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战死鄱阳湖,为何朱元璋在战后会感到害怕?


鄱阳湖大战是中国历史上最大一次内海战役,也是中世纪时期世界规模最大的水战。同样也是历史上继赤壁之战后的又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这场战役对于朱元璋和陈友谅来说,是具有决定意义一场战役。经此役之后,朱元璋彻底控制了长江中游。为朱元璋统一江南奠定了基础。这次战役朱元璋大军20万余人,汉军65余万人。最终结局陈友谅战死。朱元璋险胜。

自元末红巾军大起义。拉开了反元的大序幕。经过几年之后,在南方形成了三大势力集团,一个是张士成。一个是朱元璋,一个是陈友谅。其中以南京为中心为势力范围的朱元璋。在他西面就是“大汉皇帝”的陈友谅。两个野心勃勃的活曹操,为了争夺天下,也就是为了控制江南地区展开了一场注定的较量。朱元璋时年35岁,陈友谅时年43岁。在公元1363年8月30日,碧波万顷的鄱阳湖上战船密布。一场大战即将开始, 在当时,从军事势力。经济水平。武器装备陈友谅都远远强大于朱元璋。胜利的天平已经注定了。

水战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地利。陈友谅控制了鄱阳湖的上游,扼守了南京的上游和咽喉之地,安庆、九江、武昌三个战略重镇,用“地险而兵强”四个字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水军主力和战船数量力量就是朱元璋的10倍。公元1360年、陈友谅统水陆大军并进。10万大军突破朱元璋的长江防线,直抵南京城下。而作为兵法大家,朱元璋依旧还是老办法,也就是诱敌深入的战略,由于陈友谅的军舰巨大,而朱元璋的军舰比较小。所以将陈友谅的主力由宽阔的江面诱入狭窄河道,陈友谅军舰无法展开作战,朱元璋左右伏击,老天爷也不帮陈友谅,鄱阳湖突然潮落,陈友谅巨舰搁浅。进退无路基本被全歼,陈友谅在麾下拼死护卫下杀出重围,逃回老巢回九江。朱元璋乘胜追击,占领了江西湖北部分地区实力大为增强。但最大收获是得到了一代名将傅友德。

此战以后陈友谅被迫退守武昌,公元1363年四月,陈友谅乘机进兵溯江而下。号称80万水陆大军直取——鄱阳湖畔的南昌、陈友谅大军以水师为主。由于同欧洲国家真正意义上的海战不同,中国历史上的水战基本是以内湖也就是江河湖为主,同欧洲国家有着本质的不同。这次战役成败的关键在于能陈友谅能否迅速占领南昌。陈友谅十万水师轮番攻取南昌,邓愈拼死守护城池,把陈友谅死死拖在南昌不让陈友谅前进一步。朱文正又经常派兵袭击陈友谅大军。虽然陈友谅数日进攻都无功而返,南昌依旧牢牢地掌握在邓愈手里,得到邓愈求救的朱元璋立即带兵救援。

朱元璋这次集结大军二十万到达长江至鄱阳湖的入口。朱元璋到达以后,不急于解救南昌,而是堵住鄱阳湖三个出口。就意图将陈友谅的主力彻底消灭在鄱阳湖。陈友谅也深知其中利害,只好解除南昌之围。开始全力对付他的死对头朱元璋。朱元璋知道自己的军舰比较小,于是将自己的战船分成20组。,每组配备大小火炮、火铳、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枪、神机箭和弓弩。可以说在军舰的现代化上远远高于陈友谅的舰队、徐达、常遇春、廖永忠亲临一线。徐达更是身先士卒,经过一天鏖战,双方死伤无数。但谁也没有想到,陈友谅认为自己军舰巨大,完全可以撞击朱元璋的战船,于是将自家战船用铁索连在一起,朱元璋部属郭兴提议用火攻” 朱元璋采纳了这个建议,让人用装满火药与芦苇的船只冲击汉军的铁索连环阵。天有不测风云。风向突变,陈友谅对风向的变化始料未及。七只火船横冲直撞,风助火势,陈友谅数百军舰全部起火,陈友谅弟弟都丧失火海。朱元璋乘机切断了陈友谅的退路,攻取蕲州。陈友谅就此彻底失败。陈友谅突围的时候被傅友德伏兵的阻击,死于乱军之中。


36天的鄱阳湖大战,以朱元璋获胜而告终。公元1364年二月,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投降。同年,朱元璋在南京自立为吴王。四年以后,朱元璋称帝。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鄱阳湖大战是朱元璋与陈友谅两大枭雄的生死之战,无论谁赢,都有可能成为天下之主。这一场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水战,虽然以朱元璋大胜,陈友谅战死而结束,但战后朱元璋仍然感到有些后怕,这是为何?




