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说人活着本身就是痛苦的,身体健康,妻贤子孝,家产千万的人心里也觉得苦吗?

钟小隐


有一句话叫人生五味杂陈,这好比味蕾有酸甜苦辣咸一样,但你不能说哪种味就是不好的。人生也有痛苦和快乐,有幸福和不幸,都是人生的组成部分。即使是小孩子也有不高兴的时候,生病了也会觉得难受。所以你所经历的一切,你所有的感受,都是你人生的组成部分。没有一直在幸福,也没有一直在痛苦。

人生的痛苦源于人类的竞争性,因为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你必须拼命努力,参与各种竞争,诸如学习、工作等。但竞争是残酷的,不会每一个都是胜出者,即使你很努力了,也没有做错什么事,也不一定能成功,所以这个时候你就会产生痛苦。

人生的痛苦源于人的群居性特点,人不能独自生存,必须与周边的人产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周边的人有的比较友善,有的比较奸诈,还有的甚至恶毒,所以各种碰撞随之产生,各种矛盾总是如影随形,这会让你经常难受、愤怒甚至痛苦。

人生的痛苦人的欲望是无休无止的,总希望这也得到哪也得到,当欲望无法满足时就会痛苦。有的人会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择手段,这样就会引发很多反制,如法律,如报复,如唾弃,这个时候就会产生痛苦。

所以不管一个人多么优秀,多么成功,多么富有,都会有痛苦。所谓人生十之八九不如意,即使是马云、任正非这样的成功人士,也经常睡不着觉,想必任正非去年是非常痛苦的。

其实痛苦并非坏事,如果是因为奋斗、正义、亲情而产生痛苦,这种痛苦会使我们更坚强、更伟大。可以说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你享受了多少快乐,而在于你承受了多少痛苦。


龙首精装科技


叔本华说,一切生命,在其本质上皆为痛苦。
有舒适的生活条件,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生命的这个本质并没改变。智慧越高,痛苦越深。为什么这样说呢?
叔本华认为,人的欲望是痛苦的根源。人在根本上看,不过是活脱脱的一团欲望和需要,是各种需要的凝聚体。为了满足欲望的需要,人活一世,日益操持于欲望需求之中,终日奔走于优虑烦恼之途,诚惶诚恐地为其生存殚精竭虑。人们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首先需要维持现状,维持现在的事业,地位,就要与各种风险抗争,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他四面受敌,危机四伏,迈着小心翼翼的步伐,左顾右盼,提心吊胆,时时防备意外,处处留心暗箭。更何况求发展,求进步,求提高,求扩张。人带着一身欲望和需要,在这个世界上孑然前行。当欲望得到满足时,我们会感到幸福;当欲望不能满足时,我们就感到痛苦。欲望是推动人生前进的动力,不管你是追求金钱,地位,名誉,不管你是追求知识,理想,事业,都是欲望在推动。生命不停,欲望不止。一个欲望满足后,马上又会产生一个新的欲望,甚至是一连串欲望。所以,人的一生其实是一连串的痛苦与不幸,人生就是一场痛苦的旅行。
即使人的欲望能够得到暂时的满足,随之而来是空虚和无聊。“高处不胜寒”,“天下无敌”,求败不能,会陷入更深层次的空虚,无聊,孤独,寂寞。看破红尘,视金钱为粪土,视权势为破履,就不追求了吗?还是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如“修身养性”,“天人合一”,欲望伴随生命在继续发酵。即使是饱食终日、乐天知命的人,却开始把自身当作负担了。
死亡,意味着生命以失败告终。毕其一生所逃避的死神,竟成为人们自愿奔赴的目的地。在人生尽头迎接我们的不是欢歌笑语,不是鲜花掌声,而是死神。生命经历的就是痛苦,无聊,死亡。
身体健康,妻贤子孝,家产千万的人,按照叔本华的说法只不过是脱离了痛苦的最初形式,缺乏、贫困以及为苟活生命而优心仲忡。随着欲望的升级,其它的痛苦形式会接踵而来,性欲、痴情、嫉妒、情杀、仇恨、恐俱、声名、贪财、病魔等,最后还有空虚,无聊。刘强东有他的烦恼,京东股票大跌,桃色新闻缠身;任正非有任正非的苦恼和麻烦,华为面临生死挑战;马云退休要去搞教育,怕的是空虚无聊。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是对当时社会的写照和批判,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叔本华的思想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对我们认识世界,理解人生是一种启迪。
(以上黑体字均为叔本华的话,来自金玲译《论痛苦与意志的煎熬》)

