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子说: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斗罗大陆i


《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老子的观念里“道”是玄之又玄的一种存在,它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一种宇宙意志。它不可描述 更不能用言语表达出来。它只能”悟”。它从万载洪荒之前的虚无中诞生,然后“道剩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演化芸芸众生。“万物负阴而抱阳”而成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最终生成浩瀚宇宙。。“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就是老子的思想:任何事物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都是辩证存在的。任何事物发展到顶点,极致都会回到最出的原点。



九离空1980


这个问题,说难不难,说简单不简单,所以老子开头就说:“道可道,非常道。”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也就是说,无是万物的开始,有是万物的基础。

举例说,万物开始之前,是什么都没有的,就像我们人,出生之前你是谁?你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所以称之为无。有,是你出生之后,你看到世界,感受到自己的存在。那么总结一下:你是从没有到有的!

再举例说,道德经中有句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也就是说有是相对于没有,所以才有了有。比如一个人长的好看,是相对于不好看的人,他才称得上好看,如果人人都和她一样好看,那我们还会认为她好看吗?再比如一个人很坏,那是相对比他好的人,他才显得坏,如果世界上都是坏人,那还有人会认为他是坏人吗?再比如,世界上只有男人,没有女人,那我们会指着一个男人说你是男人吗?

所以,有,是相对于无而言的,无,是相对于有而言的。没有了无,就没有了有。没有了有,也就没有了无。


我要一心不乱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这是老子的名言。“有”和“无”是讲了一个哲学道理。

“有” 在《道德经》中称为“一”,而“无” 在《道德经》中称为“道”,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以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得出“有”与“一”、“无”与“道”的对应关系,同时也说明了“道(无)”乃万物之源。

老子(网络图片)

老子所谓的“有即是无,无即是有”就是在说明“道(无)”和“一(有)”的相生性。老子在第一篇中又有一说为“有无相生”即是“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最好注解。

为什么老子说: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从无到有,这是人类认识世界最基本的问题。因为,人们因为有了这个问题而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例如:,机器人的出现,它是代替人类做事的,它的出现就是因为人类,我们而出现的。站在机器人的角度想,人类代表着无,而机器人则代表着有。当机器人有着人类一样的思想时,它就具有了人类的能力,是人的另一个克隆,就是人了?这是不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过程呢?

老子之所以要说“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这句话,就是来申明自己的哲学观点“无为而治的”无为而有为之。这是一种顺利自然的本性,进而促使事物的发展,而不是人为地粗暴地干预事物发展,使其逆着自己的本性而进展,这样做是适得其反的。

总之,老子之所以要宣讲“有即是无,无即是有”,就是为了人们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善于尊重客观事物,以其客观事物的本性去看问题,处理问题,而不要主观武断地去“有为而治”,而要达到“无为而治”的思想境界。


言者青青


首先老子没有明确的说过这句话,但是从老子的思想体系里含有这样的意思。要回答这个问题从两个方面看,首先从老子的思想体系里看:道德经第一章,老子就提出了有和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命,万物之母〃 ,这里的有和无都是指道,从形而上的角度来说,在天地划分之前,这个世界是无的混沌状态,混沌的整体可以看作道的形态,因此我们可以把道勉强称为无。后来生成天地,继而化生万物,这个时候,天地之所以会出现,是以因为有道,这万物各具特性,也是因为万物有道,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生成万物的母亲,即为有。因此,在老子的思想体系里存在‘’有即是无,无就是有‘’的特点。其次从现实人生方面看:老子曾经这样描述过道的特点‘’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人生当中也是这样,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可以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来指代。比如我们学习知识,知识多了,可以看成是有,但随着知识的增多,考虑问题,做事情的时候可能会失去原本的纯朴本性,这时候固有的纯朴的东西就会向无的方面发展。这里强调的是做什么都要保持一个有和无的平衡状态,当你即可以有也可以无的时候,人生就相对平和安宁了。


草原文化站


有是相,无是体。有无相生是指:你看到的世间所有存在的事物山川河流等等所有物质,都是从”无"这个状态生出,所有物质都有生灭最终又回归至无的状态,物质未灭前和无也是一体,这个精微一言难明,需细细叁悟。

无的状态你想明了,请网上搜关于细胞放大N倍后所呈现的状态,就有所理解,道在人心,不需外求。



感恩生命里的遇见


(1)它不否认众缘生法,若是否定众缘生法,空就不能建立。

(2)专讲“有”难免有常见,专讲“无”难免有断见,般若恰恰是来消灭这个断见、常见的。远离二边,契合中道,为中观之见。

(3)不管精神还是物质都是一样的,精神物质是一体。讲到法性它是不变,讲到心它就是动的,它就有体,有它的作用。

(4)有心就有物,有物就有心。见法性要知因缘,知因缘就能见法性,见法性就等于见到如来法身。



广州小布点


老子虽然没有直接写出“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这句话,但是老子思想里面确实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这样的思想。从形而上的角度讲,老子思想里的“道”即是有也是无。将形而上之理下落到世俗中来说,根据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思想,有和无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存在。