朱元璋与陈友谅本没有什么交集,朱元璋接受谋臣朱升的建议,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在江东迅速站稳了脚跟。陈友谅的崛起则显得既霸道又直接,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陈友谅迁都江州称汉王,次年又杀害徐寿辉,自立为大汉皇帝,做起了千秋帝王梦。

大战之前,陈友谅的实力要强于朱元璋。双方都认定对方是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陈友谅控制了长江中游地区,更是对近在咫尺的朱元璋势力极为忌惮,第一次朱陈正面交锋,陈友谅就突破朱元璋的长江,兵临集庆(今南京)城下,两军恶战之时,恰巧江水退潮,陈军数百艘战舰搁浅,陈友谅大败,狼狈逃回江州。



同样的,此时的朱元璋,也因为据有了苏南、皖西、赣北和浙东部分地区,东与张士诚、方国珍,西与陈友谅都不可避免的存在摩擦,朱元璋要想次第统一江南,首先要拔掉的就是陈友谅这一颗钉子,陈友谅的势力地处集庆上游,拥有武昌、安庆、江州(九江)三个长江重镇,占地广阔,实力强盛,水军力量十倍于朱元璋。陈友谅的汉国绝对是朱元璋当时最强大的对手,双方的生死一战,不管谁赢,都将决定着后面的历史走向。

鄱阳湖大战的导火索,起源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陈友谅出兵攻打洪都(今南昌),洪都是朱元璋在长江中游仅有的一座重镇,对遏制陈友谅南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朱元璋对洪都的得失非常重视。陈友谅出动水陆两军,号称60万围攻洪都,虽久攻不下,但洪都已是危在旦夕,朱元璋于同年七月,亲率20万大军驰援洪都,陈友谅撤围,双方约在江州附近的鄱阳湖展开大决战。



鄱阳湖大战,陈友谅占有绝对的优势,不仅兵力数倍于朱元璋,还有陈友谅的水军都是训练有素,战船高大坚固,大战之初,朱军勇猛不可挡,陈军士卒被斩杀无数。但朱元璋所在的主舰因搁浅被围,险招不测,幸将士拼力厮杀方才解围。由于陈军的巨舰大而坚实,朱军的船小而不能仰攻,故接连受挫。朱元璋接受部将郭兴火攻建议,以七艘渔船,载满火药柴火,顺风逼近陈军战船,火借风势,顿时陈军战船一篇火海,烈焰滚滚之下湖水一片通红,百艘战船付之一炬,陈友谅的两个兄弟,大将陈普并无数士卒都被烧死,溺死。陈军损失惨重,大战的天平开始向朱元璋一边倾斜。



至七月二十三,陈友谅不甘示弱,所谓“擒贼先擒王”,他专门嘱咐手下瞅准朱军的主舰打,朱元璋刚刚移往他舰,旗舰就被陈军的炮火轰的四分五裂,朱元璋又一次幸运的逃过了一劫。两军在鄱阳湖恶战一个多月后,陈友谅被困于湖中,军粮殆尽,计穷力竭,于是孤注一掷,冒死突围。

但此时朱元璋早已将鄱阳湖层层封锁,陈友谅要想逃出进入长江退往武昌何谈容易。陈友谅败逃至江西湖口时,朱军以舟师、火筏四面猛攻,陈军无法前进,复走泾江,又遭傅友德伏兵阻击,左冲右突,打不开生路,站在主舰上的陈友谅躲闪不及,中箭而死,汉军5万多人投降,至此,历时一个多月的鄱阳湖大战,以朱元璋的完胜而结束。




大战之后,朱元璋面对着满目疮痍、浮尸遍布的战场,依然是深感害怕。此战的成功,既有将士的奋勇无畏,拼死杀敌,也有很大的运气成份。陈友谅在此战的严重战略性失误也是导致他最终身死国灭的主要原因,如果他当时不再死磕洪都,而是以一部分兵力牵制洪都,大部顺流而下攻打兵力空虚的朱元璋老巢应天府,再联合张士诚,对朱元璋来个两面夹击,则朱元璋将陷入极为不利的被动状态。同时陈友谅将大军布置在鄱阳湖,没有派兵扼守各处要道隘口,导致自己的后路断绝,作茧自缚全军覆没。

这是一场无比惨烈的水战,朱元璋虽亲冒矢石,但也曾多次陷入险境。如果不是陈友谅意外阵亡,倘若被他突围,则形势逼人。可以说,陈友谅绝对是朱元璋一生最大的敌人,如秦末刘邦对项羽。


