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蜀汉刘禅自称“后主”?难道他能预知他是蜀汉最后的皇帝?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


问得好啊。

刘备还是先主呢,也自称过先主。

在《三国志平话》里,所有的人都管刘备叫先主,搞得你觉得很奇怪,难道他们都是在跟一个死人说话。

因为三国志平话是平话,是说书人讲述的,说书人文化水平不高,对历史一知半解,剩下的全靠自己发挥了,看到三国志上把刘备叫先主,也就叫先主了,完全不知道这是后来写历史的人对他的称呼。

反过来再说后主,同样也是历史上的称呼。他没有自称过。

如果你见到过这么自称,那一定是搞笑的故事。


锦翼


刘禅没有自称后主,对于皇帝的称呼分为帝号、庙号,对于明清两代的皇帝,史学界有以年号称呼的惯例,比如康熙,驾崩后上尊号圣祖仁皇帝,按照帝号可以称呼他为清仁帝,按照庙号可以称他为清圣祖,但无一例外都是后人上的尊号。

《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

每个朝代灭亡后,下一个朝代编修前朝史书,都会以正统王朝为主题,晋脱胎于曹魏,自然以曹魏为正统,将蜀汉、东吴视为地方割据政权,对于两国之主自然也不会称为皇帝,蜀汉的国号是汉,《三国志》贬成《蜀志》,因为“汉”是前一个正统王朝的国号,刘备的帝号汉昭烈帝,这个帝号是他的儿子刘禅给的,但在《三国志》中,也将刘备称为蜀先主,相对的将刘禅称为蜀后主。

汉孝怀帝——刘禅

作为亡国之君,他的帝号是从哪里来的呢?五胡乱华时期匈奴左贤王刘渊割据并州建汉自立时,为宣称自己是汉朝的继承者,于是追尊汉朝历代皇帝,刘禅也被追尊为汉孝怀帝。


怀念夏天


这有什么?孝庄都能自称“我孝庄”,凭什么刘禅不能自称“我蜀后主”?


南朝居士


我是历史店小二,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刘禅不会自称”后主“的,影视剧或者文学作品中出现刘禅自称后主的,都是对历史常识无知的表现。

那么,刘禅的后主称呼是怎么来的呢?后主作为对刘禅的称呼应该在公元280年之后,因为这一年,陈寿开始撰写《三国志》,而先主、后主作为对刘备和儿子刘禅的特定称谓,就是从《三国志》开始流传开来的。

陈寿是蜀国人,写《三国志》时三国已经被晋统一,而晋是受魏禅让得来的国祚,所以从政治正确的角度,必须以魏国作为三国的正统,如曹操谥号魏武帝,曹丕谥号魏文帝,曹睿谥号魏明帝等等,而与魏国并立的蜀国和吴国的国君就不能用皇帝的谥号和称谓了,连史书中皇帝专用的“本纪”体例也降格为“传”的体例,比如吴国的孙权死后谥号是大皇帝,在《三国志》里的传记就成了《吴主传》,他的三位继承者的传则为《三嗣主传》;刘备的谥号是昭烈皇帝,在《三国志》里的传名为《先主传》,刘禅作为亡国之君,为了和刘备的传记区别开来,按照执政先后,则名为《后主传》。

中国历史上还有南北朝时的陈后主,五代十国时南唐亡国之君李煜被称为李后主,而李煜的爷爷和父亲则被称为先主和中主。所以说,刘禅被叫做后主,是后来的人对他的称呼,本人是不会自称的。


历史店小二


这个问题让人首先看了感觉有些不知所云,但再品就会忍俊不禁。我们接下来就不妨来讨论一下关于刘禅的“刘后主”这个称号的问题。

其实这可能便是电视剧带给我们的谬误了,刘禅是绝对不会称自己为刘后主的,因为后主这个称号是在他去世以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他的称呼,此时已经是司马家的天下,《三国志》又以曹魏为正统,所以在书中自然不可能将刘禅称作皇帝,便给了刘后主这个名号。