1、形而上之“有”与“无”

其实在《道德经》的第一章,老子就提出了“有”和“无”,书中这样说: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里的无指的便是老子思想体系里面的“道”了。这天地还未生成时便是“无”,这个“无”可以看成是道。因为道,天地开始出现,因为道的存在,天地在道的作用下孕育化生万物,此时,道可以看成是万物之母。

所以“无”和“有”在老子思想体系里面都是“道”。就形而上的角度来说,在天地化分之前,这个世界便是“无”的混沌状态,混沌的整体亦可以看成是“道”的形态,因此我们可以把道勉强称为“无”(道是不可言说的,老子在道德经里面就已经描述了这一点,并且老子姑且将其称为“道”,而道又是无所不包的。所以根据具体情况,“无”有时候可以勉强称为道),后来生成天地,继而化生万物。这个时候,天地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背后有“道”;万物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且各具特性,亦是因为万物有万物的“道”,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生成万物的母亲,即为“有”。

所以,从道形而上的角度来看,无和有都是道,因此老子思想里面才会展现出“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特点。

2、人生方面的“有”和“无”

将形而上的道下落到世俗人生方面的时候,我们亦能理解老子思想中的那个“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观点。

老子曾经这样描述过道的特点。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句话相当精妙,老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洞悉到世间事物因循往复的变化特点,一件事物上升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便会下落。道的作用微弱、谦逊,难以被察觉,但是道却不容抵抗,道的强大与其表现出来的无声无息本身就是有无共存的一种奇妙状态。天下万物生于天地之间,天地可以看成有,有又生于无,但是你不能说无前面不存在有,因为无前面还有无.....

在人生当中亦是这般,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可以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来指代。比如,我们学习知识,学识多了,获得学识可以看成是“有”,但是学习“知识”的同时,我们可能因为自身认识到了许多东西,学会了深思熟虑,于是做事往往与本心相违背,做的事情可能有些伪的味道,这个时候,我们不求利禄不知伪诈的“淳朴本性”便在渐渐减弱,此时“淳朴本性”就在向“无”的发展。

我们多一分“淳朴的本性”,就要少一点“学识的束缚”,这里不是要大家不学,而是在学的时候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保持有和无的一个平衡状态。当你既可以是“有”也可以是“无”的时候,这个时候,人生就相对趋于平和安宁了。



雨夜带dao不带伞


老子什么时候说过“有即是无,无即使有”?

这是佛家的观点,不是道家的观点!

老子说的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是“相生”不是“相等”,不要混淆了。

有极性的概念总是成对出现,不会独立出现,这是阴阳的特点。

“有”与“无”的概念是对立的两极,所以它们的概念是同时出现的。无中生有,但没有“有”的概念,也同样没有“无的概念”。

还有就是,当这两个对立的概念产生之后,那么有就是有,无就是无,他们相互依存,但也相互对立,但就是不相等。

老子的思想是辩证的思想,不是混沌的思想。

《道德经》微言大义,错之一字,谬以千里。



华夏神序


老子说‘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意思是有无相生,有是从无中产生出来的,老子说的“无”就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有生无,老子说的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大象无形中的无,这里的“无”是我们人类凭肉眼还不能看到的微观能量,它类似现在微观科学中的电,电磁波,磁力等诸多的微观物质能量,并且它们是客现存在的物质,也称之为阴性物质,它速度等同于光速或是超光速的。古代老子当然叫不出这些物质的名称,但是老子是在无为自然随性中感觉到这些微观的物质能量的存在,老子称之为“道”。这里的道就是指老子说的“.无”。

但是这里的“无”也不是孤立存在,它存在于“有”之中,这里的“有”就是指我们能看到的各种物体,那么为什么说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在“无”中,根据爱茵斯坦的质能方程的理解,宏观物质都是由微观物质能量构成的,宏观物体无限的细分分解下去,到电子,质子。中子,夸克,最后都是微观能量的存在形式,也就是老子说的大象无形。

其次无生于有,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常说双手摩擦生电,这里的“电”我们看不到,是我们用双掌摩擦产生的,这就是“有”生“无”的道理。

可见,“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是宏观物质与微观的能量物质,相互相生,相互一体的辩证关系!


村山居士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这是老子的名言。这里面蕴含了很深的哲学道理。“有”、“无”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两个重要的概念,所谓的“有”在《道德经》中又称为“一”,所谓的“无”在《道德经》中又称为“道”,即老子所说的“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以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实际上”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又是相互转化的条件。“无”是“有”的起点,“有”是”“无”的终结。世上万物都是从无到有的变化。没有“无”就没有“有”。“有”有时和变化为“无”,“无”又时可变化“有”。这也是欲望与非欲望的变化。也是对立统一的矛盾 ,老子深刻的明白了这一点,所以老子说“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