大国布衣


朱元璋胆战心惊有两个原因:

1、鄱阳湖之战朱元璋能够取胜,主要是因为幸运——突然刮起东北风,让朱元璋处于上风,防备放火烧出于下风的陈友谅战船。

“会日晡,大风起东北,乃命敢死士操七舟,实火药芦苇中,纵火焚友谅舟。风烈火炽,烟焰涨天,湖水尽赤。友谅兵大乱,诸将鼓噪乘之,斩首二千余级,焚溺死者无算,友谅气夺。”

2、若陈友谅趁当年3月朱元璋救援安丰和张士诚作战的机会,大船沿江东下攻占南京——朱元璋死无葬身之地:

“使友谅乘虚直捣应天,大事去矣。乃顿兵南昌,不亡何待。友谅亡,天下不难定也。”

蓝色连线是朱元璋从陈友谅手中夺走的土地,龙兴一丢,江州不保

陈友谅为什么不攻南京而攻南昌

陈友谅没有趁朱元璋和张士诚作战的机会攻击南京,而是攻打南昌,错了吗?

朱元璋如此总结,是从朱元璋自己的角度出发。但从陈友谅角度来看,是否有错呢?

下面来看看朱元璋和陈友谅的争斗过程:

1、陈友谅和朱元璋爆发冲突是从双方争夺池州开始。朱元璋以太平州(今马鞍山市和芜湖市一带)为基地,陈友谅以安庆为基地;直到朱元璋设计让陈友谅疑心并杀死镇守安庆的赵普胜后,才稳占池州;

2、虽然朱元璋夺取了池州,但次月陈友谅立马夺取了朱元璋的太平州,并邀请张士诚东西夹击朱元璋;朱元璋不敢离开南京率军收复太平州,只能让胡大海从处州(今丽水市)攻打陈友谅的信州(今上饶市);

3、朱元璋命令陈友谅老朋友康茂才诈降引诱陈友谅主动进攻南京,朱元璋设好埋伏伏击击败陈友谅,并趁胜夺回太平州、安庆;同时胡大海也攻下信州;

4、陈友谅重新夺取安庆,朱元璋亲征重新夺取安庆,并兵临陈友谅的都城江州,击败陈友谅,迫使陈友谅不得不退到武昌;

5、陈友谅退回到武昌后,其所有的饶、建昌(今江西南城县)、龙兴(今江西南昌市)三地守将都投降朱元璋;

陈友谅在进攻南京后就一直败退,丢失了太平州、安庆、信州、饶、建昌、龙兴。

尤其是龙兴,这本来是徐寿辉想要建都的地方,只是陈友谅非要在自己的地盘江州建都。

龙兴的重要性:

1、可以从信州进攻浙江金华直到杭州;可以配合从安庆顺江而下攻打南京;

2、相比江州,南昌无论在人口,还是面积,更适合作为都城,江州更适合作为军事重镇;

3、陈友谅拥有江西、湖北,定都龙兴,可以西夺取湖南、四川,南下夺取两广,东夺取福建、浙江。定都江州,陈友谅就必须防备朱元璋的长江水路进攻。

4、龙兴丢了,江州也难以守住。

因此陈友谅必须收复龙兴。这是陈友谅的防守策略。但陈友谅没有在鄱阳湖口迎击朱元璋军是一个重大错误。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我在这里给大家分亨一段故事,也是南昌地区流传最广的。话说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鄱阳湖,民间相传陈友谅有三分天下,其老婆有七分天下,而朱元璋有七分天下,其老婆有三分天下,陈友谅的老婆每次打仗都要算一下,这仗一定会赢。或这仗一定会输。而且算得非常准,有一次打仗叮嘱陈友谅,如果仗打赢了。就竖起旗回来,输了就拖着旗回来,结果这一仗打赢了。陈友谅说,怎么这么准,我今天就跟她开一个玩笑,我就拖着旗回去,结果他老婆在城楼上看到是拖着旗回来的。心想失算了,完了。天下没份了,便纵身跳下鄱阳湖,、,因为其不该死,致使湖水倒流,将其漂到南昌一个叫王家渡的地方,正好有俩父子在打鱼,看到湖边有一具女尸,因女尸长得一人漂亮,父亲便叫儿子回家拿碗米汤。看看能救活啵,儿子又叫父亲回去拿,结果俩父子都没回去,俩父子就轮流搞陈友谅的老婆,完事后父子都说还没搞完,抬回家晚上继续,现在南昌人一提到王家渡的人都会笑着说,是搞死B的地方的人。这只是个传说,不知是真是假,也无从考证。