老龙142346142


叔本华如何说的不十分清楚,他是哲学家,不会简简单单这样孤立,单独说这样一句普通到人人都这样认为的语句。

任何人来到这个世界第一声就是“嚎啕大哭”,哇哇哇婴儿呱呱坠地的一声哭声已经预示着:人生苦难深重的路程已经开始!在佛教中对我们人生来到这个混沌世界有很全面而深刻的诠释!

成语:祸福相依……是一句带有非常哲学思想的文句,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始终在“祸福相依”的半径中活动,没有一个人可以“逃离”这个命运注定的人生舞台大圈!

痛苦的体验是绝对多数人人生必然的一个过程,而且大多数都是我们自己去“引苦入心”!为什么?因为我们人心,人性有许许多多“与生俱来”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贪婪,贪图,企图,妄想,还有最好听的名词:梦想。

这些思想和想往都是我们人类“独一无二”与天性和人性的本质,如果人没有贪婪,贪图,企图,妄想和梦想就不可能构成今天我们今天这个五彩缤纷,绚丽斑斓的大千世界。

按照哲学思想或者宗教信仰来解读人生肯定是非常鲜明条理和原则立场,但是这些思想家和宗教信仰教派们并无能力可以完全和彻底阻挡人类社会基本共性!

我们普通人对人生是否幸福或者痛苦的过程需要的是悟性……觉悟,在舍与得中间去寻找人生舞台真正的答案。

人生舞台需要许许多多形形色色不同的角色,出来做主角是的人都是“天命难违”,其它人都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转换自己在舞台的位置,但是有历史使命感的人就完全不同!

普通人就看你是如何的人生哲学和三观思想和境界包括自己的想法,你始终梦想冲在舞台的最前面,那么舞台五光十色的灯光,毫无疑问都全部照射在你身上!照得你眼花缭乱,在音乐声音鼓掌激情四射之中,你所需要保持的是不要从舞台前踏空而“一落千丈”,或者……一失足成千古恨!

美好和美满幸福的家庭也好,个人幸福的生活也好,都不会是简简单单轻易而得到的……最后赢得人生比较美好和美满幸福的人都各自有一番人生觉悟和修炼……至于你……为什么觉得自己“苦海无边”,“苦不堪言”,“苦难深重”,“苦心竭力”,“苦不聊生”,“苦海无涯”……这样的痛苦历程都需要一个人“闭门思过”好好觉悟的,没有这样的思想和悟觉,祸福始终相依!



大提琴心声


现在是竞争时代。竞争是残酷的。挤身竞争就是身入苦海,且是无边的苦海。除非你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明知海上苦,偏向苦海行。这是雷锋式的以苦为乐。

能赚钱能享受那是你能力的价值体现。能力决定享受层次,心态掌控喜怒哀乐。现在是没钱的人在急,有钱的人也在急,而钱不多也不少的人依然在急。这就证明了钱不是着急的根本原因,而是心态,心态不平衡便会着急。最近有人也说,(心态不对)要么难受,要么面对无聊的折磨。

