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那么以后谁来种地,怎么种地?

用户110578816612


我是一名农业企业的管理人员,自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的情况相对比较了解一些,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这种说法是靠谱的。种地是一种辛苦活,所谓的头顶日头,脚踩黄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确实是十分地累人。同时,种地收益也少,如果纯粹地种庄稼,年成好的时候,每亩地能收入二三百元,如果碰上灾年如干旱,往往要倒赔功夫和种子,而且许多年来,农村种地不象以前小农时候用牛犁地用耙耙地,耕地、耙地、播种、收割都需要让别人用机械进行,还得出不少钱。收入又少,劳作又累,如果有其他好的活计,当然会选择好的了。

其次,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以来,百业发展,特别是工业、商业发展迅速,为年轻人就业创造了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北上广等经济活跃的一线城市,其工、商业及服务业规模庞大,吸纳了大量的人员从业,将农村、乡镇的青年人都吸引过去。在城市工作,有的活计虽然也累人,但工资收入是在农村种地的数倍成十倍。当然是年轻的更好的选择了。

第三,以后的地谁来种,如何种地?今后的地要靠规模化种植,靠农场主、合作社及规模化的农业企业来种,国家对规模化种植有各种各样的扶持政策,也鼓励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发展农业设施、农业机械和现代化的农业耕作模式,当然也需要农业工人,但已不是一家一户落后的种植模式,而是需要会操作现代化机械、懂得技术、懂得市场的现代化农业工人。

可以说,农业的现代化和集约化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大多数年轻人不会再象父辈祖辈那样依托土地而生存,这是城镇化、工业化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所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十几亿人口大国的中国,如何让有限有耕地能最大地产出粮食,让全国人民吃饱吃好,也考验着一国执政领导集体的智慧。毕竟,十四亿的人口大国,吃饭问题特别重要,粮食自给自足是必要和关键的。

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高见呢?


岁月煮酒


我90年的,也算90后吧。老家皖南山村,我爸那一辈种地,我小时候栽过秧,挑过粪,放过牛,喂过鸡,村里的事,几乎都做过。

一直到上高中,渐渐的就不怎么干农活,这时候2005年左右,我们村里人许多都不种田,都出去到城里打工了。

为啥?因为种田只能将将维持一家人温饱,但赚不了钱,家里孩子上学,根本就没钱。

等我上大学,我家里就没人种田了,家里的田,除了一些用来种菜,其余的都响应国家政策,退耕还林,种上了树。

我们村是典型的皖南山村,窝在山里,山多田少,每家分到手没有几亩田,种田不划算,不如出去打工。

对于我来说,虽然是农村人,但不种田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种田没钱呀。再者,中国人都讲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以现代中国人的见识,除非特殊情况,少有不让孩子读书而去种田的。

但话说回来,如今的时代,小农种田也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农村现在也有人种田,一般都是承包别人的田,少则几百亩上下,类似于国外的农场那样,称为种粮大户。

不像这样,种田有什么出路?

自动化、机械化种植、生产、收获,不适合小农个体。

老百姓考虑很简单呀,如果种田和上班一样能赚钱,肯定就有人种田的,毕竟对中国人来说,土地是永远不会贬值的。

至于谁来种地,我觉得也不必担心,国家有政策导向,自然会有人去做的。


菌尘


我老公家弟兄三个,都是农民,一共六亩地,当初说修路老二老三占了要修路的地,是想补点钱,结果公家没有一次性补给,按一亩地一年一千八百块钱补偿,剩下的公路边上得地,有一亩多吧,明明他两个都是农村妇女,结果一个也不下地干活,他们都种上了果树,但是他们从不修理果树,就等着国家占地补偿,老二老三在市里打工,他们媳妇也搬到市里,租房子让孩子在城市上学,业余时间也不找工作,男人一个月辛辛苦苦挣五千,她们就大手大脚花五千,看电影,做美容,打麻将,时不时还买上档次的衣服,打扮的花枝招展,浓妆艳抹,反正和以前农村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天差地别,老二媳妇今年三十六岁,老三媳妇三十二岁,都刚买了房子还着房贷,但是就是不干活,农活也不干,也不再城市里打工,就等着男人养,一旦没钱了,就两口子吵架表演,婆婆就唆使大姑姐给他们填补钱,我是自力更生,一直上班而且省吃俭用,大姑姐从来没帮我们一分钱,现在大姑姐破产了没能力给老二老三媳妇钱了,大姑姐一次次来找我让我把房子抵押银行贷款,让我从娘家给他借钱二十万,还让我用工资本抵押贷款,一次次纠缠,装的很可怜让我们帮忙出钱,没办法和她闹翻了,他有钱都填补别人,要不是他这样没有原则的填补,老二老三媳妇也不会变成巨婴,反正我也没那么大的本事去养这样不干活光享受的人,我自己也是辛辛苦苦天天劳动上班,我也是省吃俭用,现在和大姑姐发信息吵了一架,不再搭理她,至于那两个巨婴,躲的远远的,一个也不见,这样的农村妇女怎么会这样,不干农活也不打工,挣一个花三个,没人敢说他们,你说一句人家就能吵死你,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问,只能远远地不搭理他们,两个恐怖的八零后农村妇女,