用户3628940851492


朱元璋和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最终朱元璋虽然获得了全胜,但是,这是一场让朱元璋感到后怕的战争。后来他曾经对刘伯温感叹道:“不听先生的话,而有安丰之行,假如友谅趁我军之出,应天空虚,顺流而下,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大势去矣。”

(鄱阳湖之战)

朱元璋说的安丰之行,是当时张士诚围攻小明王韩林儿(韩山童的儿子)的最后一座城池安丰。韩林儿抵挡不住,向朱元璋告急。于是朱元璋率军渡江救安丰。陈友谅趁这个机会,率领60万大军围攻洪都。镇守洪都的朱元璋义子朱文正死守了三个月,差点被陈友谅打下来了。同时陈友谅占领了吉安、临江、无为州等广大地区。洪都是军事重镇,一旦被城破,朱元璋将进退失据。所以朱元璋赶紧从安丰撤围,回到应天,但是主力却无法及时回来。朱元璋没办法,只好“围魏救赵”,进军鄱阳湖,从而拉开了鄱阳湖决战的序幕。

当然了,朱元璋之所以感到后怕,还不仅仅因为这一点。可以说,整个鄱阳湖战役,直到消灭陈友谅的最后一刻,朱元璋其实就一直处在不安之中。为什么这么说呢?

(陈友谅)

一、陈友谅实在太强大。

一是陈友谅的水军力量是朱元璋水军力量的十倍以上。这个数据太可怕了,这基本是秒杀朱元璋的力量。

二是陈友谅的战船都是楼船巨舟。楼船巨舟是水战中的巨无霸武器,士兵们若是站在楼船上,往敌方的小船一通射箭,敌方的小船基本上没有还手之力。

三是陈友谅站在上游,朱元璋站在下游。陈友谅只需要开着楼船往下一冲锋,朱元璋那些弱小的船根本就抵挡不住。

四是陈友谅以己之长攻敌人之短。陈友谅最厉害的就是水军,最适合的战争就是水战。陈友谅用自己厉害的打朱元璋不厉害的,本身就不是一种公平对决。

(张士诚)

二、朱元璋受两面夹攻。

朱元璋所处的位置,上游是陈友谅,下游是张士诚和方国珍。朱元璋只联络上了方国珍。方国珍这个人的野心不大,不过,他本身是一个摇摆不定的人,一旦朱元璋打败,他叛变过去对付朱元璋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张士诚则不受朱元璋拉拢,一心要和陈友谅联合起来,夹攻朱元璋。朱元璋处于前后夹攻之势,这种情况,确实是让朱元璋很害怕的。

前面讲到的朱元璋率军解安丰之围,救韩林儿,造成陈友谅大军围困洪都,就是两人夹攻造成的。后来朱元璋对刘伯温说,不应该前去救韩林儿。但是,朱元璋不救韩林儿,他在道义上就无法占主动,很可能大家不归附他,更打不赢。

(朱元璋)

三、陈友谅针对朱元璋“斩首”。

在鄱阳湖大战中,由于陈友谅是楼船,站得高看得远,因此很容易就发现朱元璋乘坐的战船,发炮攻击。有一次,朱元璋的战船搁浅了,被围困起来了。若不是常遇春用自己的船拼命撞击朱元璋的船,把朱元璋的船撞进水中,朱元璋就完了。

还有一次,陈友谅又发现了朱元璋的旗舰,又是一通猛攻。朱元璋刚转移到别的船上,那艘旗舰就被陈友谅的炮石击得粉碎。

可以说,朱元璋是数次从死亡线上逃出来的,他怎么会不感到后怕呢?

当然了,最终朱元璋还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打败了陈友谅。让鄱阳湖大战,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以少胜多的大战之一。

朱元璋能够打败陈友谅,归纳起来,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是陈友谅骄傲轻敌,轻率冒进。陈友谅由于兵强马壮,所以在作战时便不怎么讲究策略,一味地要以强凌弱,最终吃了苦头。

二是朱元璋讲究战略战术。在这场大战中,朱元璋使用了不少计策,比如诱敌深入计、诈降计、围魏救赵计、各个击破计等等。正是在这些计策出其不意的攻击中,陈友谅一步步被蚕食。

三是朱元璋充分利用气候打仗。朱元璋充分利用风向,实施火攻计策。同时充分利用长江水位的涨落,使得陈友谅的楼船无法发挥作用。而本身熟悉水战的陈友谅,却用铁链把楼船连接起来,把楼船变成了陆地,水战变成了陆战。这样蠢笨的做法,怎么能战胜朱元璋呢?