我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不快乐?原因很简单,就是不懂什是知足。对于知足常乐这个道理,好多人都听得耳朵上长了厚茧,却不一定都能真正明白。他们不知道"老天”最公平,却一直报怨老天不公,不知道现在自己的任何结局都是自己的实力、机会与努力的真实折射。都应认为老天并没有亏待与你,想得到更多必须要有相应的付得出与付得起,还需更努力才行。知足的思想并不是与不努力画上一个等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遇到这样一种情景,某人从喜宴上归来,顺手从口袋里抓出几块喜糖递与你,并且还做出继续掏的动作,你一定会急忙回应,好了!!!不少了!我相信你是真心这样想与说的,也设有半点虚假的成份。反过来说,你与某人做主意亏了本而分伙的时候,你认为应分到十吨糖而对方只给你九吨的时候,一定是滿脸的不高兴!费了这么多文字只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即决定你高兴的是你的心态,这就是知足常乐的道理。


戏说无字真经


人从小开始就慢慢的开始熟悉各种情感,当然小的时候受到的呵护比较多,痛苦只限于误伤和不小心。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关系的培养便会产生心理的痛苦,这是每个人必然的经历。

就算你很成功的实现了各种欲望,家财万贯,妻贤子孝,事业有成。可是随着成功也就产生了其它的情绪,简单点就是世界如此美好,我自己为什么要渐渐老去,家财万贯睡觉只占三尺宽?这种痛苦是没有任何解决的办法的,就算你把全世界的钱都赚到了,可是你的老去却是没有任何办法,那么多的钱随着你离开这个世界,就都成了别人的了。

人都是向往美好,可是在你达到某种程度的美好时,你的其它欲望又在诱惑你,这种美好并不完美,你还需努力。随之而来就是这样不停的自己给自己制造痛苦,这种痛苦促使你不停的努力,在各种努力的过程中,周而复始。

穷有穷的难受,富有富的痛苦。何况老祖宗都说过“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生活中别被各种痛苦打败,你就算是很成功了。




殇古秦mxll


是的,没有痛苦也就不能体会到什么是快乐。况且有钱不一定使人快乐,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后,钱所带来的快乐指数也会降低,所以千万富翁也会有烦恼。而越有威严,成就越大的人,可能他自我感觉也会比较好,长期以往,控制欲可能也越来越强,因为他总是对的,当突然有一天事情变得超出他的控制,他可能会很痛苦,比如有钱人的子女娶了不门当户对的对象……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啦


愁容戰士


叔本华此话,只停留在了感觉层面,中国古人说过无数类似的话,这说明,大家都处于一个思考深度。

活着会痛苦,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人的欲望所致的结果,还说欲望,或者是其中的贪欲作祟,并且认为贪欲是人的本性,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原动力”的表述出现于最近,这是“社会发展”观学说的延续,深受马哲的影响,这里暂且不表。

“贪欲是人的本性”的表述,最早恐怕要追溯到佛陀释迦摩尼,在我的记忆里,似乎他是第一个对人的本性进行剖析的思想家,并且还把“戒贪”归入戒律,希望严加控制。

佛教传入中国,中国人发现佛教的很多思想,和儒道非常暗和,所以稍加改动,就接受为我们的文化。比如“戒贪”就和老子的“无为”很像,都是劝告人们不要去争上游,只不过老子更激烈一些,他希望人们不但不要“贪”、不要“争”,甚至希望人们要回退,要“有十百之器而不用”,也就是说,即使有了达到十个人、一百个人的力量的器具也不要用,大家都回退到“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方式。显然,老子比世尊更保守更反动一些。

如果说,老子的表述有些宽泛,停留在宏观的社会层面上,儒家则更关注于人的个体。比如孟子和荀子都讨论了人的本性,并且进行了价值判断,也就是著名的“人性善”与“人性恶”的论述。“贪”无疑是其中重要的环节,并无疑被归入了“恶”的范畴内。只是儒家没有世尊那样详细的剖析“人性”内容有什么,分别出那些是善良的,那些是邪恶的。

可见,自古以来,思想家们都认识到“人性”这个东西,也都停留在“人性”层面上了,没有继续深追下去,没有追问“人性”是什么?“人性”是怎么来的?人为什么逃不出“人性”的禁锢?

