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济源市概况

济源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因济水发源而得名。济源地处东经112°01′~112°45′,北纬34°53′~35°16′之间,东西长66公里,南北宽36.5公里,面积1931平方公里,人口70万。济源北依太行山,与山西省的晋城市、阳城县毗邻;南临黄河,与洛阳市的孟津县、新安县隔河相望;西踞王屋山,与山西省运城市的垣曲县接壤;东接华北平原,与焦作市的沁阳市、孟州市相连,是沟通晋豫两省的重要枢纽,自古有“豫西北门户”之称。

河南济源市概况

清袭明制。顺治初,济源共设5个乡、21个里、209个甲。即玉川乡,辖4里;乐安乡,辖5里;沁阳乡,辖4里;清上乡,辖4里;清下乡,辖4里。

清乾隆六年(1741年),改里、甲为图、社,并将原5个乡并为4个乡。全县共21图,209社。除堽头图为9社外,其他各图均为10社。即:乐安乡,辖轵城图、钟公图、张金图、堽头图、水东图;沁阳乡,辖水运图、二程图、大河图、王寨图、堰头图;玉川乡,辖勋仁图、龙潭图、南姚图、杜村图、清上图;清下乡,辖清下图、崇庆图、在城图、金留图、邵原图、西阳图。

河南济源市概况

民国17年(1928年),济源全县设7个区、21个里、210个甲。区设区长,里设社总,甲设公直、地保。

民国24年(1935年),改里为保,全县设7区、61联保、415保、4031甲。

民国33年(1944年),国民党政府将济源行政区划调整为2镇、6乡、102保、1311甲。即济渎镇驻庙街,辖15保、180甲;钟翁镇驻彭庄,辖14保、168甲;湨阳乡驻苗店,辖9保、135甲;临沁乡驻王寨,辖15保、180甲;行阳乡驻武山,辖15保、180甲;河清乡驻坡头,辖14保、168甲;王屋乡驻王屋,辖11保、165甲;西阳乡驻邵原,辖9保、135甲。但由于当时国民党政府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根本无法对济源全境实行有效控制。王屋、西阳二乡已被中共领导的太岳区划为王屋县。该县设3个区,一区驻邵原,二区驻薄掌,三区驻下韩旺。济渎镇和行阳、临沁等乡北部的太行、王屋山区,为中共领导下的济源抗日民主政府控制区。

1945年8月济源解放后,全县划分为7个区、173个行政村(不含被划出的王屋县)。一区驻庙街,辖19个行政村;二区驻添浆,辖24个行政村;三区驻东马头,辖34个行政村;四区驻佃头,辖24个行政村;五区驻思礼,辖28个行政村;六区驻南姚,辖20个行政村;七区驻毛岭,辖24个行政村。同年12月,从一区中析置城关镇。

1947年7月,王屋县一、三区并入济源县后,全县仍为1个镇、7个区,行政村增至217个。各区驻地及所辖范围经过调整为:一区驻庙街,辖行政村36个;二区驻轵城,辖行政村31个;三区驻辛庄,辖行政村33个;四区驻南姚,辖行政村31个;五区驻思礼,辖行政村36个;六区驻大峪,辖行政村22个;七区驻邵原,辖行政村28个。

河南济源市概况

1950年2月,济源被定为乙等县,设6个行政区:一区驻庙街,二区驻轵城,三区驻辛庄,四区驻思礼,五区驻大峪,六区驻邵原。

1952年12月,济源由6个区改为8个区。原五、六区各一部分划为六区,驻王屋;原六区余部改为七区,驻邵原;原二、五区各一部分划为八区,驻坡头。

1954年1月,取消行政村,区下设乡。全县共设8个区、86个乡、1个城关镇,其中一区辖12个乡(镇);二区辖14个乡;三区辖13个乡;四区辖13个乡;五区辖8个乡;六区辖10个乡;七区辖8个乡;八区辖9个乡。

1955年9月,撤销一、二、三、四、五、八区,六、七区合为王屋区。新建10个中心乡,将86乡、1镇,合并为46乡、1镇。

1956年11月,恢复大峪区建制,撤销中心乡建制,并将原46个乡合并为34个乡。山区的17个乡分属王屋、大峪两区领导。

1958年初,重新调整区乡建制:大峪区改为乡,全县计1区、1镇、17乡。城关、克井、尚庄、辛庄、苗店、梨林、添浆、轵城、留养、承留、思礼、坡头、大峪等13个乡,直属县领导;王屋、邵原、逢石、下冶4个乡,为王屋区所辖。同年8月,撤销区、乡建制,实行乡、社合一。全县共建城关、克井、辛庄、梨林、轵城、承留、思礼、坡头、大峪、王屋、邵原、下冶、逢石等13个人民公社。

1959年4月,撤销逢石人民公社,其辖区分别归邵原、下冶两个人民公社。

1962年7月,恢复城关镇建制,将城关公社管辖的北街、东街、东关、东庄、东园、狄庄、南街、西街、西关、潘村等10个大队,划归城关镇领导。

1983年12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统一部署,人民公社改为乡,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建立乡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是年,全县共有1镇、12乡、514个行政村。

1985年12月,邵原撤乡建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原辖行政区域不变。

1988年济源撤县建市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不断对行政区划作相应的调整与变更:年城关镇更名为济水镇,城关乡更名为亚桥乡.