天地正气人间正道是沧


小时候不去田里种地,受了不少的挨打挨骂,田里活累死人,收成也差,糊糊口而已,现如今能出去挣钱就好,比种地强多了,挣得钱至少能回来建房,改造家里的环境和家里的家用开支,我们这里说的好,出去挣钱才是好,没听说种地种发了财的。


小五31447


我们说说农村种地!

60后种地交公粮,勒紧裤腰带也要交、自己没有吃的也要交!那时候他们看到了新中国的希望,勤勤恳恳不需要回报,只希望国富民强,那个时代信息不发达,他们看不到外面的世界,觉得能吃饱饭已经是最美好的和平世界,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热爱农村这片土地!

70后他们父母告诉他们珍惜每一粒粮食,要诚实勤劳,要考大学才有出息,可是那个时候就已经很不公平了、农村和市里入学标准和教育有着明显的沟壑,农村孩子想要逾越沟壑真是千里挑一!他们大部分还是选择了作为朴实无华的庄稼人,虽然收入少可是勤劳就能吃饱一家四口人!他们努力用尽一生心血让自己的孩子脱离农村,学手艺,读书,鼓励孩子去做工,有一点点关系也要帮助孩子出去,因为他们认识到农村多么贫穷,资源多么稀缺,多么辛苦、脸朝黄土背朝天!

一家人辛苦种植30亩田,累掉一层皮最多赚15000元、还要看老天爷的脸色!而市里一个服务员打工一年轻松赚两万元,而且还面临着国外转基因玉米低价格冲击、现在粮食收到家卖不出去!诶,农民太多不公平,太多苦都被他们吃掉了!在这个信息发达的今天,他们看到了社会的丑恶嘴脸!坚决不许孩子在家!在外面饿死也不许回家!

80后90后生在福窝窝里、父母吃的苦不希望苦了娃,条件好了的今天,父母怎么可能希望孩子学会地里的粗拙。孩子去发展你们的梦想,在外面赚到钱了,等待国家有了好的政策回家建设自己的家园!如果没有一切你们永远别再回来!



财神1449316


如果种地能养家糊口,谁愿背景离乡出门打工,谁不想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人在一起看着孩子慢慢长大,如果一个男人窝在家里,捣时那几亩田地,还会被别人笑是懒汉,现在农业都是机械化,规模化,现代化。以我居住的地方为例,贵州习水吼滩,一个小坝子,不过在我们习水算得上第二大坝了,现在坝里的土地都承包出去了,不过我们农民可以去地里干活,打工挣钱,又收地租又可以赚钱,搞的还是大棚种植,每两三个月就有蔬菜出鹏,运往云川桂粤等地,所以地是肯定有人种的,当所有人都不想种地的时候,这块土地觉得有它爆炸的价值,肯定有人去种,这个问题无须担心,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必然也!





零角度1999


不爱种地。不会种地。这都是因为不赚钱才产生的结果。如果种地会挣钱,谁爱撇家舍业?到遥远的他乡去打工。

人为了生存。都想多赚一点。把日子搞得好一点。

近些年,粮食价格。一降再降。已经低于成本价。而且连续三年,叫种地的人怎么活,再种可能就会赔死。没有办法只能放弃。到远处打工。不然孩子上学怎么办?老人生病怎么办?老人可以了。谁叫他没能耐。不是工人。没有退休金。死就死了,谁叫他命不好?不是工人。

孩子呢?能不要他去上学吗?还能继续像他爸爸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风霜雨雪。起早贪黑。费劲精力。到头来收入寥寥无几。甚至亏钱。