(参考资料:《明太祖实录》《明史》)


张生全精彩历史


\t可以说陈友谅是朱元璋这辈子最大的一个敌人,如果不是运气好,可能就没有大明的未来了,取而代之的是陈友谅建立的大汉。

\t陈友谅的发迹历史,是一段不断叛变的过程。

  1. \t陈友谅最初是在徐寿辉手底下当兵,是个不起眼的角色。后来因为战功,成为了徐寿辉的部下倪文俊所重视的战将。陈友谅没有停下脚步,为了走上高位,他不惜推翻了自己的老上级倪文俊。
  2. 从此他便拥有了大军军权,将徐寿辉身边的忠臣都杀掉以后,陈友谅基本上就是这支军队的灵魂人物了,徐寿辉这个傀儡不久之后也被他杀掉。
  3. 可以说他跟朱元璋是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类人,朱元璋重情重义,就算是能力出众,依旧服从他义父的儿子郭天叙的管理,直到郭天叙战死以后,朱元璋才上位。而陈友谅为了上位不择手段,不断地杀掉提拔自己的人,最终爬到了权力的巅峰。

\t敢为天下先,登基称帝不惧元兵。

杀掉徐寿辉以后,陈友谅成为了这只军队的最高统帅,所以他公然登基做了皇帝。这件事轰动不小,因为当时反元义军当中,敢做皇帝的只有他陈友谅一人。元朝的宰相脱脱当然要带兵攻打自立为帝的人,可是陈友谅当时家大业大,压根就不鸟元朝大军。

因为他拥有了足以跟元朝大军对抗的军事实力。这是相当可怕的事情,当时陈友谅号称拥有水陆大军六十多万,这应该不是吹牛,因为他跟朱元璋决战的时候,几乎动用了所有人马,确实是六十多万。

其他诸侯都比较聪明,包括朱元璋在内的其他诸侯,基本上都给元朝送过礼,表示自己愿意归顺,千万别打自己。其实他们在不断偷偷地发展自己的势力,而陈友谅似乎比较自大,他才不管你元朝多大家业,自己的能力足以对抗你,就不会买账。

\t生死决战,陈友谅运气似乎不是很好。

陈友谅跟元军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朱元璋正在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他加固城墙堡垒,增加军队力量,采取了一切可以采取的办法来应对即将到来的大战。因为朱元璋十分清楚,元军被陈友谅击败以后,他的下一个目标一定是自己。陈友谅手里有西南、荆襄地区大部分地盘,此刻正要东进,一鼓作气灭了朱元璋和张士诚。

\t太祖从子文正及邓愈坚守,三月不能下,太祖自将救之。友谅闻太祖至,撤围,东出鄱阳湖,遇于康郎山。友谅集巨舰,连锁为阵,太祖兵不能仰攻,连战三日,几殆。已,东北风起,乃纵火焚友谅舟,其弟友仁等皆烧死。友仁号五王,眇一目,有勇略,既死,友谅气沮。是战也,太祖舟虽小,然轻驶,友谅军俱艨艟巨舰,不利进退,以是败。---《明史》

\t朱元璋当然是第一个被灭的,所以朱元璋必须要做好应对准备。双方在鄱阳湖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几乎都是全军出动,接近一百万人的军队互相厮杀起来,惨烈状况可想而知。据说当时鄱阳湖里的水都染成了红色,让人大跌眼镜的是,陈友谅居然在这一战中不幸战死。这位皇帝可真是拼命啊,居然自己冲到前线去作战。最终朱元璋获胜,彻底消灭了陈友谅。



\t朱元璋这一生,最害怕的对手,其实就是陈友谅。

其实陈友谅早就准备找朱元璋的麻烦了,而且确实也派人进攻了。不过朱元璋因为内心的胆怯,一直不敢应战。洪都大战的时候,朱元璋让自己的侄子朱文正坚守了85天洪都,抵挡住了陈友谅60多万大军,简直堪称奇迹。

那么这段时间朱元璋在做些什么呢?不管做些什么他最大的障碍其实就是心理障碍。他完全没有安下心来决定打这一战,因为这一战是关乎的生死存亡的一战,如果输了,朱元璋这么多年的积累可就都完了。

他内心在胆怯,可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是该挺起胸膛冲杀上去的时候了,所以朱元璋选择了勇敢面对。事后他依旧心有余悸是很正常的,毕竟能勇敢地面对强大的对手,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t总结:一生总会碰上一两个让你一辈子都忘不掉的对手。