1990年10月19日,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辛庄乡、轵城乡撤乡建镇。辛庄乡更名五龙口镇。两镇均实行镇管村体制,原辖行政区域不变。

1991年3月20日,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克井乡撤乡建镇,原辖行政区域不变。同年12月2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承留乡撤乡建镇,原辖行政区域不变。

1992年撤销济水镇,设立济水、北海、天坛、双桥4个街道。

2007年12月,撤亚桥乡,设立玉泉街道;双桥街道更名为沁园街道。

2012年,增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虎岭产业集聚区、玉川产业集聚区为市政府派出机构。

截止2015年,全市辖11个镇、5个街道、3个产业集聚(开发)区,行政村、居委会总计529个.其中行政村457个,居委会72个.

河南济源市概况

济源是一座传奇发展的城市。1988年撤县建市,1997年升为省辖市,辖11个镇、5个街道、3个产业集聚(开发)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济源实现了传奇式跨越发展。从1978年到2014年,工业增加值从0.715亿元增加到335.25亿元,财政收入从0.1463亿元增加到60.7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14元增加到2527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95元增加到13273元,城市建成区面积从0.83平方公里增加到39.61平方公里,行政体制从县到县级市到省直管市到省辖市。济源的传奇发展见证了济源走过的辉煌历程,展现了济源与时俱进的蓬勃活力。

济源是一座人文璀璨的城市。济源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古四渎之一济水的发源地,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祥地,既有愚公移山精神的厚重坚韧,又有济水文化的清润灵秀。济源境内裴李岗、仰韶、龙山古文化遗址颇具考古价值;女娲补天、愚公移山、后羿射日、黄帝祭天等神话故事千古流传;济渎庙、阳台宫、大明寺、盘谷寺、秦渠枋口等名胜古迹蔚为大观;聂政、温造、裴休、卢仝、荆浩、傅尧俞等历史名人群星荟萃。悠久厚重的历史、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成济源极为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河南济源市概况


济源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城市。济源西部北部太行、王屋二山环抱,南部黄河簇拥,东接广袤的华北平原,群山环绕,山河相间,景色秀丽。王屋山奇峰秀岭,神洞名泉,道教圣地,被称为“天下第一洞天”;黄河小浪底枢纽工程宏伟壮观,水域浩淼,碧波荡漾;五龙口景区涧深谷幽,鬼斧神工,猕猴嬉戏,温泉涌流;九里沟景区山水逶迤,悬泉飞瀑,诗情画意;黄河三峡景区群峰竞秀,山水交融,湖湾交错,溶洞奇异;小沟背景区山高林茂,谷幽水清,奇石遍布;济渎庙内古建林立,亭台楼榭,巧夺天工,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与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使济源成为极具人气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济源是一座潜力无限的城市。济源的过去辉煌灿烂,济源的未来潜力无限。一是济源区位优越。济源位居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是晋煤南运、南货北上的重要通道,焦柳铁路、侯月铁路境内交汇,二广、长济、济运高速四通八达。二是济源工业基础好。济源工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现在钢铁、铅锌、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矿用电器六大支柱产业优势突出,生物制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节能环保五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竞争力日益提升。三是济源环境优良。路、水、电、气、供暖、通信等基础设施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形成了“大气、秀气、灵气”的城市特色,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篮球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被确定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创业环境优良,居住环境宜人。四是济源开放包容。济源开放优先,亲商爱商,吸引了华能沁北电厂、富士康、中国煤科、力帆、伊利、双汇等一批大型企业落户济源,被评为中国投资最佳城市、内地投资热点城市,成为中西部投资热点地区。五是济源人务实重干。济源市委市政府和济源人民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坚持以城乡一体化为发展主战略,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建成中原经济区四化同步发展先行区为总目标,以发展求特色、建设出精品、创新当尖兵为总要求,敢闯敢干,先行先试,强力推进各项改革,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力和活力。美丽的济源正日益成为吸引各方宾朋的活力之城、魅力之城、创业之城、宜居之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