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琵琶行》,學習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長篇樂府詩之一,也是我們中學時代必須全文背誦的一篇詩文。在這首詩當中,詩人用華麗而動人的語句寫出了琵琶女高超的彈奏技巧,表達了他的同情與共鳴。

那麼,白居易究竟用了哪些寫作技巧,而這些技巧對我們今天的寫作又有什麼借鑑意義呢?

讀《琵琶行》,學習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1

借代

借代是指不把事物直接說出來,而是用一種與之相關的東西去代替著稱呼它。一般情況下,都是用局部代替整體,用小代替大。

比如文中,舉酒欲飲無管絃,終歲不聞絲竹聲,(用管絃與絲竹借代音樂);妝成每被秋娘妒(用秋娘借代善歌貌美的歌伎);秋月春風等閒度(用秋月春風借代韶華),門前冷落車馬稀(用車馬借代賓客)。

靈活地運用借代手法,可以起到以簡代繁,以實代虛的作用,引人遐想,使形象更為突出,特點更為鮮明,表達更為生動。

比如,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這裡就是用石頭借代墓碑,含蓄地諷刺了反動統治者青史留名的美夢終將破滅,表達對歷史的正義終會到來的呼喚。這裡借代的效果就使表達更為含蓄。

再比如,上邊站著兩個人,一個是老菸斗,一個是四隻眼。這裡則是用形象來代替本體,寫出了一個喜歡抽菸,另一個則是近視眼的特點,這裡的借代就讓表達更加鮮明和突出。


讀《琵琶行》,學習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當然,我們在使用借代的修辭手法時,也要注意它的通俗化,就是能夠讓讀者快速理解,不能為了借代而借代,使得表達晦澀難懂,這就失去了它的本意。現在的一些流行語中其實就有借代的成分,比如,今天你剁手了嗎?既突出了消費血拼的特點,也便於理解、遐想,引發共鳴。

為了快速學好借代,我們可以積累一些古詩詞中常用的借代詞語。比如桃李對應著學生,同窗對應著同學,桑麻對應著農事,廟堂對應著朝廷,阡陌對應著農田,藩籬對應著邊防,催眉對應著低頭,南冠對應著囚犯,桑梓對應著家鄉等等。

掌握了這些知識,便能讓我們迅速的學會使用借代的修辭手法,在寫一些寫人記事的文章或段落時,可以使我們的表達更加出色。


讀《琵琶行》,學習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2

博喻

它是通過多種多樣的比喻來包圍本體,一層層地加強它的藝術性和形象性,就像歌中所唱,一層層的剝開洋蔥,你就會發現它的心。博喻能將事物的特徵或事物的內涵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表現出來,讓事物的本象臣服在作者的筆下。

比如文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用急雨、私語和珠落玉盤比喻琵琶聲,增強了文章的音樂性和節奏韻律,也讓讀者身臨其境,彷彿琵琶曲如在耳畔。


讀《琵琶行》,學習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有時候,一些本體是抽象的或是難以理解的,那麼通過博喻可以抽絲剝繭,使它變得更加具體形象,栩栩如生。比如,一個事物從總體來講很難描述,那麼可以通過形狀、顏色、聲音、質感等各個角度來進行比喻,就可以讓這個事物變得可感可觸。

在杜甫的名詩《觀公孫大娘舞劍》中就有這樣的例子,“耀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驕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如果正面去寫,難度太大,詩人便從劍光、舞姿等四個角度分別描繪,充分利用了讀者的想象力,使這一場景被賦予了更深厚、更生機勃勃的藝術魅力。


讀《琵琶行》,學習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有時候,博喻也可以提高文字語言的魅力,讓它更具有詩歌的光澤,比如青春是風中的野火,是雨中的花蕾,是一枚等待成熟的青蘋果。這就是用三個不同的比喻去形容青春,寫出了青春的三種不同的狀態,讓作品更具有詩意美。

博喻也可以加強氣勢,比如毛澤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的結尾所寫。

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通過博喻的鋪陳,讓作者的抒情更加強烈、恢弘,表達了對中國革命高潮快要到來的信心與期望。