这就像在《三国演义》电视剧中诸葛亮行军打仗的旗号上写着“蜀”、《康熙王朝》电视剧中孝庄太后自称孝庄一样,这都是在文学作品的改编成电视剧时出现了纰漏,但是却很容易让人相信不疑。

文学与历史之间,终究是存在着真实性的差距的。

刘禅作为蜀汉的第二任皇帝,在位四十余年,最终虽然举国投降,但是还是得到一个善终。我们许多人都认为刘禅这个人很蠢,因为在他身上发生了乐不思蜀的典故。但是实际想一下,其实这正是他的聪明之处,如果一个亡国之君在敌国都城不停的思念着自己的国都,那么在当权者看来便是有东山再起的想法。这对于司马家族来说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的。如果这般的话势必要给其扼杀在萌芽之中。


所以刘禅即使真的是很思念蜀汉,但也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流露,因为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不能有一点点的大意。

刘禅的一生无疑是过得非常舒服的,前边儿有父亲刘备打下的江山,自己又做了几十年的皇帝,亡国之后又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过完了下半生,也算是成功人士的代表人物。

至于乐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等这些不好的名声,对于身家性命来说,又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呢?

我是萌之帆,热爱文化的小青年。


萌之帆


大家好,我是EVA,我来简短得回答这个问题。

后主一词始出自《三国志》,作者陈寿曾在蜀汉为官,因此在编写《三国志·蜀书》的时候,就称刘备为先主,刘禅为后主,后来人们将与刘禅有相似经历的,被俘的割据政权末代君主均称为后主。

刘禅并未自称后主,这个称谓是史学家贡献的。

从刘禅开始,历史上将一个非统一王朝(割据政权)的末代君主约定俗成得称为“后主”,如:蜀汉后主刘禅、北齐后主高纬、陈后主陈叔宝、前蜀后主王衍、南唐后主李煜等。


悲伤的EVA


刘禅要是敢自称“后主”,我敢说他老爹刘备一定会给他托梦的!“我辛辛苦苦奋斗了一辈子,好不容易恢复了汉朝江山(刘备自己肯定是这么认为的),我们才是正统,你这一自称后主,那不是打我的脸吗?”


(刘禅影视形象)

虽然当时魏蜀吴三国并立,但谁都认为自己是正统皇帝,自然刘禅作为蜀汉政权的皇帝,他的自称肯定还是“朕”!

那么我们现在为什么通常称呼刘禅为后主呢?其实这个来源于陈寿撰写的《三国志》。早年陈寿曾在蜀汉为官,在蜀汉灭亡后,陈寿就来到了魏国做官,后来魏国被晋取代,并最终由西晋统一,也正是在西晋统一之后陈寿才开始编写《三国志》,最终历经十年艰辛,方完成这部史学巨著《三国志》。



既然是三国,那就自然涉及到正统问题了。所谓成王败寇,西晋是最后的赢家,自然西晋也就是正统了,那么西晋来自于曹魏,所以曹魏也是正统,而另外蜀汉和东吴就只能是割据政权了,那么他们的皇帝身份也就得不到认可了。

所以在编写《三国志·蜀书》的时候,蜀汉的两位“皇帝”都不能以皇帝的身份列入皇帝本纪,而只能以地方诸侯列入“传”中,而恰好蜀汉的统治者是两位,因此陈寿就称刘备为先主,刘禅为后主。比如说刘备的传记就是《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先主传》,而曹丕作为曹魏的统治者则记载为《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所以在历史上蜀汉和曹魏的地位并不是相等的!


(蜀主刘备画像)

而从刘禅以后,史学家就习惯将与刘禅经历相似的,被俘的割据政权末代君主称为后主,比如说还有比较熟悉的南唐后主李煜、陈后主陈叔宝等等!

所以说,刘禅这个后主都是由后人称呼的。同样的道理,我们称呼曹丕为魏文帝,司马炎为晋武帝,这都是死后给他们上的谥号,他们生前都不知道也不会这么称自己,而所谓的曹魏、北魏,北宋、南宋,这都是我们后人为了方便区分朝代在国号前面加的字,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刘禅不可能提前知道自己怎么被后人称呼,而且他自己也不可能这么称呼自己,因为这么称呼自己那不是自我贬低吗,刘禅不至于傻到那个地步!