除了人品以外,陈友谅没有哪一点比朱元璋差的,所以他是朱元璋一生最大的劲敌。能够战胜陈友谅,朱元璋认为是运气,是老天爷在帮助自己。所以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次大战,拼尽了全部身家,好在最后获得了胜利。不过那一战的印象朱元璋是忘不掉的,所以就算是战胜以后,朱元璋依旧会感到一丝丝害怕。


江湖小晓生


可悲的陈友谅。



1.鄱阳湖大战。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次著名的火烧连营大战,一次是火烧赤壁,另一次就是著名的鄱阳湖大战。鄱阳湖一战,一代枭雄陈友谅丧失了绝胜的战机,为朱元璋建立大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鄱阳湖之战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水战,投入兵力之多为历史之最,双方在潘阳湖激战37天,最终以朱元璋火烧连营战胜陈友谅告终,一代枭雄陈友谅历经此战后,百艘战船化为灰烬,自己一心想要歼灭朱元璋的幻想破灭。自己多年努力积攒的六十万大军也死伤无数,弟弟陈友仁和大将陈普略也被烧死,潘阳湖最终成了陈友谅的丧身之地。潘阳湖大战,陈友谅原本是占尽优势,但是他频出昏招,学曹操连船防守,最终被朱元璋抓住破绽,用火攻把他打得落花流水,陈友谅遭受火攻之后知道大势已去赶紧逃命要紧,可朱元璋并没有给他机会,朱元璋严令各部死守各个出口防止陈友谅逃跑,突围失败后,陈友谅决定孤注一掷拼死一搏,八月底陈友谅率部从泾江突围,遭到了傅友德伏兵包围阻击,在逃跑过程中,陈友谅被飞箭射中头颅而当场死去,一代枭雄就这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陈友谅死后群龙无首,大家都争相投降多达五万多人,鄱阳湖大战,朱元璋剿灭陈友谅,从此天下再也没有朱元璋的对手了。



2.失败原因。

赤壁火烧连营,就是因为战船连锁一起造成的,同样是水上决战,陈友谅竟然忘记了赤壁之战的惨痛教训,在占有绝对优势的前提下,竟然采取连舟布防的策略,事战船机动性差、不利进退、分散困难等致命性的弱点充分爆露在敌军面前,从防守方面来说,连船防守具有一定的稳固性,但是一旦遭到敌人的火攻,庞大的战船群就根本来不及躲避,况且船上装满了炸药火炮之类的,船上将士众多且不方便疏散,敌人很容易看到这些弱点而给与致命一击。很不幸,陈友谅遇到了聪敏的朱元璋,朱元璋采信大将郭兴的建议,出动大批填满柴禾、硫磺、火药的火舟火筏冲撞陈友谅的战船,在大风的助力下,陈友谅战船被引着了,连续的爆炸燃起了熊熊大火,一时火光冲天,陈友谅部队死伤无数,大火烧毁汉军战船数百艘,烧死溺死汉军不计其数。原有的战略优势瞬间化为乌有,陈友谅自己辛辛苦苦积攒的家当一火化为灰烬。继赤壁之战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火烧连营战例就这样发生了,陈友谅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使用昏庸的战略战术,不但让自己搭上了性命,而且连累了自己部下无数人葬身火海,假如他采用谋士策略,以优势兵力兵力分割围歼朱元璋,那么历史或许会因此而改变,这也是朱元璋后来想起来还有些害怕的原因。



智者说历史


苍茫大地认为答案很简单,陈友谅实力太强大了,作战出敌不意,战斗作风骠悍,朱元璋数度处于劣势,赢得惊心动魄,侥幸万分。



一、陈天谅有六十万大军,朱元璋才二十万;陈有谅有巨舰无敌方队,朱元璋的战船仰不能攻,近似玩具舰队。

陈友谅的战舰中,最大的长十五丈,宽两丈,高三丈,船分三层,更为气人的是船面上容士兵骑马来回巡视。首尾不相望,老朱船上的士兵竟然仰不能攻,干瞪眼,拿它没办法。

陈友谅鄱阳湖之仗六十万大军倾巢而出,朱元璋就二十万家当。相对于陈友谅的“航母舰队",朱元璋相当于渔船、炮艇。实力一边倒。

二、朱元璋对陈友谅的决战一定程度上是无奈之举。



陈友谅兵控湖北、江西,占据长江上游;朱元璋控应天,在长江下游。1359年十一月,常遇春攻克池州,打败陈友谅,生俘并杀掉三千战俘。陈友谅疯狂报复,用他的庞大舰队轻松攻下元璋的太平城,挥师直下应天。

朱元璋派来自陈友谅部队的降将康茂才诈降,把陈友谅诱进了龙湾,一仗干死两万余,俘七千,缴获大船百余、小舟数百。

陈友谅为报复,1363年四月,挥师攻打洪都(南昌),朱元璋亲侄、守将朱文正竟挡住了陈友谅六十万大军的进攻。

六月,陈友谅纵兵六十万,朱元璋带二十万,在鄱阳湖展开惊天动地的大决战!