当达尔文发表了伟大的《物种起源》,人类第一次明白了人类的来源之处,终于可以继续向前追溯“人的本性”了。原来人的本性来自于动物本性。在此,我只能佩服一个人,那就是孔子他老人家!他说“食色性也”,也就是说,生存与繁衍是本性。这句看似简单的表述,却在不经意间,道尽了生物演变过程。虽然孔子没有说明白原因,但依然是伟大的思想家。

啰嗦了这么一大堆废话,我只是想说一件事。

“痛苦”是一种感觉,而“感觉”是感知的一种方式而已,“感知”发生的原因来自于求存的需要,“求存的需要”才是所谓的本性,而“本性”就是蕴藏于基因里的,通过基因编码一代一代延续在生命演化过程中的本质特性。也就是说,因为有“求存的需要”这种本性,生命才得以发生,也才延绵不绝直到今天。既然叫做“本性”,就说明,只要是人就一定有,或者说,只要是生命体就一定有,甚至说,只要这个生命体具有生命力就一定有。

可以说,正是这种“求存的需要”,才是所谓“进化”的内涵。进化不是优中选优的过程,进化是生命体在求存需要的支撑下,拼尽全力的无奈。自然条件发生改变,生命体没有办法生存下去了,只得在求存的需要要求下改变自己,并以基因编码的方式记录下来,传给自己的后代。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但自然条件却是已定的,无数种基因突变只能等待着自然选择它们,不被接受的基因突变形式,就被无情抛弃。

可想而知,每一种被选择的基因是多么的侥幸,又是多么的痛苦不堪,因为自然条件会随时变化,今天你被选择留下,可未来谁又能保证你继续被选择留下?你随时有被淘汰的可能性,你永远处于不安与等待之中。

这在宏观层最好理解。你虽然资产亿万、妻贤子孝,可未来还会这样吗?你很可能突然破产了;你很可能得病了;你很可能看到的全是假象,是你的钱让所有人那么爱你;地震了怎么办;战争怎么办……无数种不可知的未来,你并不知道怎么面对。

所以说,不论暂时的你是否安全,永远的不安全感总是围绕在你内心中。在这种情况下,人又怎么能不痛苦、不焦虑呢?

佛陀说“世界本来是空”,他说人必须要把生活加之于你的痛苦视为当然。这真是非常高明的表述!

可是真要是如此做了,你不就死亡了吗?


何处是家乡


只要人生还有欲望,痛苦就依然存在。叔本华的意思是,人生充满欲望,当一个欲望满足,新的欲望又应运而生,如果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痛苦。所以欲望无穷无尽,痛苦也无休无止。

叔本华和尼采一样,都是“悲观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认为人生即是一场悲剧。


江湖夜雨思归人


天地之道,在于变化,因而出了阴阳,也就是矛盾,矛盾的冲突,或也称为阴阳的消长,从而也引起了变化。所以矛盾具有普遍,联系,相互影响的特点,想要名利或千万资产,首先身心会束缚,得不到自由和真正的快乐。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啊,上帝为你打开上一扇门,同时就会关上一扇窗。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想追求完美,哪有完美?世事由来多缺陷,幻躯岂能免无常。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看透自然之道,我自潇洒一生!


jafsdh


这是哲学、理性思考和推理的结论。你说任正非苦不苦?人家心甘情愿吃苦,形成这种思想与修养,痛并快乐着,这是最现实的快乐与幸福。个人认为,叔本华的哲学是正确有道理的;原生每个人都是痛苦的(当然也有食色性也的快乐体验),每个人是否痛苦,不一定,英雄们还视死如归,宁死不苟且。快乐是认知和自我感受而已。毫无疑问,快乐又是分层次的;太多人就是食色性也、低级娱乐,少数人,有思想,能够痛并快乐,用高层次思维乐趣、人的自我实现,替代掉庸俗的快感与享乐。这样,才可以长久快乐与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