不過,博喻的目的是為了表情達意而服務,如果一味地堆砌辭藻,生拉硬扯,這對文章而言就不是增光添彩,而是一種戕害了。

讀《琵琶行》,學習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3

頂真

頂真是指用上一句結尾的詞或句作為下一句的開頭,使前後的句子首尾相連,上遞下接。

比如文中,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等。別和凝字就將前後兩個小分句連在了一起。

現在我們一般把頂真分為兩種,即直接頂真和間接頂真。

直接頂真是頂真部分的相同詞語可以直接銜接,中間沒有阻隔。比如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等。而間接頂真則是頂真的部分之間還有其他的文字,比如從春天等到夏天,從夏天等到秋天。從字擋在了兩個夏天之間,這就是間接頂真。


讀《琵琶行》,學習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通過頂真,可以使前後句相互銜接,行成一氣呵成的效果,比如詩中的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去時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通過一個去字,藉助商人買茶和獨守空船這兩個事之間的邏輯關係,使這兩句話巧妙地合為一體,並且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韻之美。


讀《琵琶行》,學習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也可以在交代事物的時空位置時使得彼此之間關係更加緊密,不會呈現分割、零碎的狀態,也可以使人的目光像是跟著鏡頭一樣跟隨移動。

比如風吹過梧桐樹,樹上的露珠滾落到了草地上,草地上驚起了一隻鳥,鳥撲騰著翅膀飛到了半空。雖然都是很普通的景象,但是通過頂真的組合卻可以使意境妙趣橫生,充滿了生機活力,並且使句與句之間的邏輯嵌套得十分緊密,加強了整體性。

頂真還可以起到引出與強調的作用。比如,全國高考看江蘇,江蘇高考看南通,這就是通過由大到小的層層鋪墊與襯托,突出了江蘇以及南通高考的難度之大。

學會頂真可以使表達的邏輯更為嚴謹和周密,也可以使抒情寫景時更加的靈動和清新,並且使句子環環相扣,讀起來流暢而具有節奏美。


讀《琵琶行》,學習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4

通感

通感就是轉換感覺,即在描寫對象時,通過語言表現,使感覺轉移,將人的聽覺,嗅覺,觸覺,味覺,視覺等不同感覺相互交錯,將原本用於某種感覺的語言轉移到形容另外一種感覺上。

它巧妙地藉助了人的聯想能力,比如人們看到一片芳菲的景象便會,想到春暖花開(溫暖的感覺),想到蝴蝶飛舞,(視覺)想到溪水潺潺,鳥鳴嚶嚀(聽覺),從而沉浸在春天萬物復甦的意境中,感受到春天蓬勃的生機。


讀《琵琶行》,學習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在通感中,味道是有聲音的,聲音是有顏色的,顏色是有溫度的,溫度是有重量的。這讓表達更加地形象與生動。

比如文中,“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琵琶聲時而像黃鶯的歌聲在花下婉轉流動,時而像泉水在冰層下艱難流動,(聽覺調動視覺)時而像水流遇冷漸漸失去流動性開始凝結(聽覺調動觸覺),聲音開始中斷,讓人心裡生出愁思、幽怨和暗恨,(聽覺調動感覺)又突然像是銀瓶撞破,水漿濺灑;像是軍隊廝殺,刀槍齊鳴。(以聲類聲中也會喚起以聲類形,即聽覺調動視覺)

通感是在現實之外,通過想象對客觀物體的藝術形象進行再創造。它對於意境的營造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讀《琵琶行》,學習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不過,雖然它不像比喻那樣,本體和喻體之間要有對應關係,但是兩種感覺之間也要有相似之處。

比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裡就是用聽覺來寫嗅覺。通過高樓和渺茫寫出了歌聲的若有若無,隱隱約約的神秘美,由此來表現花香的淡雅悠遠,沁人心脾。不僅突出了事物的特徵,而且使意境更富有朦朧美和詩意美。

通感還需要注意一點,即先要自己在腦海中構造出情境,先沉浸在那個氛圍中,只有讓自己的感官變得活躍,能夠被觸動,這才能夠觸動別人。

學會通感可以使文字更富有想象的張力與詩意美,更能讓讀者沉浸在我們的文字所構建出的意境中。


讀《琵琶行》,學習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人們常說,人靠衣裝,佛靠金裝,那麼修辭就是為文章增光添彩的最好的一個途徑。正確而靈活地使用修辭,文字便會在我們的筆下傾斜出一片花開,只是讀著,便彷彿有暗香襲來,月華盈袖,讓人沉醉其間,流連忘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