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苏联元帅和上将自杀,克格勃普京选择忍耐

阿赫罗梅耶夫元帅在1991年8月22日自杀殉国,4个月后苏联解体。

1.老兵阿赫罗梅耶夫的战斗生涯

阿赫罗梅耶夫生在伏尔加河流域茨纳河左岸坦波夫州的首府坦波夫市。生于1922年12月30日,17岁参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争中参加了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等战役。1942年19岁时任连长并加入苏联共产党。

在列宁格勒战役时,阿赫罗梅耶夫说“整整18个月,我没进过屋子,即使在气温低至零下50℃的时候也是如此。像我这种年纪的男孩10个里有8个都死了。我的32名中学同班同学中,只有我和另一个同学活了下来”。

战后,他历任坦克团参谋长、师长,1975年成为上将,1979年4月任苏军第一副总参谋长晋升大将。1983年,阿赫罗梅耶夫担任了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武装力量总参谋,军衔晋升为元帅。

进入八十年代中后期,面对叶利钦等分裂分子,阿赫罗梅耶夫指着叶利钦说“对于您来说,社会主义制度是一句话,而对于我,它是我国人民70年的生活和斗争”

1991年6月19日,他悲愤地说:当年苏联军民以2700万人牺牲所捍卫的社会主义大厦今天即将崩塌;当年希特勒几千万大军未能达到的意图,今天却有可能实现。

显示原图

1991年苏联元帅和上将自杀,克格勃普京选择忍耐


阿赫罗梅耶夫元帅(1923-1991)

2.阿赫罗梅耶夫元帅与普戈上将相继自杀殉国

阿赫罗梅耶夫是主张用武力对付叶利钦以及主张解体的政治领导人的,面对苏联解体的威胁,“八一九”事件并成立了“紧急状态委员会”,由副总统根纳季·伊万诺维奇·亚纳耶夫、总理瓦连京·谢尔盖耶维奇·帕夫洛夫等八人。

阿赫罗梅耶夫坚决支持“紧急状态委员会”,并对国防部长亚佐夫元帅坚决禁止动武的主张非常愤怒。

在他眼中,对待叛臣贼子就该使用武力。然而,亚佐夫元帅的决定,他无法改变。8月22日,戈尔巴乔夫赶回了莫斯科,“紧急状态委员会”成员被抓。

阿赫罗梅耶夫对戈尔巴乔夫早已经彻底失望了。他认为:叶利钦搞垮苏联的图谋肯定会得逞,他不想亲眼见到自己为之奋斗了68年的祖国解体,为此,他选择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拔枪自杀。

他在遗言中这么说:当祖国即将灭亡,我生命的全部意义遭到毁灭时,我无法再活下去,我的年龄和所走过的生命历程给我权利去死,我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了。国家正陷入一场灾难之中,国家分裂,经济崩溃,社会道德沦丧,这就是事实……迟早要有人对苏联的分裂负责。这并非什么叛乱的逻辑,这是严酷的必然代价。

就在阿赫罗梅耶夫自杀当天,内政部长、“紧急状态委员会”成员之一的鲍利斯·卡尔洛维奇·普戈上将夫妇也在8月22日晨自杀,他生于拉脱维亚,时年54岁。

普戈在遗言中写道:“我太信任他人了,我一生都老老实实。”

他的妻子瓦连京娜的遗书内容:“我再也不想活了,不要责怪我们,照顾好外公。母亲。”

1991年苏联元帅和上将自杀,克格勃普京选择忍耐


3.普京的选择——不知畏惧为何物的克格勃精英

在那一时期,普京从东德回到了动乱中的苏联,从来不知畏惧为何物的他产生了一种彷徨的感觉。

一方面,他需要遵守克格勃的命令;一方面作为克格勃内的骨干精英人员,他需要考虑自己的未来。最终,普京选择了未来。

他知道,苏联解体已经在所难免。虽然,当时的大部分老百姓仍然不希望苏联解体,但是,历史从来不以大多数百姓的意志而改变,历史从来是靠精英以及精英可以鼓噪起来的民众而改变,哪部分精英能够胜利,只看他能鼓噪起多少百姓以及那部分百姓的战斗力如何。

很显然,经过几十年的错误政策的积累以及西方思想的入侵,以叶利钦为首的亲西方阵营以及民族主义分子们的号召力更广泛一些,支持苏联解体的人虽然并不占优势,但在声音方面却成了主体。

1991年苏联元帅和上将自杀,克格勃普京选择忍耐


普戈上将夫妇

再加上“八一九事变”中八人比较软弱,苏联解体已经不可避免。反观叶利钦,就没有他们的不成熟以及妇人之仁。1993年10月,叶利钦以军事方式解决了政敌。他下令军队包围了俄罗斯杜马所在的议会大楼(白宫),随后进行了炮击。

议长鲁斯兰·伊姆拉诺维奇·哈斯布拉托夫、代总统亚历山大·弗拉基米罗维奇·鲁茨科伊(之前任副总统)、几名将军逮捕,整个军事行动,共造成142人死亡,744人受伤。

1991年8月24日,苏联共产党便被解散。

普京在这期间支持了自己的导师索布恰克,成功地使其躲过了列宁格勒(圣彼得堡)地区的克格勃同僚地追捕。借着这层关系,普京退出了克格勃并走向了政治舞台。最终,他成为了总统。

1991年苏联元帅和上将自杀,克格勃普京选择忍耐


这时,他才吐露出自己对于苏联解体的真实想法(2000年2月):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就是没有良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