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赋予肥城桃木雕刻旺盛生命力,小玩意华丽转身成为艺术品

创新赋予肥城桃木雕刻旺盛生命力,小玩意华丽转身成为艺术品

掐丝珐琅桃木如意

一千多年前,肥城已开始栽培桃。因桃资源丰富,所以当地民间雕刻古来有之,原材料主要是桃核及桃木,成品也很单一,主要是桃核挂件和桃木雕小人。销售方式更单一:货郎捎带着,走街串巷,能卖几件是几件。当地的桃木雕刻,不成规模,更谈不上产业。

时间来到2000年,这一年,是肥城桃木雕刻发展的关键年。

这一年,一名33岁的小伙子在登泰山时,听到一名游客说:“泰山离肥城这么近,怎么没有好的桃木纪念品呢?”说者无意,小伙子听者有心:身为肥城人,又熟悉桃木雕刻,这是个应该抓住的商机啊!

这位小伙子就是今天的山东肥城鸿熹桃木文化用品有限公司(下简称鸿熹公司)负责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桃木雕刻民俗代表性传承人——王来新。出生在新城街道办事处巧山村的王来新,从6岁时就跟着既是货郎又是桃木雕刻能手的爷爷走街串巷卖东西,天天的耳濡目染,既培养了他对雕刻的兴趣,又培养了他的动手能力。

独创原材料处理工艺,

“烧火棍”成为艺术品原材料

瞅准了商机,马上就干,创业初期的王来新运气不错,接到了订购几百把桃木剑的大单子。但辛苦赶工准备交货时,很多桃木剑却开裂了,这一个“跟头”就让他赔了几十万元。事后经仔细研究发现,桃木树胶多,一旦保存不当非常容易开裂,这也是当地桃木雕刻都是小件、没有大件的主要原因。

为解决这一难题,王来新访问了30多位桃木雕刻艺人,又到山东农业大学,向专门搞林木研究的老师请教,自己也曾摸索着用电烘干炉、微波炉进行烘烤。经过3年多的努力,历经无数次失败后,王来新终于找到了桃木最好的处理工艺——桃木炖煮除胶法,将桃木放水里炖煮4-5小时,彻底除胶定型。沸水里“滚一遭”,桃木不仅不开裂了,而且也容易拼接,昔日不值钱的“烧火棍”身价因此倍增,成了高价艺术品的原材料。

融入文化与创意,

小玩意华丽转身成为艺术品

原材料问题解决后,王来新信心倍增,桃木剑、桃木如意、桃木篮等大件产品先后推向市场,但随着人们生活及鉴赏水平的提高,这些造型简单的东西在市场已显疲态。桃木雕刻的出路在哪里?为开拓思路,他买来《中国木雕技艺》等专业参考书籍学习,并研究古代青铜器、玉器、瓷器造型,从中汲取营养,同时观察群众的生活、研习传统文化内容,最后将产品定位两大领域:生活类和艺术品类。生活类有梳子、吊坠、发簪、文具、茶具等,艺术品类涉及的范围非常宽泛,有各种摆件、礼品等等。

而每一件作品,王来新又赋予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如一款“灼灼芳华”作品,就描绘出了肥城春天桃花盛开的美景;而一件“乡愁”作品,茶盘大小的空间内,雕刻出了一处农家院落,栅栏茅草房和门前的小狗都清晰可见,熟悉的生活场景唤起了人们对故乡的回忆。

几年前,不满足现状的王来新,又开始了大胆尝试,将掐丝珐琅工艺与桃木雕刻有机结合起来。这一创新,让桃木雕刻技艺水平、产品创意上了一个大台阶。今年11月份,中国第二届“进博会”召开,鸿熹公司带去的一件件雕刻作品,受到了参会者特别是外国客商的青睐,展品被抢购一空,其中“乡愁”作品以4.6万元的高价被买走。

因在“进博会”上接了不少订单,最近这段时间,鸿熹公司一直在忙着赶进度。“尽管公司已发展出28大系列,4000多个雕刻品种,但有些订单创意是全新的,需要单独设计加工,所以这段时间一直比较忙活。”王来新说。

创新发展思路与销售模式,

带着大伙儿一块闯市场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前来学习、取经的人越来越多。对此,王来新不仅不厌烦,反而感到很高兴。他毫不保留地传授技艺,扶持新人,提倡大家“抱团”闯市场。粗略统计,在王来新的扶持带动下,目前仅在肥城当地,桃木制品公司已经超过100家,在全国的经销商有1000多家。

行业成规模后,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桃木运输、加工、分销、餐饮等行业,相关从业人员超过10000人。由于这些企业年用桃木超过2万吨,所以肥城当地及全国的桃农也从中受益,过去堆在房前屋后当柴烧的桃木,现在1吨能卖500-2300元。

企业越多,规模效应越明显,名气也跟着水涨船高。名气大了,也为产品网上销售打下了基础,现在包括鸿熹公司在内的大部分雕刻企业,都在网上开了专卖店,桃木雕刻件销量快速增长。

“过去,老百姓种桃是为了吃桃卖桃,现在加上创意和技艺,我们变卖桃为卖工艺品、创意和文化,老树枯枝因此也能卖钱了,这是我们肥城桃木雕刻独到的地方。”王来新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