。

房價還是最好的避孕藥,你以為買得起房就敢生孩子了嗎?

房子一方面佔去絕大部分家庭收入,而且孩子抬高全社會生活成本,這就意味著養個孩子開銷更大了。

這些東西是有內在關聯的,低結婚率、低生育率與低慾望社會這三者是結伴出現的,而且它們都與房價密切關聯著。

兩難:消費之難和投資之難

房地產不僅綁架了產業經濟,而且還壓縮國民消費空間和投資空間。

一個國家經濟的良性健康發展是建立在國民消費空間立體健康和社會投資空間立體健康的基礎上的。

什麼叫消費立體健康,就是除了買房這一消費項之外,國民還有很大餘錢,用於吃穿住行,教育,健康、旅行、娛樂,可是如今的一箇中產之家,買了房之後,每月扣掉月供和吃穿必需品,還剩多少錢來支配?

如果一個國家國民消費項普遍的被房子佔據,那麼就沒有額外消費力了,也就意味著,其他消費相關產業也很難有大的發展空間,所以你會看到,全社會各個消費行業對於消費力的爭奪是比較激烈的。

盛世危言:房地產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什麼叫社會投資立體健康?

一個國家國民手中有剩餘閒錢,不可能只存在銀行裡,一定要做投資,以保值增值。

那麼我們中產階層投資空間有多立體和健康呢?有充沛能力的人,踮起腳也要買二套房作為投資。

為什麼?因為這個保值和增值效果最好呀,也不需要太多的知識和技術支撐。

而且,投資房地產獲得的高額回報,還破壞了國民求富心理,房地產賺快錢的心理蔓延都其他領域,很多人沒有了紮紮實實鑽研做事的精神,沒有認認真真做實業的願望,總想幾番騰挪,炒作營銷就能暴富。

甚至全社會大量的製造業和科技企業都放下自己的主業轉而炒房地產。

投資實體項目,搞點小創業吧,首先是房租成本高,抬高了經營成本,然後是整個社會投資機會只是在一個狹窄的區間裡,僧多粥少,為爭奪有限的消費者和消費力,競爭異常激烈,所以好的投資回報機會根本不多,有也會很快被海量的競爭者入局而攤薄,“項目難搞,生意難做”,是全行業共同的感嘆!

盛世危言:房地產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而投資其其他的如純粹財務投資領域的呢?股市?貴金屬?期貨?P2P?比特幣?哪一個是比較靠譜和安全的投資領域呢?

一個個的莊家,一個個的擊鼓傳花的接盤俠遊戲,一個個的暴雷和跑路。

你可以想象,一個社會如果實體投資都很難做,利潤很薄,那麼,以實體為基礎的虛擬金融怎麼可能有高回報投資機會呢?

如果有,那多半是莊家和韭菜的賭博遊戲,若還有,那就是旁氏金融,一個個騙局和坑,等著不明真相的群眾被割韭菜,當接盤俠。

那就是一個又一個的坑,最近有不少報道,中產階層成為了最廣泛的韭菜。那國民投資什麼呢?這個投資空間根本談不上什麼立體和健康,而是扁平和畸形。

今天,我們似乎有走到了80年代日本的輪迴位置了,我們的房地產已經走到了歷史高位,而美國也開始對我想各種辦法了,我們會步入當年日本的後塵嗎?這值得每一個人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