做父母的。一定要想尽办法。供孩子上学。逃离农村。逃离农民。希望老了。也会有退休工资。能够安度晚年。

不再经营农田。远离那伤心的大地。打工虽然不会发大财。最起码不会亏。孩子上学也会有保障。两个人出去。除掉花费。最起码一年也能拿家6万元钱。这些钱。要种50亩地。赶上好年头。粮食价格好。才能有的收入。

所以,走出去的。就不再想回来。在家的。无法生存。必须走出去。这样也好。将来的大地。会变成一片大草原。一望无际。不会有一点儿水土流失。可能还会是一件好事。


不会开的花蕾


80后没几个会种地,太辛苦了,挣点钱还不够过大年的,20年前种反季节(大棚/温室)蔬菜还能挣点钱,现在相差不大。

第一步买种子决定你的收入,种什么 选什么品种 什么时候上市最好 什么时候开始育苗,整地覆膜移苗栽培,整枝施肥农药 看天气就怕下冰雹,相当于哑医。

主菜:西红柿🍅黄瓜豆角上架最累人 叶类菜:菠菜油麦菜 油菜 生菜 香菜还好,果树比菜省事,2个人能种10亩苹果,但是2人种不了5亩杂菜,到忙时能累趴,天天早起摸黑。

看大局60后70后硬撑着干,等老人们彻底干不动了,只有少数80后会干的接盘,随着发展不断变化,以后是个啥样种植谁也不知道。




神龙过江


这些不愿种地的各种后们将来肯定会吃大亏,现在的中国仍然是分两种人的,城市人和农村人,这是现实的需要,因为城市有限,养不了那么多人,需要用拥有土地使用权来留住一部分人在农村生活,这个土地使用权,看似无利可图,却是农业户口的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各种后们若不是考上大学转变了身份,单靠打工,靠父母的支持是难以长期生存下去的,一旦父辈己无力再从事劳动,把一家拥有的地权再流转出去,这些后代将成为真正的无业游民。


午夜阳光3226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那么以后谁来种地,怎么种地?

回答:我觉得种地或者说从事农业还是大有可为,但是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切入。

  1. 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 我相信大家都在超市里看到进口果蔬价格和国产果蔬得价格差,同样得一个苹果草莓,为什么差距会这么大,另外一个方面人家得产品品质比我们好,但是价格可能比我们更低,我觉得这里面主要得问题在于我们一直以来缺乏对农业产品得人群细分化得概念,在互联网行业,我们已经做的很出色,同样得聊天工具有:陌陌,微信,探探,钉钉,各有各得人群细分,但是请问我们得农产品有吗,我可以说很少。打一个比方就如樱桃来说,也就是这几年才有说等级之分,这一块主要还是从国外借鉴得经验,以前根本是没有得,产品分级只是一个方面,同样的我们要从产品得内在,外在,还有峰谷期这几块去考虑问题。

  2. 延长产业链,改变过去得单一得只是种植这一单一模式 这一块说,南方地区其实做的相对北方地区要好得多(无地域歧视),我在山东待过很久,一般来说农民就是只管种植,然后等到收购商来收购,好一点得话就是提前跟收购商谈好价格预定等,固然这种模式对农民来说是很省心得,但是收入也是很有限得,碰上市场行情不好得时候,也许卖得果子钱都不够成本。诚然这几年电商得发展,很多农村年轻人也做起了电商,微商,但是我觉得这只是一方面而已,这一次疫情以后,我觉得国家应该会对传统得农产品交易渠道进行改革,我觉得也是一个机会,另外农村得农村合作社也应该要主动得走出去,引进来,说句难听得话,现在很多得农村合作社诚然是某些人牟利机构而已,根本起不到真正帮助农民扩展销路得作用。另外,除了自己扩展销路以外,我觉得在有条件得情况还应该发展一下第三产业,采摘园,农家乐等,一句话不能把只是种地而已,要横向和纵向得扩展得自己得经营思路。

  3. 改进种植方式,引入资本,把种地当作公司一样来经营 随着农村改革得深入,土地流转,宅基地得流转放开,我觉得以后应该把种地当作公司一样来经营,引入资本,引入合伙人,我们一直说做事情要做你擅长得事情,往后得年轻人我想如果让他们单一得去种地我想没几个人会愿意,更多的时候我想我们往后得年轻人应该把先进得科学技术引入到种地上来,用互联网得思维来经营农业,飞机喷洒,AI技术,配合1.2点,我觉得未来得农业是大有可图,坦白说,未来笔者得发展也会在农业上去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