小祁说历史


谥号是在人去世之后,后人根据其生平功过而给予的一种评价,因为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很难用三言两语讲清楚,于是便有了给谥号的做法,用一个简单的谥号来高度概括一个人的是非功过。而能够获得世人评价的,也一定是有身份的人,所以,古代的谥号只有死去的帝妃、诸侯和大臣才可以获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拥有谥号,也是一个人尊贵的象征。

那么了解了谥号的概念,不难看出“后主”是个谥号,是在刘禅去世后,后代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里给他的一个类似谥号的称呼,也就是评价,并非刘禅自称。其实大家都知道刘禅投降后,表现还不错,被西晋司马昭封为安乐公,死后也给了谥号“思”,史称汉思公。

再说明一下,陈寿在《三国志》中为什么称刘禅为后主呢,因为陈寿乃是晋臣,晋来自于魏,因而《三国志》为曹魏为正统,虽然魏蜀吴三国的君主都自称皇帝,但以正统论,皇帝是天下独一无二,既然以曹魏为正统,蜀吴君主自然不能称之为皇帝,得换一个称呼。于是陈寿用来一个“主”字代替“皇帝”,比如陈寿就称呼孙权为吴主。至于为什么叫“后”主,那是因为蜀汉只有两个皇帝就终结了,“后主”也就是最后一个的意思。

综上所述,刘禅是不会自称“后主”的,后主的称呼只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给刘禅的一个类似谥号的评价,由于影响力比较大,导致的一个错误印象。





历史小卒子


刘禅的“后主”是后世人给起的,难道“汉献帝”他在位能预测达到自己要献出天下?

古代皇帝一般在位期间,是没有类似“武帝”“文帝”“太宗”或者“先帝”“后主”这样的称呼的,都统一称为“皇帝”。一般情况下,皇帝在去世后,继承者会根据前任皇帝生前的作为,追封庙号和谥号,汉朝由于特殊性,有的皇帝没有庙号,但一般末代皇帝肯定是没有庙号,有的末代皇帝甚至连谥号都没有。比如曹髦,不仅没有庙号,连谥号都没有。

而刘禅呢,由于是主动投降的,态度较好,因此西晋给刘禅追封了一个“思公”的谥号,即称“汉思公”,由于陈寿在编撰《三国志》的时候,以魏晋为正统,因为在写蜀汉集团的时候,以“蜀”代“汉”,刘备被称为“先主”,刘禅被称为“后主”,而曹操则被称为“太祖”,因此后代史书记载均把刘禅成为“后主”,到了罗贯中编《三国演义》的时候,就直接使用了“后主”称呼,习惯成自然,加上《三国演义》的流传,“后主”就成为了刘禅的称呼。


曹老师xixi


古代国君称呼有皇丶帝丶王丶大王`丶汗丶可汗等。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大一统中国,就索性并在一起称始皇帝,想传千秋万代。

皇帝死后,后人给皇帝敬个谥号:如汉高祖丶唐太祖等一看就是开国皇帝。蒋中正421政变上台后,就迫不及待认中山先生为国父,已显示自己才是国父的学生和战友。传说派人去毁掉中山的革命之师杨衢云的任何资料,排除一切潜在对手。

后主称呼是从刘禅始,三国志作者陈寿给捧不起的刘阿斗安了后主,此后大诗人亡国之君李煜也以唐后主记入史册。

刘后主确实是大汉皇朝4百多年的终极。之前秦二世为何不叫秦后主,因为秦二世被赵高立了新皇子婴所取代,子婴杀了赵高而开门投降。

能够被称作后主的也不是一般角色。刘阿斗以扶不起和"乐不思蜀"而封为"安乐公",保住性命和一家老少。

唐后主以凄凉丶悲壮的哀国之词,留传后人,也是唐系几百年的绝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