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新泰—志士不饮盗泉之水(石莱镇道泉峪村)

石莱镇道泉峪村位于新泰市区西南约45公里处。

道泉峪村,古时曾属泗水县,清代划归泰安县,后划归新泰县。孔子周游列国时所言之“志士不饮盗泉之水”的盗泉,就位于该村西石桥南边。村名因泉曾称“盗泉峪”。很早以前,泉旁有石碑,上书“盗泉”。村名曾一度改名“倒泉峪”。因村南河流向东,而泉则向西流,然后再入河东流。民国十三年(1924年),本村乡绅将“盗”字改为道德的“道”字,沿用至今。现盗泉依然喷涌不息。

家乡新泰—志士不饮盗泉之水(石莱镇道泉峪村)


《尸子》载:“孔子至于暮矣,而不宿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如今道泉峪村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年大旱,颗粒无收,百姓连树皮都剥光了,可官府照常索要钱粮。有个叫刘夏子的庄稼汉,上青龙山(俗称“椅子山”)占山为王。他们人多势众,官府无奈,来求孔子。孔子说:“我把他们叫下山来!”孔子劝说未果,弟子们只好搀扶孔子步下山来。孔子回望紧闭的寨门,愤然曰:“山盗屠戮良民,无恶不作,我劝其仁义待人,反遭驱逐,无可救药也!”颜回道:“世上无奇不有,谓盗亦有道:探明宅藏者,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易于得手,智也;赃物分匀,仁也。岂非荒谬绝伦!”

谈话之间,日已正午,骄阳似火。忽见一牧童趋步前来,跪倒于地,要拜孔子为师。孔子见牧童年方十二、三岁,眉清目秀,甚是喜爱。问其姓名,答名“求道”,家境贫寒,父早逝,母子相依为命。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欲率弟子周游列国,去向不定。汝年尚幼,应在家尽孝,等我回来再决定。”求道诚心拜师,唯唯是听,谢师父允留之恩。此时孔子口渴难忍。求道速引孔子至一泉边说:“山区少泉,此泉被山盗霸占,乡民只能冒险取水。祈师速饮速去,免生是非。”孔子愤然:“山为盗占盗山也,泉为盗饮盗泉也。君子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

家乡新泰—志士不饮盗泉之水(石莱镇道泉峪村)


孔子周游列国,历经14载回鲁。途经青龙山时,山盗已自散,山民回归,山下村庄,因当年孔子一席话,遂起名“盗泉峪”。孔子行至村头,见一村妇手执笤帚,追打一白发老翁。孔子上前劝道:“打骂老者是为不孝,打骂邻翁是为不恭!”村妇怒对孔子道:“我教训儿子有何过错?”孔子正待询问,只见银发老翁口称师父,纳头便拜。孔子定睛观看,原是当年牧童求道。究其故,母曰:“自您走后,他独尊师言,誓不饮盗泉水。山地泉少,终年不饮,才未老先衰了。盗泉水清淳甘甜,被人称为神泉,喝了老而变少,少而不老。今我未衰,儿子却老态龙钟了。”孔子恍然醒悟,向求道释然曰:“山不盗居良山也,泉不盗饮道泉也,君子之于天下,无模也,此泉可尽饮。”说罢行至泉边,连饮数口。求道亦欣然效仿。

一晃几年,求道母逝,守墓三年后,来拜孔子。孔子见其果然返老还童,击掌呼曰:“神泉,果灵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