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新泰—志士不飲盜泉之水(石萊鎮道泉峪村)

石萊鎮道泉峪村位於新泰市區西南約45公里處。

道泉峪村,古時曾屬泗水縣,清代劃歸泰安縣,後劃歸新泰縣。孔子周遊列國時所言之“志士不飲盜泉之水”的盜泉,就位於該村西石橋南邊。村名因泉曾稱“盜泉峪”。很早以前,泉旁有石碑,上書“盜泉”。村名曾一度改名“倒泉峪”。因村南河流向東,而泉則向西流,然後再入河東流。民國十三年(1924年),本村鄉紳將“盜”字改為道德的“道”字,沿用至今。現盜泉依然噴湧不息。

家鄉新泰—志士不飲盜泉之水(石萊鎮道泉峪村)


《屍子》載:“孔子至於暮矣,而不宿於盜泉,渴矣而不飲,惡其名也。”如今道泉峪村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一年大旱,顆粒無收,百姓連樹皮都剝光了,可官府照常索要錢糧。有個叫劉夏子的莊稼漢,上青龍山(俗稱“椅子山”)佔山為王。他們人多勢眾,官府無奈,來求孔子。孔子說:“我把他們叫下山來!”孔子勸說未果,弟子們只好攙扶孔子步下山來。孔子回望緊閉的寨門,憤然曰:“山盜屠戮良民,無惡不作,我勸其仁義待人,反遭驅逐,無可救藥也!”顏回道:“世上無奇不有,謂盜亦有道:探明宅藏者,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易於得手,智也;贓物分勻,仁也。豈非荒謬絕倫!”

談話之間,日已正午,驕陽似火。忽見一牧童趨步前來,跪倒於地,要拜孔子為師。孔子見牧童年方十二、三歲,眉清目秀,甚是喜愛。問其姓名,答名“求道”,家境貧寒,父早逝,母子相依為命。孔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我欲率弟子周遊列國,去向不定。汝年尚幼,應在家盡孝,等我回來再決定。”求道誠心拜師,唯唯是聽,謝師父允留之恩。此時孔子口渴難忍。求道速引孔子至一泉邊說:“山區少泉,此泉被山盜霸佔,鄉民只能冒險取水。祈師速飲速去,免生是非。”孔子憤然:“山為盜佔盜山也,泉為盜飲盜泉也。君子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

家鄉新泰—志士不飲盜泉之水(石萊鎮道泉峪村)


孔子周遊列國,歷經14載回魯。途經青龍山時,山盜已自散,山民迴歸,山下村莊,因當年孔子一席話,遂起名“盜泉峪”。孔子行至村頭,見一村婦手執笤帚,追打一白髮老翁。孔子上前勸道:“打罵老者是為不孝,打罵鄰翁是為不恭!”村婦怒對孔子道:“我教訓兒子有何過錯?”孔子正待詢問,只見銀髮老翁口稱師父,納頭便拜。孔子定睛觀看,原是當年牧童求道。究其故,母曰:“自您走後,他獨尊師言,誓不飲盜泉水。山地泉少,終年不飲,才未老先衰了。盜泉水清淳甘甜,被人稱為神泉,喝了老而變少,少而不老。今我未衰,兒子卻老態龍鍾了。”孔子恍然醒悟,向求道釋然曰:“山不盜居良山也,泉不盜飲道泉也,君子之於天下,無模也,此泉可盡飲。”說罷行至泉邊,連飲數口。求道亦欣然效仿。

一晃幾年,求道母逝,守墓三年後,來拜孔子。孔子見其果然返老還童,擊掌呼曰:“神泉,果靈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