三、鄱阳湖决战,朱元璋数度遇险,生死未卜。



第一仗,徐达舰队利用群狼战术,欺负陈友谅巨舰行动不便,杀敌千余并俘舰,陈友谅是个从不吃亏的主儿,几十艘巨舰围攻徐达,结果落入徐达圈套,被俞通海火炮猛轰,毁船二十余。元璋初胜,但陈友谅家大业大、满不在乎。

陈友谅盟兄弟张定边率旗舰和两艘护卫舰直冲朱元璋旗舰,实施斩首行动。

张定边如长坂坡前的赵子龙,尽管遭朱元璋护驾的群舰围攻,仍锐不可当!朱元璋旗舰转舵太急,竟在原地做圆周运动,后来竟停摆了!幸亏悍将常遇春一箭射中张定边,元璋才转危为安!张定边竟从容撤退!

紧接着,陈友谅犯了个不可原谅的错误,他像三国时的曹操一样,为保证集群突击步调一致,他竟下令把船只用铁索连起来。

朱元璋三支舰队轮番进攻被打败,陈友谅嗅出朱元璋右翼薄弱,发动猛攻,朱元璋退无可退,下令严防死守,朱老大连杀十余名后退的千户,仍不见效,眼看就要跳鄱阳湖!陈友谅旧将、降朱的丁普郎为替被陈杀害的盟兄弟赵普胜报仇,找陈友谅玩命来了。

丁普郎的进攻给朱老大部赢得了苟延残喘的勇气和时间!丁猛将身被十余创,首脱犹直立,持兵作斗状!何其骠悍,何其悲壮!

朱元璋狗急跳墙,想到了火攻。令七条船装载火药,组织敢死队去火攻!东北风一起,朱老大大手一挥,七艘火船把陈友谅的无敌舰队点燃!朱元璋趁机总攻!陈友谅被歼大半!

正在朱元璋在旗舰上认为陈友谅“兵败气沮,亡在旦夕,今将全力灭之"之际!陈友谅困兽犹斗,得知朱元璋的旗舰被刷成白色,下令发动斩首行动!

但一到战场,发现一夜之间,朱部很多战舰染成白色!朱元璋部斗志旺盛,利用陈友谅巨舰不灵活的特点,利用老鼠斗大象战法,连续击沉陈舰多艘!

四、陈友谅部是有许多次生机胜算的!

要是陈友谅不杀老主人徐寿辉,不杀兄弟赵普胜,军心不动摇……

要是陈友谅不用铁索把战舰锁在一起……

要是苏州张士诚趁陈朱大决战,扶朱元璋侧背……

虽然历史没有许多“如果",但以上这些“如果"让朱元璋不寒而栗!


苍茫大地顾炜斌


中世纪,全球范围内,最大的一次水上战役是哪一场?

很多人可能会想到是欧洲某个地区的海战,实际上,中世纪最大的一次水战,是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的”鄱阳湖战役”。

战役之后,朱元璋获胜,而陈友谅败北,一代英豪被乱箭射穿,就此身死道消。

而获胜的朱元璋,却感到一身冷汗,恐惧感油然而生。到底是什么让朱元璋害怕?

战力对比:双方差距太大,获胜太不容易

鄱阳湖战役之前,陈友谅已经是个大佬了,而朱元璋实力远远不如。

鄱阳湖战役发生前,陈友谅携60万大军前来,而朱元璋只有20万应对。

关于战船,陈友谅有一百多艘大船,这些大船叫“楼船”,长45米,宽6-9米,高9米,上下三层。将军们竟然可以骑着马在甲板上来回穿梭。那就是那个时代的航空母舰。

而朱元璋的船也有一百来个,但都是小船,个别大船还是龙湾之战胜利后,从陈友谅那里抢来的。

从人数看也好,从装备看也罢,朱元璋全在劣势当中,就如同一个小孩和一个大人打架,小孩能打胜,绝对是奇迹。

朱元璋胜利了,但胜利得如此凶险,以小博大,以弱胜强,终于是胜了。好险,好险,想起这些朱元璋一定会后怕。

如果没有那一场东风,朱元璋等人败北是一定的

陈友谅的实力是超出朱元璋的,但朱元璋的胆魄和智慧又是高人一等的。

陈友谅的胆子很大,为了增加整体影响力,把大船竟然连到了一起,这样看起来气势恢宏,妥妥的无敌舰群。但是他忘了一件事情,或者他根本没有注意过“火烧赤壁”这场三国的传奇战役。

一般来说,冬天刮东风,那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但一旦刮起东风,陈友谅就惨了。但人家不信那个邪,也不相信自己就是那个“倒霉孩子”。

战争伊始,徐达等人驾着小船横冲直撞,但效果一般,毕竟面对60万大军,想靠小船的冲击,就风驰电掣般解决战斗,那绝对是痴心妄想。眼看着陈友谅逐渐势大,朱元璋离覆灭开始了倒计时。

但是,战争的后半段,竟然起了东风,真是命不该绝,朱元璋开始火攻。这一顿烧,陈友谅军马死伤无数。后来,陈友谅被乱箭射死。难道,朱元璋真的是“位面之子”?否则,事情怎会如此蹊跷?好像老天都帮着朱元璋。

那一场东风,朱元璋很感谢。如果没有那一场东风,朱元璋的失败将不可避免。想到这些的话,朱元璋不恐惧都不行。真得好险,好险。

那一个人,让朱元璋满身充满了寒意

陈友谅手下有个无敌战将,叫张定边,此人勇猛过人,运气也非常不错。

在鄱阳湖战役中,张定边玩了一招猛的,在两军对垒的中间阶段,老张率领着他的三条舰船向朱元璋方杀了过去。

这是要干什么?朱元璋的人都懵了,陈友谅的人也有点懵,这是玩了一招孤军深入啊,这老张好气魄,好胆量。

张定边以势不可挡的气势,杀了过去。朱元璋的前锋们前去阻拦,但被冲击得七零八落。按理来说,差不多了就该见好就收了。可是,人家张定边偏不收,继续向中军冲去,这下朱元璋的人马都慌了,这是要百万军中取朱元璋人头啊。

于是,各将领纷纷去阻截,而此时的张定边仿佛化身杀神,谁也拦不住。这种一往无前的精神,也激励了张定边的下属们。就这样,张定边先后杀了朱元璋的大将韩成、陈兆先、宋贵等人,然后继续先前进发。

眼看着张定边向自己的方向冲了过来,朱元璋也有点慌了。这时候站出来一员大将,这是常遇春。他对瞭望军士说道:“哪个叫张定边,快给我指一指。”军士对前方一个船上的将领指了指“就是他”。

听完军士的话,常遇春张弓搭箭,弓如满月,飞快射出。这一箭,仿佛长了眼睛,竟然射中了移动当中的张定边,也许这就是天意,猛将碰到了更猛的将,只有败北。这一箭,挽救了朱元璋,挽救了大家。

张定边中箭后,无力指挥,无力继续战斗,只得撤了。

如果没有常遇春,将不堪设想,不仅朱元璋可能会被干倒,而且大军也会败北。朱元璋战后的恐惧,很大一部分来自那个人,那个叫张定边的猛人。

鄱阳湖大战,是非常有名的水战,规模之大,在那个年代,无出其右者。事后,获胜的朱元璋心生恐惧,原因来自三方面,一是双方实力差距如此大,胜利很侥幸,心生恐惧;二是如果没有那场东风,自己将死无葬身之地,再生恐惧;三是陈友谅的猛将张定边给朱元璋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三生恐惧。

不过话又说回来,经历这样一场大战,事后有点后怕那是正常的,但朱元璋的调整能力是非常突出的,就算有恐惧,想让他完全倒下,那也是千难万难。


蓝风破晓


元末 ,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此战对双方而言,都是输不起之战,也是提前进行的争夺天下的决战。胜者为王败者只能送命。

以当时情况,元朝已无回天之力,有资格问鼎天下的也就是朱陈两大集团,至于张士诚只不过是坐守之人并无远大抱负,所以不足挂齿。

此战双方拼尽全力,陈友谅方面出动了六十万大军,朱元璋方面也出动了二十万军队。但一是陈友谅在南昌城下被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消耗了两个月,已经师老兵疲。而朱元璋方面作为生力军后续加入。虽然陈友谅兵力远大过朱元璋,但还由于其自我感觉过于良好,没能重视对手,战法简单粗暴,最终一败涂地,身死疆场。

虽然朱元璋获得了胜利,但毕竟是性命攸关之关头,事后回想自然是心有余悸,忐忑不安了。再说在交战过程中,陈方大将张定边曾冲到了朱元璋面前,要不是常遇春射伤了张定边,后果如何还真不好说了。如此艰难取胜,朱元璋自然感到害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